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萍
德,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德育,治学育人,重在修身,而修身则在于涵养德性。当下,我们的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更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因此,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成了每一个教育人的首要任务。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一、依托课堂,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养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而教材则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媒介物。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巧借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促进美好品德的养成。
比如,我们一到六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首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词《游子吟》《登鹳雀楼》等,还是现代诗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每一首诗歌都在讲述一个操守,规范一个品行。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都在告诉学生从小要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团结友爱、爱惜公物、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2017年下半年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语文园地五》中“日积月累”板块,出示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一滴滴的汗珠,洒在了灼热的土地上。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农民终年劳动的艰辛,从“粒粒皆辛苦”中,感受“珍惜粮食”的重要。读完这首古诗,学生自然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更知道了每一餐光盘的重要!同册教材中《轻轻跳》这首小小的儿童诗,学生在诵读中知道“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这样做是要保护小青草。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从小就要懂得爱护花草树木,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可有的。
可见,仅就教材中的诗歌来说,不是简单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操守”“品行”,产生爱惜美的欲望,涵养德性,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用好教材,可以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养成。
二、开展活动,彰显学生美好品德的魅力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产生,情境性更加明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学生置于真正的情境中,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让他们把知识与真实的、现实的情境连接起来,有效解决真实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道德上得到培养,从而彰显学生已有美好品德的魅力。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爱心义卖活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从家中选定义卖商品,带到学校明码标价,摆设、布置摊位,吆喝卖出,再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实践。义卖现场俨然成为一个浓缩版的社会卖场。学生在充分融入“社会”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完善了自己,关心了他人,从而彰显了个人的爱心魅力。
再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们利用秋的特点,组织开展“秋天的果园”情境活动。校园一个花圃装扮成了丰收的果园,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翠绿可爱的冬枣、橙黄诱人的柿子……“挂满”枝头。孩子们走进“果园”,唱起丰收的歌儿,体验采摘的乐趣。他们手捧果实,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辨识起水果,进行情境说话。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走进果园,观察果园里丰收的景象,带领学生在其中唱歌、舞蹈、游戏,通过角色担当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平时果农劳动的艰辛,体会丰收时节果农的快乐,从而学会关心他人。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开展活动,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实践,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涵养德性,彰显魅力。
三、开发课程,助力学生美好品德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可以融合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等不同学科老师,根据具体内容与活动需要,组成多个针对各自具体课程目标的协作小组,从各自学科与教学任务出发,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群策群力,共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做好整体与细节的设计,斟酌好活动的环节,凸显综合育人效益,助力学生美好品德的提升。
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操作技能和野外生存的技能,我们整合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多个学科,策划开发“学会生存技能,增强自救意识”校本课程,其中包括多个子课程:班主任带学生模拟野外生活情境,学搭建帐篷;语文老师组织阅读生存小故事,撰写读后感想;英语老师组织学习一些关于求救、寻求帮助的英语单词,如SOS,help等,了解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如何呼救,小组表演遇险求救场景;数学老师结合野外生存、安全自救的主题,进行情境数学题的解答与实际运用练习;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野外生存、自救知识,做相关实验,写好实验记录;体育老师创编团队障碍比赛,锻炼孩子的意志;红十字会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关于“红十字会救护知识”的讲座,带领孩子进行分组实际演练,例如:如何包扎,如何做心肺复苏等。
“学会生存”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让孩子们学到了生存知识和技能,掌握了正确的生存方式,强化了认识,磨砺了意志,增进了能力,更加明责任、敢担当、懂合作,更加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让道德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光源,让我们将德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必备品格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涵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J].人民教育,2017(Z1).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