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桥梁书”的阅读中成长

2017-12-26 21:02罗吾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罗吾民

〔摘要〕读完心理学专业或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心理教师有着强烈的成长焦虑,渴望通过阅读来提升专业胜任力,但却受困于“想读专业书”和“专业书太过抽象、读不下去”之间的两难境地。而一批“顶天立地、深入浅出”的专业桥梁书,为理论知识联结教育实践搭建了桥梁,为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找到了融合点。本文以阅读时间为轴,阐述了“解码”“解惑”“授业”“传道”四类桥梁书在心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桥梁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72-03

几乎每位心理教师都渴望在专业阅读中获得成长,但是一些阅读的心愿却没能持续发芽、开花、结果,十分可惜。分析原因,与个人的工作状态、生活内容、阅读能力有关,也和所遇之书有关。一批顶天立地(即上接理论、下连实践)、深入浅出的专业书,既能激发专业兴趣、强化专业信心,又可以推动个体持续深入的阅读思考。回顾成为学校心理教师的十年,我不得不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声音:它们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意义重大!

这批书,我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桥梁书”。

“桥梁书”是借用早期阅读研究中的概念。所谓“桥梁书”,比起图画书,文字会更多一些;而比起纯文字的章节书,又有很多图画。其作用在于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完成由具象阅读到抽象阅读的过渡,建立起最初的阅读自信。作为刚获得心理学专业文凭或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学校心理教师,我们也会有破蒙孩童般的好奇和迷茫:知道一些理论术语,却无法解答心育实践中的难题;试图反刍大学教材,或咀嚼专著期刊,却因为枯燥、乏味、抽象而屡次中断。此时,如果遇到一本专业“桥梁书”,那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中突破专业成长瓶颈。

当然,每个成长阶段的困惑有所不同,而专业“桥梁书”的面貌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按照阅读的时间顺序,把曾经遇到过的“桥梁好书”做一个梳理,也对自己的学校心理教师十年成长经历做一个回顾。

一、“解码”类“桥梁书”

十年前,刚刚成为高中心理老师的我,初执教鞭,每天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撑足课堂40分钟?确切地说,是如何把大学课本里那些科学而又略带“仙气”的心理学原理,讲给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听,并保证他们还能听得懂。虽然,我知道专业著作是更富营养的“文字书”,但事实是:以实证和数据为主要篇幅的专业著作,并不如介于心理科学和心灵鸡汤之间的真假难辨的心理故事好用。所以,在行动上我更偏好阅读“图画书”。阅读研究者认为,阅读能力需要经由萌芽、初级、解码、流畅和专家五个层级的发展。比照之下,当时我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最多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没有方向感地胡乱读过一通心理故事书之后,我发现了岳晓东、李子勋、武志红、曾奇峰、李孟潮等几位作者的书非常有趣。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但是写的内容却都不是那么“一本正经”。他们常常会先讲故事,或者呈现一个新闻时事,然后作深度分析,最后揭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样的现象学写作思路,几乎是分析人类心理的范本,于是依葫芦画瓢,我开始在实践中模仿。现在想来,他们的解读未必都准确,但是在培养我的专业阅读能力一事上,却扮演了功不可没的“解码者”角色。

二、“解惑”类“桥梁书”

等到“撑足课堂40分钟”不再成为问题之后,渐渐的我开始意识到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内涵比单纯的“教师”要丰富得多。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除了要上课,还要做个别心理咨询,还要组织大型心理活动……许多时候,我都感受着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到底是要成为一个以“维系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以“教育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师?

很庆幸,在这个阶段我读到了吴增强老师的《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又非常实际地回答了中国本土应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问题。以上文我所经历的困惑为例,他在“团体心理辅导”一章中,用影响團体的三个因素(规范、沟通和凝聚力)解答了我的困惑。用吴老师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时地陷入了“希望讨好所有人”的迷思之中,因为这种迷思,我常常会困惑于“既然是帮助放松,那心理课还要不要有严格的课堂纪律”,以至于疏于课堂管理。在一次“考试焦虑”的心理课上,一个学生在体验到巨大的焦虑之后略带些反抗意味地说:“老师,不要再讨论这个话题了。心理课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开心吗?我要开心!”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伤害”:什么?心理课仅仅只是让学生开心吗?我何以让他们形成了这种误区?这时才隐约感受到纪律、规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之意义。记得教育部国培专家孙燕老师曾经提到过“团体规则给参与个体提供了边界感,这种边界感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对于大家来说是有安全感的意义的”。那时我对此还不够理解。而读了《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一书中“规范于团体辅导的影响”的内容之后,我终于确认无疑:纪律、规则是重要的和必须的。

