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思想史是教育史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的探究和建构也是教育史学科研究者长期不懈的追求。传统教育思想史所勾勒的思想史图景是系统而清晰的,但却忽视了对教育思想本身的生成与流变机制的立体分析,使得读者无法获知教育思想在历史流变中的博弈与命运变迁。以美国社区学院社会角色之争为例,从文本、语境、论争三个角度就教育思想史研究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力图通过读入文本、读出文本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争论三个维度来呈现教育思想史的图景。通过文本、语境、论争三维路径,不仅可以进一步开拓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主题与视野,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教育思想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史;文本;语境;论争;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6-0100-06
收稿日期:2017-07-1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般项目“美国社区学院角色变迁与高等教育分层研究”(Y201327169)。
作者简介:康绍芳(1984-),女,内蒙古赤峰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思想史研究。
一、“画廊式图景”——傳统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路向
思想史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教育学科领域,教育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寻也一直是教育史学科研究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就研究领域来说,传统教育思想史主要以教育家或教育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教育史学家将著名教育家们列入教育思想史的圣殿,以画廊的形式逐一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教育家或教育流派的教育学说及其贡献,以此勾勒教育思想史的图景。在叙说方式上,教育史学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教育思想史写作:第一种,是以历史线索为序,选取著名教育家及其著作,以其教育观点(包括人性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教育影响等)为内在维度进行教育思想汇编,这种写作方式以教育家的观念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教育思想为预设前提;第二种,是以教育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以与教育有关的概念体系(如,人与社会、人与上帝、人与人性、道德与知识等)为核心,突破个别教育思想家的局限,突出不同教育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内在连续性,将教育思想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构筑教育思想史。
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史所勾勒的思想史图景是系统而清晰的,这种写作方式便于清楚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家或教育流派的思想和学说;另一方面,正如泰晤士报对斯特龙伯格《现代西方思想史》的评论所言:“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画廊”[1]。传统教育思想史写作方式忽视了对教育思想本身的生成与流变机制的立体分析,使得读者无法获知教育思想在历史流变中的博弈与命运变迁。因此,教育思想史研究应在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吸收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论资源,拓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视野和路径。事实上,在当前学科高度综合与分化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中思想史研究方法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交叉现象非常普遍,类似于洛夫乔伊(Arthur Oncken Lovejoy,1873~1962)通过观念史研究试图打通不同学科领域思想史研究的努力即是例证之一。在西方思想史研究中,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思想史研究进行了长期而深入地探索,出现了多种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本文在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和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视角基础上,主要从文本、语境、论争三个维度,以美国社区学院社会角色之争为例,来探究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①。文本,即提炼贯穿于文本最基本的概念,解读不同历史时期文本的核心思想;语境,即将文本置于具体社会历史和知识背景之中,把握思想者是基于什么问题情境做出的解答或回应;论争,则是跨越文本与语境,把握特定历史语境中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冲突,探究不同教育思想之间的对话和博弈,呈现教育思想史的命运流变过程。
二、“读入文本”与“读出文本”——教育思想的文本和语境
在西方,思想史或观念史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他提出人类心智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从学科的角度看,观念史研究的巅峰始于20世纪。1927年,洛夫乔伊成立观念史俱乐部(The History of Ideas Club),宣告观念史这门特殊学科正式成立。1940年,观念史俱乐部创办《观念史杂志》(Journal of History of Ideas),依托观念史俱乐部和《观念史杂志》,洛夫乔伊开创了观念史研究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在研究视野上,洛夫乔伊主张突破学科疆界,着眼于整体观念史研究。洛夫乔伊一方面肯定学科专业化是知识各个分支领域得以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他看来,越是深入到范围狭窄的历史问题的核心,越可能遭遇到来自问题本身的驱使以超越问题边际产生的压力。因此,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学科紧密而广泛的联合, “基本学科间大量的异体受精的必要性,比之以往更显著、更迫切。”[2]在研究材料上,洛夫乔伊以思想家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以“观念的单元”为切入点,展开思想史研究。