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荣
(江苏苏州木渎实验中学 215000)
目前,很多初中的数学诊断性考试评价名目繁多,有期初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单元考等等,且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评价标准过份强调共性,评价方法一张试卷.为此,本文通过PISA与中考数学的对比[1],就初中数学纸笔诊断性考试评价(简称诊断考试)的内容、方式进行了肤浅的探索.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教!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的国际评价计划,是一项以改善教育政策为导向的跨国测评研究项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择苏州2012中考数学试题(120分钟,29个题,选择题分值占23.07%)和PISA2012数学测试题(60分钟,26个题,选择题占50.00%),在主题内容和认知要求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主题内容分为数感、运算、测量、消费者应用、基础代数、几何概念、数据展示、统计、概率、分析、三角几何、函数和教学基础;认知要求分为回忆、执行程序、展示理解、推测/概括/证明、解决非常规问题/建立联系.其中,差距比较大(超过3%)的几项见表1、表2.
表1 PISA2012和苏州市2012中考数学主题内容差距较大的分布
表2 PISA2012和苏州市2012中考数学认知要求差距较大的分布
两份试卷的一致性指数仅为0.46,说明存在很大差异.主题内容方面,测量、数据展示、统计这几项我们的测试比重相对较少,几何三角、函数方面测试比重相对较大;在认知要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问题情景”差异惊人.
目前,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初中各级考试的内容都瞄准中考,甚至照搬中考题.中考是选拔考试,是对三年学习的终结性测量与评价.而平时的考试更多是阶段性的诊断考试,特别是初一、初二的诊断考试,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形成较为准确的教育判断,以利改进教师教学和管理,促进学生学习.诊断考试内容过分局限于考察学生的式感、空间观念、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等核心问题,削弱了考试的调节、导向、激励、育人功能是不可取的.因此,平时诊断考试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和核心素养,在重视数学的生活性、情景性和过程性以外,还突出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态度的评价.诸如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审美、数学应用等体现个人数学修为的内容,在平时诊断考试中应更加丰富.
现代数学教育,是将数学置于人类文化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哲学的反思,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有着培养的功能.数学文化已经超越了专业研究范畴,广泛进入基础教育,也就有了迫切的诊断考试要求,高考也明确提出要增加数学文化的考试内容.如何把数学文化转化为诊断考试形态,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2.1.1数学典籍为背景,让考题助力数学史的传承
初中数学考试的命题在重视考查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计算、计划、方法、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有责任渗透性考察学生数学文化方面的认识,提醒学生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看待数学和理解数学,领略数学审美,透过数学的规则体会理智与自律,经历数学的严谨学会敬业与求真,通过科学与人文相济,发展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这其中数学典籍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在检测解二元一次方程时,为了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何解法,了解古人的“代数几何”思想,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考题.
命题1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记录了很多“数形结合”的经典问题.在第二卷中的命题11中记录了方程ax+x2=a2的几何解法.如图,作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E是线段DA中点,以E为圆心,EB为半径画圆,与DA的延长线交于F点,作正方形AFGH,延长GH交于DC于K.“我们将把一个与给定的正方形ABCD(面积)相等的矩形DFGK(一边)置于线段AD上,并多出一个正方形AFGH”.这样,AF的长的数值就是方程x2+ax-a2=0的一个解.请你参考上述方法,给出方程x2+2x-4=0的正数解(近似值)是.
本题旨在不通过求根公式,而是借助画图通过测量手段来解方程.考后,很多学生在谈论《几何原本》,谈论为什么要“面积相等”等等.事实上,考试不是让学生机械答题,更重要的作用是引起学生自发的谈论数学.引起学生了解数学史料,增强考后阅读数学典籍内容的意识.
2.1.2数学名题为背景,彰显古代名题的现代教育价值.
如果说数学文化是浩瀚的宇宙,那么数学名题就是闪烁的星星.数学名题都是历史的积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名噪一时,也给数学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事实上,一个好的问题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如:欧拉(Euler)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发明了“图论”;泊松(Poisson)因为对“三个瓶子分啤酒”问题的研究而痴迷于数学,成为一代数学大师.有些历史名题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重现这些问题的现代数学价值,实际上是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源泉.如,考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时候,我们就挪移了古代的问题设计了这样的考题.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九章算术》中有很多,《九章算术》是数学家向帝王提出如何“丈量田亩、征取税金、摊派徭役、计算土方”等实用数学问题的总结,其中的一些问题到现在依然具有生命力.这些问题的重现,重在引发数学思考,在对问题进行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生成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揭示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思想.让古老的实用问题交融于现代的数学学习,使思维更加理性,这也是我们应有的教育行为.
