滕幼新
摘 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从教学设计、训练活动两个相互关联、螺旋递升的操作板块,力促语用知识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用品质。
关键词:语用知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
有了“语用知识”这个抓手,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方法,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学习内容,并在语用知识的指引下,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有目的、有序列的语言训练,从而获得言语经验,不断巩固语文知识,进而形成言语技能。笔者以《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为例,做了些有益的研究和尝试。
一、教学设计:梳理、明晰、提炼
小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内容散落并隐藏在课文的每个角落,涉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語文知识。教师要对其进行爬梳,做到心中有本知识的清单。
1.明确课文文体,梳理知识清单
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既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实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评价标准——侧重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训练。对于教师而言,知识清单的梳理做得越周全越好。来看笔者梳理出的本课知识清单:
(1)基本知识。
美字雅词,整体感知;精美连动,程度副词;生动美句,精彩句群;记叙顺序,心情变化;诗句意思,巧妙点题;分段段意,适时插叙……
(2)小说类文体知识。
①用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出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和代表意义的人物形象。课文塑造了“主席”的形象,他既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广阔的伟人,又是个儿女情重、父爱如山的凡人。
②对特定时间和地点中的多个人物的活动及环境所进行的描写叫做场面描写。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是在主席的卧室中展开的,在线人物是主席和秘书,隐蔽人物是彭德怀和金日成。
③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细节进行的描写是细节描写。课文对人物进行了力透纸背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主席的心理描写,更是刻画出他的艰难抉择……
这样的两级知识清单,不管在教学中用不用得上,语文教师都应该先寻找和品析出来,如此才能在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嘴上有法,练在实处”,才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浸润。
2.赏析“句段表达”,明晰美点秘妙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对课文的某些句段进行透彻和精细的研读、品析和鉴赏。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升教师的文本细读的鉴赏水平,二是养成运用课文最精彩的、最关键的句段对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训练的习惯。对于此文,语文教师要读出这样一些文学内容和小说味道:
(1)收到这封电报起……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句中的动词和团结在这些动词周围的表示程度的词语加在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主席的失子之痛,而这份情感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主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
(2)“岸英!岸英!”主席……喃喃着。
这个语言描写,撕了我们的心,裂了我们的肺,写出了人已去,空呐喊,唯有那挥不去的切切思念留于心间。
(3)秘书……主席下意识地踌躇……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联系这部分有关主席的心理描写,再联系这句话中的两个心理描写的问句,我们更深刻地知道了在这个两难选择面前,主席内心的犹豫和艰难,真是生死抉择啊!
3.聚焦“语言学用”,提炼学习主题
我们不妨围绕语文的核心知识,将琐碎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类、筛选和整合,形成一个由几个板块构成的学习主题。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将该课整合成为如下教程:
①剖析课题,播放《朝鲜战争》的微视频,了解事件背景。
②学习9个生字新词,发现主席的心情;根据三封电报,概括主要内容。
③研读上面的3个关键句,领略伟人风采,学习细节描写。
④诗乐激情,随文练笔,落实细节描写;跟进评价,回应写作目标,修改自己的写作成果。
⑤情意升华,学生吟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上述设计以“品悟伟人情怀,学写细节描写”为学习主题,以“涉入—了解—体悟—激情—写作—升华”操作板块,在“语用知识”的统整下,建立起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内生发展。
二、实践活动:定制、整合、练习
语用知识的学用具有实践品格和主体建构的特征,因此,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积累,关注学生的精读训练,提升学生读写技能。
1.单项定制:凸显语言学用
活动的单项定制,在顾及单元和课时目标的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分析学情,思考文本语境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之间的差距。如笔者就运用电视纪录片《朝鲜战争》,制作了3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学生通过观赏,一目了然地掌握了战争的概要和岸英的殉职这一陈述性知识。
二是要考虑到此项活动要与文本语境和课堂情境的基调相符合。如在检查预习本课字词的环节:学生认读“悲痛”等9个词语,解释“勋鉴”的意思,再看描红的这些词语,品悟主席的心情,其目的是奠定基调,营构情场。
三是要考虑到略读课文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如在研读“从收到这封电报起……还是放在那里”时,笔者先是删除了原句中动词前后的程度副词,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后,重点安排学生在这几个地方选择一两个地方写批注,再进行归类、交流和诵读。通过这一读写实践,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品析,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2.活动整合:促成板块推进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它点示了语文教学要凸显大量的、多样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一旦进入课堂,就要体现出活动的能力的训练层次、思维的培养层次和板块的推进层次。来看笔者在研读关键句、领略伟人风采、学习细节描写的板块的活动整合:
(1)收到这封电报起……还是放在那里。
实践活动:朗读体味、比较品评、批注感受、归类交流、品词论句,侧重点拨动作描写的规律。
(2)“岸英!岸英!”主席……喃喃着。
实践活动:朗读体味、移情体验,侧重点拨语言描写的规律。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不能相见了?
实践活动:朗读体味、移情体验、情感概括、换词理解、修改问句,侧重点拨心理描写的规律。
上述“活动”的综合发力,能帮助学生感受体悟主席内心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学写细节描写,能为后续的随文练笔提供借鉴和示范。三句细读品词,分别侧重于动作、语言和心理,体现了板块推进,显示了课文的知识训练功能和能力培养功能。
3.技法指导:注重意言兼得
随文练笔是在围绕学习主攻目标,重点研读关键句子,体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在层层蓄势中,让学生的感悟从朦胧走向清晰后的微文写作。因此,它能落实书面表达的技能,使学生积累、学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笔者在本课的练笔设计:
(1)夜幕降临了,难以想象那一晚主席是怎样度过的。请同学们也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写一个主席在那一晚上悲切思念岸英的片段。
(2)交流评价,回应目标,整理修改。
应用配乐朗诵,多点聚焦“学习主题”,既有阅读技能的提点,又有写作知识的训练,促进了学生的情意勃发和外化表现的形成。之后的评价和修改,目的同样是为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促成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迁移、内化和习得。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各项知识训练的平台,搭建起各种言语技能可以综合实践的舞台,通过有效的阅读指导,落实语用知识,夯实阅读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经志芹.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还原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5):18-20.
[2]郭一凡.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知识[J].语文学刊,2016(11):107-108.
编辑 韩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