具体来说,“观念的单元”意指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基本的和经久不变的观念,这些基本观念成为了思想演进发展的“伟大环节”,影响或决定着人类思想的发展[3]。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方法聚焦于“观念的单元”,思想史被归结为一种基本观念的历史,一种发生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历史。观念史研究将既定存在的一些思想或观念抽象成“理想类型”,突破学科和人物局限,以“观念的单元”为切入点解读经典文本,试图以哲学式理性重建的方式赋予思想逻辑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教育思想史研究中,以美国社区学院社会角色之争为例,二战后美国社区学院获得迅速发展,其独特的使命和发展道路引发了一些高等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1960年,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中发表题为“高等教育的‘冷却作用”(The ‘Cooling-out Fun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②一文,正式拉开了高等教育界研究社区学院社会角色的序幕。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冷却”这一概念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一股研究社区学院角色的潮流开始出现,并涌现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经典著作,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亚瑟·科恩(Arthur Cohen)的《美国社区学院》(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布林特的(Steven Brint)和卡拉贝尔(Jerome Karabel)的《梦想转移—社区学院与美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承诺1900-1985》(The Diverted Drea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America, 1900-1985),以及多尔蒂(Kevin Dougherty)的《矛盾的学院:社区学院产生、影响及前景中的冲突》(The Contradictory College: the Conflicting Origins, Impacts, and Future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等。这些著作对社区学院角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并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主义和人力资本理论三大流派。基于上述学派的著作文本,我们该如何进行文本分析,挖掘文本中的“观念单元”来把握其核心思想?通过“读入文本”可以窥探到,美国人自建国以来所推崇和追求的民主理想始终贯穿于文本,民主理想的实现成为文本关注的基本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昆廷·斯金纳(Quentin Robert Duthie Skinner,1940~)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对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研究方法提出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史语境主义研究路径。斯金纳认为,以“观念的单元”为着眼点的思想史写作方法一个最大的危险在于时代误置,从而引出牵强附会的各种学说神话和谬误①,抹杀了思想演进中的不断变化和无数偶然。斯金纳深受历史学家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影响,他认为,哲学中没有所谓的恒久问题,只有具体问题的具体回答。任何言说必然是特定时刻、特定意图的反映,它旨在回应特定的问题,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任何试图超越这种语境的做法都必然是天真的[4]。
在剑桥学派看来,思想史研究中,史家不应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经典文本和基本观念上,而应当集中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总体的社会和政治话语,以还原特定语境赋予思想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历史语境主义认为,文本本身即是一种修辞的运用,思想史家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和意义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存在,思想史研究必須从产生经典文本的社会和知识背景入手开展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将研究视角从思想家文本中研究思想转变为研究思想家创作文本的具体语言、政治、社会历史语境。基于此,历史语境主义在文本的处理上,非常重视概念的修辞价值,试图通过符号—社会语境的分析路径追寻思想或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变迁过程。
不可否认,作为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的思想和观念,思想文本中所积淀的问题和答案不可避免与思想者所处的时空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基于思想史研究的特定历史语境局限,思想史研究应防止当下研究者的惯性,即把现在的概念和习俗投射到过去之上,以过去不曾有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来解释历史中的思想和观念,造成误读或过度阐释,从而演绎出原作者本不曾有的思想观念。这种倾向也正是英国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严厉批评的一种倾向,他把这种倾向称之为“辉格谬论”,意在警示历史学家,防备隐匿的习惯,即回溯式阅读历史,在过去中搜寻那些我们现在评价的观念和制度的来源,由之忽视了使得过去成为独特的、无可挽回的过去的那些复杂性、偶然性和特殊性[5]。因此,在思想史研究中,只有回归到特定的历史语境当中,我们才能真切地理解思想者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意欲回答的时代性问题。
那么又该如何分析民主理想在社区学院角色研究中的具体内涵?依据历史语境主义的分析思路,文本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如实的表达,而是作者修辞的运用。因此,必须关注文本中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分析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战略,斯金纳将此称之为“文本战略”。基于文本所使用的修辞战略,通过分析文本发现,“中转站”、“防护线”、“开门人”、“关门人”、“安全阀”、“人民学院”、“穷人安置所”等这些相反相对的隐喻性概念始终贯穿于文本,而这些概念在不同文本中却有不同的解释。那么,这些作为文本形式的概念和解答是基于怎样的现实问题,立于何种情境,向谁做出的回答呢?该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核心观念或者问题?
