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萍
摘 要:语文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要增强其教学有效性,就要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阶段加强阅读引导,才能全面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阅读方法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的习惯,加强阅读方法的技巧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创设阅读情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创设多种适合阅读的教学情境和阅读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阅读,并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模拟文中情境进行阅读,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并使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或者教师运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来创设文中的情境,也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师生或学生分角色阅读或表演,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文本阅读时,如果单纯地依靠教材中的文字让学生感受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对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结合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声色俱全的视频播放,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在这样情景交融的环境中,学生的各个感官被调动,从而使学生置身于文中所描述的鸟的世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和阅读的热情。
2.师生同读营造阅读氛围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書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非常有帮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度运用朗读的方式来提高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创新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出现了多种高效的语文阅读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阅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方式等。这些阅读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先进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多种方式下开展阅读学习并体会各种阅读方式对语文学习带来的益处。例如,在进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和探究阅读学习获得感悟和启发,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的碰撞。接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思考问题,找出答案。最后,教师引导、补充、完善,并让学生自主总结出得到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但掌握了学习方法,还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
三、分段引导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段中抓住不同的阅读教学重点,通过分段引导,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都能产生最大效益。一是在低学段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由于一二年级的低学段学生,刚开始系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这个阶段,语文阅读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知识差,对于字词句不能完全理解和不能掌握阅读方法,也就是“读不懂课文”,不知道如何去读。因此,在小学低段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字词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二是在中学段要让学生“读好课文”。在三四年级这个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此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阅读能力不强。因此,在这个学段应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通过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三是在高学段要培养学生乐于阅读的兴趣。在高学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并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语文阅读能力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在此阶段主要就是学生愿不愿意阅读、对阅读有没有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作为这个学段的重点,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有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爱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并注重运用多种策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此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