2.1.3 趣味数学为背景,让考题怡情怡性.
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趣味数学故事.如: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九宫图”等,都是孩子喜欢钻研的,对学生的激励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故事,有些是非常好的考试情景.通过数学趣味题,可以欣赏数学之美,享受数学之趣,领略数学的魅力.如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考题.
命题3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银川市南60公里的青铜峡水库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东,依山临水.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108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现要求重新设计一座塔,使塔的总数是133个,共13行,每行塔数为奇数且只允许两行中的塔数重复(如题中已有的3,3,5,5),则各行的塔数从小到大依次为(重复的塔数一起写出,设计一种即可).
有人认为此题与当时学段的学习联系不密切,其实不然,它延续了小学的“数感”,对初中学生的直观、分析、猜想要求很高,学生也非常感兴趣.问题也与佛学的知识相连,有一定文化相通的气息,对学生的精神追求,提高“数学情商”很有意义.
现代课程知识“交汇”非常频繁,要在不同知识体系的交汇处适当加强检测,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整合”的意识.通常情况下,课本上不同的知识体系间往往蕴涵着某些本质的联系,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特别的,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汇处发现问题,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跨界“相互利用”能力,这种高层次的学科融合、学科渗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提起对称性,多数学生首先反应出的是几何图形的对称,其实对称存在于每个学科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为了引领学生欣赏这种对称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考题.
命题4下列四个选项中,有的句子、单词字母具有对称规律.其中没有这种规律的一项是( )
A.清水池里池水清 B.有志者事竞成
C.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D. level
D选项仿照A、C选项,是以语文中的“回文句”为背景,这种题加深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题目新颖,妙趣横生.
考题情景是指为考题特别设定的某个具体(生活)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显化数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表述能力、推理和论证能力、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使用符号化、公式化、技术性语言和运算能力以及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等.依据主要是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费赖登塔尔(H.Freudenthal)的“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寓于现实中.”考题情境的构建要能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数学化”的方法.并寻找数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实际背景材料,把大量的数学好题置于学生所热爱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创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
从统计看,我们中考17.70%的考题有情景,而PISA测试的所有问题都有情景.应该说,PISA考题情景的构建形式和内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在此不再例赘举.笔者认为考题情景的构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联性.首先,问题的本身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价值.其次,问题要有针对性,与考查的目标有“鱼与水”的关联,很容易切中考试目标、切中问题的要害;②趣味性.情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考后还能引起学生谈论数学的激情;③可及性.生活经验和情景之间要紧密联系,由情景到问题解决的思维“维度”不能太大,要有“台阶”,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④时代性.情景贴近时代生活,及时从身边的媒体、新闻事件及学生生活体验中发现情景价值,保持情景的新颖性,甚至可以从国家发展的热点问题构建情景,增加学生爱国热情.
诊断考试要想让学生从生搬硬套上升到灵活思考,需要尽量规避一些一看就知道是“做过了”的记忆性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除了增加问题的情景外,还可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减少一问一答机械命题模式.比如,本文的命题3,结果不唯一具有探索性,是较为开放的问题.有时,可以给出考题条件让学生创设问题结果,也可以给出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补充条件等等,让问题更加开放.
命题5如图,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个点,请你适当添加一些条件,并依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添加的条件:
正确的结论:
有些重要图形是研究很多问题的载体,要加大学生对这些图形的探究力度.本题中的图形,教材中多次出现并加以变化形成了相应的问题链条.编拟此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托这个基本图形去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考试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个体,考题不应该都是唯一呆板的答案和机械的完成答卷,也应该是火热的创造过程.不在于学生答案的标准化,而在于学生能够给出自己的想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开放性试题的评分不应有很硬性的评分标准,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就行.在量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公正、宽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将有独特创意的答案给以高分.
为了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转变,实现学生“指向目标达成的自我学习力的提升”.可以运用多样的资料,诸如教学过程中产生出的学习卡片、作业、作品、表演、录音、录像、考试等资料与信息,多角度、综合地评价学生,求得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但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些评价如何操作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就现有纸笔考试而言,我们不必寻求对其进行颠覆性变革,适当配合口头考试评价、操作考试评价、开放考试评价、合作考试评价、自主考试评价、分层考试评价等形式,在命题内容、命题形式、命题人上都可以进行新的探索.
布卢姆(Benjamin Bloom)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最高层次是学生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针对学生如何才能自主评价,我们进行了尝试.
第一种方式:自主命题,学生做自己的主考官.千年来,都是“主考官”考学生,学生能不能自己命题考自己呢?我们尝试不再由老师命题考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考自己.首先,每个学生自主命题各自出一份试卷,交给老师审核并统一保管.然后,在统一的时间,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同位同学相互考对方出的试卷,或小组内部采用“推磨式”考法,A考B出的试卷,B考C出的试卷……F考A出的试卷,考后分别交给命题的同学批改.