文本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如实的表达,而是作者修辞的运用。历史语境主义重视概念的修辞价值,强调概念本身在特定社会符号语境下的修辞化表达。语境隐含于文本,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文本修辞中隐含的语境挖掘出来进行分析。语境可以分为多方面的内容,它既注重思想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和教育语境,又关注思想家所处的知识和学术语境。
从社会语境看,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中期后迎来了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时代。社会各个阶层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急剧增长,各个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飞速发展,借此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黄金时期,社区学院在“量”与“质”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并直接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革新。1944年《退伍军人法》、1946年《总统委员会报告》和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等法案报告陆续颁布推行后,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赢得了一席之地,并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学院开门招生,通过制度化和高效化的方式逐渐控制了扩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权力。因此,从招生规模上看,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区学院层面来看,在生源构成上,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学院和大学相比,集中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少数族裔、女性等“非传统学生”。例如社区学院有22%的少数族裔学生(四年制学院有18%),社区学院10%学生家庭收入低于15,000美元(四年制学院是6%)[6]。由于社区学院更多地吸纳了“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因此,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开门人”或“关门人”逐渐成为一个关键而敏感的话题。
从知识和学术语境层面看,一方面,在美国教育界学术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美国教育展开的辩论非常激烈。1983年总统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报告引发了美国教育界对中等和初等学校的大辩论,此后不久辩论开始向学院和大学延伸。辩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精英大学和学院领域而忽略了社区学院,将社区学院置于美国民主思想辩论之外,这与社区学院对平等和民主理想所做出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基于这种情境,部分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就社区学院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展开了研究和论辩。另一方面,研究者主要以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为主,因其理论取向的根本分歧,不同学派对社区学院角色做出了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价值判断。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以及校园的动荡促使社会学理论内部发生巨变,50年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受到新社会学流派的质疑。其中与结构功能主义分歧最大的一大流派即是冲突论学派,冲突理论不只在抽象层次上向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挑战,而且它的观点还渗透到经验研究的各个方面:政治社会学、种族和民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学等[7]。冲突主义理论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冲击以及因此引发的社会学理论变迁与社会的变化节奏是同步的。二战后,人们对西方社会的表现日益失望,巨大的战争恐惧大大降低了早期社会学家乐观主义的情绪,冲突主义理论公开地采取各种各样的道德立场展开批判性研究。正是这种公众的情绪在意识形态方面推动了冲突理论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质疑。冲突学派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中,由战前的改良左派向激进左派转型,在学术上,激进左派对美国现存社会状况做出了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在价值判断上从参与改革的乐观主义倾向转变为学院式抽象批判。围绕社区学院角色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社会学流派纷争与学术变迁的大环境中展开的。“中转站”、“防护线”、“开门人”、“关门人”、“安全阀”、“民主学院”、“穷人安置所”等这些相反相对的隐喻就成为双方口诛笔伐的主要手段,从而映射出文本作者对社区学院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判断。
但也有思想史家认为,文本的历史语境分析依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语境再次置于文本中,在文本与语境的相互诠释与表达中研究思想史。许纪霖认为,仅停留于文本历史语境的解读是不完整的,必须将历史语境再次回归于文本,在文本中探查语境所留下的痕迹,即把“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读入”到理论文本中,仔细地观察它在文本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以及文本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又发挥了何种作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解读过程中,它的生产性被充分地发掘出来,从而有可能描绘出更复杂的思想史图景[8]。
总的来看,“读出文本”强调蕴涵于文本之中的弦外之音,把握立于文本的语境、分析概念所指向的行动内涵才是文本分析题中之意。剑桥学派立于历史证据的分析思路,力图呈现思想与外部环境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思想的偶然性和变动性。但是,思想史研究中,语境的还原是否能够完全囊括或穷尽文本的所有意蕴或者根本旨趣?这是历史语境主义难以回答或把握的问题。因此,从更宽泛的角度看,超脱具体时代语境的抽象、哲学式分析也非常有必要。思想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和具体语境的独立性,人类所面对的基本且永恒问题是无法被具体历史问题所取代的。而“读入文本”正是试图跨越时代和历史语境,以思想或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超越一系列具体问题,追寻、勾勒思想史的内在面貌和核心意蕴。
三、对话与论争——教育思想史研究的第三维度
跨越文本和语境,可以发现,思想史并不是一种以遵循理性秩序不断进步的单维度历史,恰恰相反,思想史所展示的是人类不同观念和思想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恰如其分的特征便是它充斥着热烈的争论,以及彼此冲突的各种研究途径和观点看法。科学分析不单纯是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一种过程,它不是单纯对一个客观实体的逐渐发现,它毋宁说是与我们自己和我们前辈头脑里创造的东西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搏斗[9]。“在有关社会学思想史的教科书中,往昔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们被划分成一個个流派,彼此争斗,…而到了今天,各种新兴的社会学宗派时不时就会冒将出来,大声宣称着它们各自对社会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而指责作为竞争对手的研究路径毫无可取之处”[10]。
因此,研究思想史,不仅要深入解读文本,解构文本的历史语境,还要分析文本、语境背后的思想论争,以“论争”为第三维度重新解读文本和语境中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思想观念之间的争论透出了社会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不同思想的最终命运不仅展现了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博弈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思想生成与变迁的另一幅图景。
