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红霞
2017年秋季开学,我国七年级全部使用了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核心价值,才能在研读、吃透新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好新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真正发挥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一、領会教材的核心价值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历史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新教材在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事,使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始终。据统计,六册历史教科书涉及的知识点共计176个,其中直接和间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全套书的88%,做到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统计为50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占五分之一多。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有45位,科技文化著作有56部。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向学生展现出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具体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新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重点把握了以下特性:1. 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 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宽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 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着很强的包容性。4. 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 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
历史学科教师要充分领会新教材的以上核心价值,才能用好新教材,发挥好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为什么”,更要依托鲜活的历史史实,紧密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对历史作出价值性的判断。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家国情怀,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育人的角度精心设计课堂是
关键
从育人价值的角度构思教学是通过求知和知识的应用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的历史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历史学科教师不能仅限于对历史史实知识点的落实,而应该注重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以多元的历史视角,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在备课时对新教材的内容充分研读,依据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精心处理教材,要梳理清楚每节篇目的逻辑层次,合理补充相应的材料,并从学生的知识储备、身心发展特点等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从历史的内在逻辑出发提炼教学主题,又要注重从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教学主线,让两个逻辑有机结合。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程序、网络语言、交友方式等,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来,让教学设计更加鲜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排名》(剑桥大学历史系)1.穆罕默德2.艾萨克·牛顿3.耶稣4.释迦牟尼 5.孔子6.圣·保罗 7.蔡伦……18.秦始皇…… 20.毛泽东 21.成吉思汗…… 75.老子…… 82.隋文帝…… 92.孟子。
让学生从中感知孔子和老子在世界上的地位,感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在本课中,关于老子和孔子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如下设计:
【创设情景】教师配乐朗诵:“老子的资料并不清楚,一般认为他比孔子大,担任过周王室图书馆的馆长,世道混乱使他决定出关隐居,边关守卫让他留下一些文字作为出关的条件,他不得已就写了五千字,那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写完,他骑着青牛,背着白口袋,消失在关外灰色的山野中。司马迁说:“不知其所终。”这个背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endprint
出示第一子目:老子——一个远去的背影。
【学生活动】设置一个项目,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为老子设置名片,内容包括姓名、生平、思想主张、著作、对后世影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計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而流播最广的著作,第一是 《圣经》,第二就是那仅仅五千字的《道德经》。
【创设情景】教师配乐朗诵:“与老子相比,孔子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觉得世道混乱,君子就应该担当起不断讲述、四处传播的责任。他不会出关隐居,而是创办了一所‘流浪大学,周游列国。最初他到处受阻,难以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实际上,在他带领学生流浪的过程中, 完成了一项系统的文化考察,为儒家思想形成做好了理论准备。他因流浪,从杰出走向伟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导师。”
出示第二子目:孔子——一位永远的导师。
【学生活动】设置一个项目,请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论语》经典语句,说说孔子的思想主张、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总结结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现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
【出示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这个“黄金时代”指的就是“百家争鸣”时期。——《中华史纲》
【创设情景】教师配乐朗诵“在孔子的引领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辩论,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理性时代,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长河开始奔流不息,流淌至今……”
出示第三个子目:百家争鸣——一次理性的呼唤。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完成对部编历史新教材的处理,设置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派别的不同主张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彩,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是核心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能否用好历史课本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指导学生用好历史课本。因此,历史学科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逐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逐步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历史课堂呢?我们提出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激励评价”。
项目设置就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抛给学生,项目设置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要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项目设置还要具有很强的“问题性”,通过设置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
项目实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途径是课前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资源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先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集思广益,互教互学。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思考,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提问、质疑、讨论、辩论形成了多种思维的撞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交流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活跃思维,锻炼学生提炼、概括、归纳、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并不是简单的将课前收集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课上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后对知识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统呈现,学生富有个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学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机。
评价激励是教师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四环节”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讲、老师听”,教师的评价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倾听和观察对学生的课堂展示作出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表现,鼓励学生的奇思怪想,不断发现学生的原创思维,捕捉到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的评价是要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评价中要有点拨、有设疑、有激励。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历史教材中“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两幅历史地图,指导学生学习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然后设置一个学生活动项目——“我眼中的丝绸之路”,让学生代表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家人民,谈谈丝绸之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最后学生们纷纷从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总结谈道:“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交往的道路,因为它传播了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因为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往”“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因为它为世界各国搭建了开放型合作平台”……接下来,教师设置古今联系环节,播放“一带一路”视频,让学生们再谈谈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最后教师评价点拨:“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这个历史符号,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篇章。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让学生融入情境,深度参与,思考层层递进深入,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教材对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做出了更加准确和清晰的定位,历史教师只有认真领悟新教材的核心价值,精心细致地用好新教材,上好每一节历史课,才能真正担负起用历史智慧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