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是陪伴

2017-12-26 21:08王圆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家庭教育陪伴

王圆方

〔摘要〕本文从教育实例出发,阐释了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预防青春期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陪伴;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78-03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我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该从何处下手。在几年的观察中我发现,学生的问题应该回到家庭去寻找打开心结的钥匙。这学期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更让我确定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首要课程,父母有效的陪伴才能让一些青春期不良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得到妥善的處理。

一、心的教育从陪伴开始

阿东是一名初二男孩,进入心理教师的视野是因为有一天他母亲来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诉说了很多之后提出希望心理教师能全天陪同孩子,有针对性地对她的孩子随时进行咨询,以尽快找到孩子改变的突破口。为了表达诚意,阿东妈妈还说只要心理教师能随时陪着她的孩子给予辅导,她可以按小时全天付费。很显然这位妈妈并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原则,但她迫切的需求让我对她的问题重视起来。

通过与阿东父母、班主任、年级组的交流得知,阿东小学时表现很好,进入初中后,情绪管理能力差,常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没有规则意识,课堂上随意走动打闹,不听父母和老师的劝,我行我素。多次因违反学校纪律受到批评教育,最近又在班级与同学吵架后动手打人,根据学校纪律被要求回家反思,回家后就不愿意再来学校。一个典型的叛逆、自我中心、厌学、任性的问题少年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儿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最着急的人自然是父母,自从得知儿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之后,阿东父母经常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一直奔波于找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教师帮忙教育孩子,而儿子却拒绝接受来自身边的所有关心和帮助,依然我行我素。和孩子母亲交流过程中听得最多的话就是“我孩子本质很好,是我们以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以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他的关心,基本上都是随他自己。现在我都辞掉工作了,专门处理他的问题,但好像已经晚了......”母亲的语气中透露着满满的后悔、无助和伤心。作为心理教师,除了给予她充分的倾听、理解和支持,向她解释清楚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作用,给一些简单的建议之外,一时间真的很难帮助她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看着这样一位辞掉工作全心来陪伴孩子却束手无策的母亲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教育过程中该怎样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成为了父母,他们是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迅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追求。成为父母后很多人无暇照顾孩子,直接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祖辈退休后也非常乐意照顾可爱的孙子,但爷爷奶奶的爱永远也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分离焦虑的处理、会经历很多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会遇到很多属于他们人生的第一次,而这些都是需要最亲近的父母和他们一起去面对的。除了祖辈的爱无法替代父母之爱以外,隔代教育中的溺爱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大部分爷爷奶奶心中,为了满足孙子的需求,奉献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义无反顾。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待久了,一个个都变成了“言出必从”的小王子小公主。这样的孩子如果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带入校园,就极有可能成为阿东式的不听管教、我行我素,甚至出手伤人的小霸王。

各位年轻的父母们,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压力有多大,既然决定了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请做好陪伴他/她一起成长的准备,因为你的陪伴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有研究也证实了,父母的陪伴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调节作用。

二、有效陪伴成就最好的教育

小谦是一名高三男生,在离高考不到100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诧异的事情。一次摸底考试成绩出来后的物理课上,他突然目光呆滞,全身没有任何动作也不说话,老师同学跟他交流也没有任何反馈。同学老师发现后迅速请家长来校带孩子就医,回家休息。经医院诊断后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问题,也没有精神障碍,在家休息的日子能正常看电视、吃饭、玩游戏,但一直不开口说话。

经了解,小谦是一个聪明但不太勤奋,喜欢读各种书却不求甚解,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却不愿意踏实做事,渴望得到关注却对老师同学的表扬不屑一顾的男生。从进入高中直到高三上学期成绩一直在班上居中上游,一直以“不太努力但成绩不错”的形象在班级存在。高三第二学期,一向中等偏上的他成绩却直线下滑,由班上前10名下降到了三十多名,据班主任反映近期有考试舞弊和抄作业的现象,最近的一次模拟考试更是考得不理想,他一直引以为豪的理综居然还不到150分。就在模拟考试成绩出来的第二天,他就出现了奇怪的行为。从医院鉴定来看,他的这种类似木僵的状态并不是精神疾病,但从他的生活事件和个性来看,他确实遇到了心理问题。

小谦的父亲是某公司高管,母亲是法院工作人员,他从小和父母一起长大,衣食无忧、乖巧懂事。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小母亲就注重培养他的阅读习惯,给他买很多书,并且要求他全部读完。节假日除了参加各种培训班之外他就是和各种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书籍一起度过。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很晚回家,就算周末也经常是在家工作。从小谦妈妈处了解到,小时候小谦写作文时对家的描述是“我们家里最常见的情景是爸爸工作、妈妈工作和做家务、我看书写作业,三个人各忙各的”。慢慢地小谦就养成了安静、不愿与人沟通的性格。从班主任和同学对小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充满冲突但非常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然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他却无法用合理的方式与身边的人沟通。

从陪伴的角度来看小谦的成长中既没有留守经历也没有隔代宠爱,而且父母都是高知分子,但小谦的个性却显然不够积极阳光,而且缺乏与人良好沟通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听了心理教师的建议,小谦的父亲专门请了一段时间假陪他出去旅游,并且不断告诉他父母会一直陪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去面对所有的问题,鼓励他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寻找应对的办法。在家休整一段时间后他重新返回了学校,顺利地度过了高三最后的时光,并且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endprint

从小谦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来自父母的好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中的强大助力。什么样的陪伴是有效陪伴呢?还记得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一段刘烨和儿子两个人在车上的情景,刘烨专心玩着手机,诺一一个人无聊地看着窗外,突然对刘烨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会天。”天真的言语里我们看到了小诺一的无聊和孤单,虽然有爸爸在身边却形同虚设。原来,陪伴不仅仅是“我在你旁边”。

三、什么是高质量的有效陪伴

陪伴意味着看见对方。曾经有一位很喜欢踢足球的学生分享过一个故事。小学时候,有一次踢完足球后感觉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踢足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踢好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作为父母的成年人,大家都有一套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念,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教給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踢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踢足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踢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感染你,引起你的心理共振,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所谓的“陪伴”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好的陪伴是不以改变对方为前提的。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似乎是一种天职和本能,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最常想到的是从这件事情里,我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所有的教育和学习都是以改变孩子为目的,潜意识里就是在承认孩子还不够好,所以我要随时改变他。纵使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完美,但相比父母的无时无刻不在的鞭策,他们更需要理解和接纳,真正的好的陪伴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却没有强行改变他们。关注,但不打扰。这应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陪伴状态。

不强行改变并不意味着没有对孩子的引导,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中的分享和示范。孩子是父母个性和行为习惯的镜子,近期央视大型纪录片《镜子》就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阐释了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绝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应对方式。陪伴中父母能做到真诚与耐心,孩子就不会焦躁和做作;陪伴中父母能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安全感和自尊心;陪伴中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坚持,面对挫折时孩子就不会轻言放弃。

家庭里最美好的语言是“我陪着你长大,你陪着我变老”。当我们都肩负起这份陪伴的责任时,爱就会自然地流动,成长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长沙,410205)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