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护航人

2017-12-26 21:06安小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安小燕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良好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持续不断的实践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把握时机,顺应学生心理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扩大师生间的心理相容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关键词〕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护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75-03

对于教师的社会功能,唐代文学家韩愈做过一个精辟的总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除了具备传道、授业的基本功之外,还要努力成为学生发展的导师,要帮助学生解除来自心灵的困惑,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教师更要努力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护航人。

帮助学生解除来自心灵的困惑,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十年的摸索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剥除学生行为“异常”的表象,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实质所在。我曾经接手这样两个案例,双方当事人都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同级不同班。两个学生相互并不认识,但他们的行为表现却是相同的:两人都非常热爱课外书籍,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几乎因此而荒废放弃正常学业,这使学生家长和老师非常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取没收书籍、强行监督等惩罚性措施,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还可能激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抗心理。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规律:所有的行为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通过与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的会谈,了解到学生各自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透过行为表现的现象,分析来自心理的深层次的原因,发现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失当是学生甲的行为问题的心理诱因,对新环境适应能力欠佳是造成学生乙行为问题的诱因。在此基础上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想想要有效解决学生的行为心理问题,只有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紧密联系,随时调整,随时充电,才能保证很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质量。

其次,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须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介入时机。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除了课堂中的集体授课之外,还可以有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活动以及课堂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情景剧等形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判别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的情况区分,集体教育个别辅导,费时费力不说,还可能激发学生对号入座的厌恶感和排斥感;个别辅导集体教育,则可能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丧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心理健康教育介入的时机把握恰当,则可能事半而功倍,相反,教育时机把握不当,过早或过迟,都有可能由于学生的自我防卫而前功尽弃。

例如,曾有一位高一学生,在新学期开学不久后便滞留家中,不肯再次走进校园,家长为此大伤脑筋。心理教师知道情况后,不是直截了当地劝说他回到学校上课,而是耐心地倾听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设计,当家长与老师听说他是想回乡下承包土地种植洋葱时,又是一片反对声,但是心理教师却对他的想法大为赞赏,称赞他具有敏锐的经济嗅觉,于是学生便和心理教师一道制定出一套宏伟的创业计划。但是这些计划一经实践,便遭遇到了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例如,在寻找货款时,银行分期付款两种模式,选择更合理经济的还款方式,需要运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函数或是极限。在对土地的养分测试因地施肥过程中运用到化学物理方面的知识,签订合同文书需要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常识……正是在一系列的实践中,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知识准备的不足和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重整旗鼓投入学习中。

在这个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是在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之后展开的。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劝说学生重返课堂,或是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就直接反对,教育的结果就很难预料。我们常说,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是未雨绸缪,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亡羊补牢有时也能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学生,在认识失衡中重新认识问题。

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了解了、把握了学生在每个时期特定的心理需求,才可能做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学生是个性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的心理需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处理的预案。比如青春期是学生性意识觉醒、对异性心存好奇渴望了解的阶段,但也有不少学生把握不好异性交往的尺度,在学生中间闹绯闻惹争议。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功能尤为重要。上文说了,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但顺应不是纵容,不是失去制约,任由其自由发展,而是在了解相应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科學地引导、澄清和纠正学生在当前问题上的认知偏差,使之树立良好的性意识和性道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我欣赏的异性形象”,使学生能够主动摒弃一些外在形象、行为上一些看似有魅力实则粗陋不堪的不文明现象,比如男生说粗话、抽烟,女生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等,引导学生关注内在的心灵美、个性美,使文明、优雅的言行举止,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自信心。特别是一些学习比较吃力,或身体外在形象有缺憾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习吃力或是外在形象有缺憾的学生,往往由于内心自卑、封闭、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而变得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害,也容易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抵触。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有耐心之外,还要找准教育进行的切入点,而对于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优点和长处的发现及了解,则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endprint

有一位身材比较丰满的女生来找我,向我说明她的苦恼:因为她比较胖,所以老担心别的同学在背后议论她、嘲笑她,于是为了减肥拼命节食,但却因此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肯定她的勇气可嘉,她虽然不善言谈,但语言清晰、思路明确,然后和她一起讨论身体指数(衡量是否属于肥胖的数字指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饮食状况,之后做出相应调整方案。首先从外在形象上寻找自信,之后通过不断提高的学业绩效巩固自信,收到了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使学生去除心理防卫,感到轻松、愉悦,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与所想,可以不用顾忌自己的言论是否符合社会常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清晰、明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性格木讷的男孩,多次遭到宿舍另外一个男孩的无理取笑和侮辱,他将自己的苦恼告诉家长及老师,却被告之要学会忍耐,学会宽容,无奈之下,学生找到心理教师倾诉他的遭遇,等到学生诉说完毕,老师问他准备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男孩咬牙切齿地说,要杀了那个多次侮辱他的男孩,并将一把水果刀放在自己的枕头下准备动手。心理教师听说之后并没有直接阻止这样的冲动想法,而是冷静地邀请他去一起吃饭,当晚没有让其回宿舍,却通知后勤总务处以检查宿舍的名义,查收各宿舍的刀具,当然也婉言约谈另外一位当事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场危机由此化于无形。我想学生必然是非常信任自己的老師的,不然那么大胆到极端的想法不会直接地说出来。所以,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与学生建立轻松愉悦、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开放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使我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接受新鲜事物,让我们具有蓬勃的活力与朝气,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拥有开放心态还要摒弃已有的认知偏见和固有的心理定式,能够接纳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不是急于下结论、贴标签,而是给他们说话、发言、解释、陈述的机会,以平等的姿态、研究者的角度,挖掘深层次的心理诱因,从动机上判断,评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言行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以便强化学生的已有认知,加深印象,从而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和实践者,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处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都需要认真思索,细加揣摩,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帮助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或知识水平代替学生成长,代替学生做出决定。其实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支持,耐心等待总会花开。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吃苦,肯努力,认真思考,探索,就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成长,我们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业进步的领路人,还要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护航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民勤一中,733300)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