上述内容只是吴老师的书给予我的众多启发之一。

这本书我定位为“解惑”类“桥梁书”,是因为它极富操作指导意义,解答了学校心理教师各个工作领域“该如何去做”的问题:而在学校心理工作这样一个存在不足二十年、大量从业者都缺乏实操经验的新兴领域,读完心理学专业或者获得咨询师证书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将西方舶来的心理学专业理论与中国本土实情结合,来系统架构学校心理工作?这项工作如何区别于一般的德育工作,以凸显其专业性?当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境时,又可以经由哪些途径获得理论支持或经验借鉴?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务实而高瞻的解答。可以说,成为心理教师几年来,经由这本“桥梁书”,我的所有工作经验得到了整合;读完之后,继续从业的胜任感亦增加了很多。

此类“解惑”类“桥梁书”还包括沈之菲、蒋薇美、钟志农、杨敏毅等老师的著作。这些老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但懂心理学,而且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因此最能解答“怎么做”的问题。endprint

三、“授业”类“桥梁书”

当对上课、咨询、活动等各项工作领域逐渐开始熟悉之后,我开始有了一些胜任的感觉,但是对于个别咨询,始终无法喜欢,直到我经历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个人事件:我身边一个生命的消逝。事过数年,不知道当时是怎样度过那一段时间的打击和伤痛的,但是休养之后再回到工作岗位,对待学生们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我毕业于湖南一个县城的省重点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周围的同学和朋友都是非常聪明和优秀的人,所以内心有着一种狭隘而脆弱的骄傲,以为每一个人聪明、积极、优秀都是理所应当,因此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自己的学生是不够喜爱和接纳的。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地处上海远郊,招收的是本地中游水平的学生,只从学业表现的角度来评价,他们不够卓越。所以最初和他们接触时,我会嫌弃他们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但是亲历了生命的转瞬即逝之后,我获得了一种领悟——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不易的。

狭隘、盲目的骄傲被摧毁,更富生命力的同理心开始生长: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了一种“心疼”的感觉。恰好那个时候我在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接触到了一些咨询技巧。在这一阶段,我开始比较多地接待个案、思考成因、解释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该如何与个体共情、如何影响家庭系统、如何推动团体改变以及咨询师职业伦理等议题有了强烈的好奇与需求。在这一阶段,我阅读了《为家庭疗伤》《热锅上的家庭》《叔本华的治疗》《诊疗椅上的谎言》等一系列作品,同时结合多次的咨询练习,把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建立起了联系,并发现了不同理论流派在学校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桥梁书”,故事性很强,情节紧凑,并密密绵绵地缝入了大量专业治疗知识与技巧。读完之后,我有了深入探究某理论领域的阅读冲动。例如,读完《为家庭疗伤》,我接着读了米纽秦的《回家》;读完《叔本华的治疗》,我开始翻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读完《诊疗椅上的谎言》,我迫不及待地去买心理治疗伦理方面的书籍……后面的这些书籍都是世界级心理大师的教科书级大部头,若不是经由“桥梁书”的“引荐”,我是很难去靠近的。而今,阅读、思考、运用竟是如此的自然。

这些“桥梁书”,我把它们归入“授业”类,因为它们更细致地贴近某一流派或领域。

四、“传道”类“桥梁书”

经历了上述虽然曲折,但是充满意义的三个阅读成长阶段,我在心育工作中更加轻松自然了。现在,我参加了各种培训和学习,开始关注不同流派的方法与技巧,不时会思考“到底应该学哪一种咨询技术”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许会很慢,因为要学的“术”的确很多;但也许又很快,因为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都提到“真正让治疗发生的,恰恰是咨询师本人健康的人格”。我理解的“道”,就是健康的人格。

关于健康人格养成的书,我想到的就是《熙琄叙语——一個咨询师的成长历程》。这本书的作者是华人叙事治疗大师吴熙琄老师,她在书中娓娓道来,回顾了她从中学地理老师成长为心理治疗大师的历程。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读者可以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切入。最初,感觉只是在读一个故事,内心的感受是:“哦,原来大师是这样一个人”,“她原来也是从中学老师开始的”,“她的咨询师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再读,则看到了一个咨询师专业发展的生涯蓝本。熙琄老师最初做中学老师时短暂的迷茫,她为了获得博士实习机会开车往返两个小时的艰辛,以及在冰雹天开车时的恐惧,后来自我照顾时的那一份闲适与淡然……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挣扎、脆弱与坚持,让我“很高兴”地知道:哦,熙琄老师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有温度、有情感流动的“人”。

这种让人处之舒服、坦然的感觉,其实正是熙琄老师将后现代主义叙事观融入个人哲学观的实例,“道”与“术”浑然一体。用中国武侠文学的语言来说,是所谓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此时,“传道”类“桥梁书”讲述的既是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又不仅仅限于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它们链接了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和其他领域的“桥梁书”一样,哪怕是“传道”,专业“桥梁书”也同样的“有趣”又“有料”。

(作者单位:上海市扬子中学,上海,202150)

编辑/于 洪 终校/温尔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巧用思维导图?做“有为”心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