同样,在教育领域,教育思想往往是在历史语境和论争中萌生并获得发展。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同时反过来又指导教育活动,教育思想也只有在影响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和实践教育思想的价值。王炳照教授认为,在教育思想论争研究中,最容易充分展现教育家的聪明智慧,也更容易暴露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疏漏和偏颇。……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莫不力争对教育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求占据主导地位,不同教育思想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论争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11]。正是以教育思想论争为切入点,不仅可以更加深刻把握思想者所关注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充分了解不同思想者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明晰不同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不同思想学派在对话与博弈中命运的变迁本身即是对社区学院社会角色变迁的映射。因此,需要针对文本和语境背后的思想冲突乃至冲突背后所关注的根本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三大理论学派在论辩中围绕美国“社区学院是大学的中转站抑或是防护线”和“社区学院是兑现民主抑或是安置穷人”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透过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主义学派的论争,折射出美国社区学院不同的角色形态,双方观点虽对立,但无论是“民主学院”还是“穷人安置所”,其出发点却都将社区学院作为社会的道德实体,它担负着民众实现大学理想和社会升迁的重要使命。以经济学家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学派,主要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视角对学生的流向展开研究,并将社区学院与市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认为学生的入学、毕业流向并不是由社会身份和阶级差异造成,而是学生本人的一种理性经济选择。因而,在学派争锋与博弈中,带有明显道德、政治意义的词汇“人民学院”、“安全阀”、“中转站”、“防护线”等逐渐退出文本的话语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成本”、“效益”、“消费”等经济学概念。人力资本理论学派逐渐占据论争的主导位置后,贯穿于文本的“民主理想”被个人教育投资动机与理性选择等话语所稀释而渐显边缘化之势,社区学院教育的目标由追求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民主使命转向获取经济利益。“效率”、“收益”、“消费”等经济话语成为支配社区学院实践和政府教育政策的主导文化。
通过文本解读、语境分析以及文本之间的争论探究可以发现,社区学院所承担的使命正在发生变化。社区学院教育的目标由追求民主转向获取经济利益,参与和领导民主社会生活的教育话语被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话语所取代,社区学院在角色定位上成为不折不扣的经济实体,社区学院的教育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社区学院成为经济发展的“仆人”,其传统的知识和社会发展目标退居次要的位置。社区学院所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逐渐边缘化,效率已成为中心议题,其民主化的使命在政府教育政策话语中也开始逐渐淡化,而经济主义和效率至上成为社区学院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的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90年代开始逐渐制度化,最终成为社区学院的主导文化[12]。
基于上述分析,在教育思想史研究中,首先应基于文本,提炼贯穿于文本中最基本的概念。其次又要跨越文本,分析文本修辞的使用,挖掘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和知识背景,探究不同教育思想之间的对话和博弈,呈现教育思想史的命运流变过程及其背后所蕴藏的观念变迁。因此,通过文本、语境、论争三维路径,不仅可以进一步开拓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主题与视野,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教育思想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现代西方思想史[M].刘北成,赵新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美]洛夫乔伊.观念史论文集[M].吴相,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
[3] 李宏图.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J].浙江学刊,2004(1):87.
[4] 丁耘.什么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3.
[5] [美]希梅尔法布.新旧历史学[M].余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34.
[6] Dougherty, Kevin J.The Contradictory College:the Conflicting Origins, Impacts, and Future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4.
[7] [美]杰佛里·亚历山大.社会学十二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贾春增,董天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5.
[8] 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10.
[9]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陈锡龄,朱泱,孙鸿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8.
[10]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译.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69.
[11] 王炳照.应当开展教育思想论争史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54.
[12] Dowd, Alicia C.From Access to outcome Equity:Revitalizing the Democratic Mission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3:99.
Abstract: The study on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s an essential field in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its research approaches is also the long-term pursuit of education historians. Traditional approaches have portrayed a systematic and lucid picture about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but they have neglect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ition procedure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thus failing to present the confliction and tran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Based on a case study on the debate of social role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the author preliminarily explores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erms of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ext, context, and debate, with an attempt to present a panorama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history.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new approaches not only effectively expand the theme and perspectives on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but also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Keywords: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text; context; debate;social role
(责任编辑 陈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