第二种方式:合作命题,小组互考也精彩.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之间随机结对互考.每个小组内部合作命题出一份试卷,在统一的时间考试,分别考另一个小组出的试卷,考后试卷按小组收齐,交由命题小组的小组长集中批改.
这两种考试形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命题,增加自主评价的能力,其关键是学生能够出好一份试卷.为此,老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命题形式规范.首先,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动员工作,讲清考试“分数”和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关系,让学生从个人成长的高度来出好试卷.其次,做好学生命题的培训工作,通过剖析试卷范例,对考试时间、内容、题目数量、难度、梯度等,让学生知道如何把握这些要素,逐步培养学生能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其二,命题内容适切.题目的难易要符合命题人自己的学情,懂得如何选择考题,如何进行题型的搭配,鼓励学生拓展、改编、编拟问题.
其三,适当寻求帮助.命题过程中出现困难,比如画图操作等,可以寻求家长和朋友帮助.特别是小组命题过程中,合作就显得至为重要.
其四,做好跟踪扶持.老师对学生命题的试卷考前要全部收缴检查,对有问题的试卷及时给予个别扶持帮助.
其五,做好试卷自主批改的培训工作.辅导学生如何批改试卷,明晰步骤和得分点,协助学生如何给出标准答案,如何建立分步评分标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检测是可行的,学生可以认真负责的出好试卷,组织好考试并做好阅卷工作.特别是小组合作命题,普遍都能够出一份很好的试卷.
学生自主检测,学生个人及小组的命题情况以及自我批改情况,老师都要跟踪反馈评价.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都要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情感态度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是认真完成试卷命题,还是应付完成,还是消极抵制,还是变相抄袭,掌握学生对自主命题的情感、态度及价值的认识.命题时间方面,要掌握学生完成命题大约花费多少时间,不能变相加重学生负担.考题来源方面,对试卷中学生比较得意的题目,要追究学生问题的来源,是来自课本?来自复习资料?来自家长朋友帮助?来自培训机构?自己改编?还是自己编拟?等等.了解学生为什么选这个题,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奥妙.对学习促进方面,了解自主命题对学习的影响.通过自主命题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能否促进自己梳理知识的系统性,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学力,还是没有什么作用白白浪费时间.学生也表示自己出题有趣、考试形式新颖,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弥补自己学习的不足,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让学生自己阅卷,增加了他们的责任心.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通过跟踪评价,促进元认知生成.让学生对自主考试有个自我反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下阶段的学习.比如,调查显示,学生选择考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首先想的是“题目好不好”,而不是我“会不会”.整个自主考试过程学生跳出“分数”的束缚,会非常认真的享受自我评价的过程.再比如,以前的统计发现,12.1%的命题来自课本原题,79.7%来自其它资料的原题,只有8.2%是其它问题稍加改动的题.为此,我们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如何利用课本问题去拓展、改编问题或者受其启发编拟新问题.现在,这个比例大幅提升,一度达到23.7%.当然,学生拓展、编拟的问题有时很幼稚,但点点滴滴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长期积累在学生思维更加厚重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改变“千人一卷”的考试评价方式,让学生出适合自己的测试卷,既增加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以后的学习.又寓考于乐,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生成,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讲,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换回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换回了学生对自己的负责,这也是育人.
3.3一纸多卷,“考试内容我做主”
在一些重要节点的考试中,尝试一纸多卷分层检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考试内容.将试卷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基础部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过程、基本方法的考察,共60分.按照布鲁姆的认知分类,必做题只要达到“领会”层次.选做题分A、B、C三部分,学生只能且必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试.这三部分既不同又相互关联,每部分40分.A部分达到“运用”层次,B部分达到“分析”层次,C 部分达到“综合”和“评价”的层次.
统计表明,有大约23%的学生选择A卷,60%选择B卷,17%选择C卷,也符合学生学习状况的正态分布,说明学生对自己还是有较为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定位.这样,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各有所需各有发展.A考出自信,B考出灿烂,C考出骄傲,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实上,“授人以渔”首先要“近人以水”.只有近水尝到了鱼的鲜美,才有“临渊羡鱼”之念,进而思索“退而结网”.此时,根本不要老师“授人以渔”了 .通过考试让学生思索如何去自己“结网”,如何才能结好网,这比考出个分数更重要.
在自主命题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在选择性考试中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的选择建立学生的自信,通过对学生自主考试的反思,促进师生元认知的生成,反过来再助推师生发展,这才能超越“考分”,进入育人的范畴,此考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