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群的整合与协调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2017-12-25 09:12安利红
英语知识 2017年4期
关键词:俄语外语汉语

安利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论课程群的整合与协调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安利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从课程群的角度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审视是有效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力举措。将零散的课程整合成群,更加有利于形成课程之间的连贯与合力;建立开放的课程群体系,根据需要增加课程群,更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协调互动的课程群体系,协调外语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借助汉语课程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水平,借助其他相关通识课程为外语专业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领域基础;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校内课程体系与课外实践课程协调互动,共同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群;复合型;连贯;开放;协调互动

引言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群是“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管理方法”(张丽萍等,2013: 61),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李晓琴 卢海霞,2013: 173)。课程群内的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范畴。课程体系中的若干课程群也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利于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重构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学者们认识到对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实现知识的贯通与交融的重要性。张静等(2015)指出,课程之间有计划的衔接才能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对课程的连贯性、系统性也应该有整体的把握。“相对单一的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戴炜栋,2010: 81)。课程体系改革要“坚持强化基础、加强技能培养、拓宽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孙根年,2001: 88)。一些外语院校主动适应变化,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增设经管法类等专业课程,“由单科性的专业外语教育发展走向了多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曹德明,2011:1)。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在外语专业领域多以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还未见到以俄语专业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且成果多为原则性、策略性的宏观式研究,缺乏与具体操作性的范例相结合的直观式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从课程群的整合与协调的角度来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有效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建立连贯、开放的课程群体系

1.1 建立课程群,增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2012: 5, 12)将课程设置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两个部分,对具体课程主要从必修课/选修课的角度进行划分。详见下表:

表1 基础阶段课程设置

表2 提高阶段课程设置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生是零起点,基础阶段主要安排了必修课,对选修课没有具体要求。必修课主要安排俄语基础课程(基础俄语、语法)、言语技能课(阅读、视听说)及国情方面的课程(俄罗斯概况)。提高阶段在必修课/选修课的划分之外,还增加了专业课/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划分。提高阶段的必修课以语言技能课为主(高级俄语、阅读、写作、视听说、翻译),加以文学方面的课程(俄罗斯文学史)。选修课与相关专业知识课对语言学(俄语语言理论、俄语实践修辞、普通语言学)、文化(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经贸(经贸俄语、俄罗斯经济、中俄贸易)等方面都有涉及。但是,2012版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详见表1、2)在连贯性、整合性方面略显不足,而课程群这种新的课程管理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创新优化俄语课程体系,确立了以“结构优化(言语技能课合理布局)、系统整合(人文知识课连贯系统)、需求导向(专业教育类课程切实有效)”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群建设理念。第一阶段,我们重点建设四大课程群:俄语视听说课程群、俄语翻译课程群、俄语社会与文化课程群、俄语国际贸易课程群(彭文钊,2014: 10)。课程群的各门课程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递进性,课程之间互为前导课和后继课,便于组织教学”(张丽萍等,2013: 62)。我们将基础阶段的俄语语音课、基础俄语视听说与提高阶段的高级俄语视听说课整合在一起,构成俄语视听说课程群;将基础阶段与提高阶段的国情类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社会与文化课程群。翻译课程群与国际贸易课程群作为基础阶段课程的后继课程主要体现在提高阶段,而基础阶段课程作为前导课为翻译课程群与国际贸易课程群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大课程群,贯穿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增强了课程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支持度与相关性,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如表3所示。

四大课程群模块之间分工合作,首尾相连,相互呼应,彼此支撑有序递进,形成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性体系,主要特色体现在:内容跨学科、课程模块化、信息多维度。以课程群建设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俄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步进行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翻译技能、职场素质、文化传播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表3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第一阶段

1.2 增加课程群,建立开放的课程群体系

目前,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的人才极度匮乏。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不能只围绕传统的语言学、文学专业知识进行,还需要不断加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或扩展,才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倾向性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翻译课中的文学翻译在减少,而科技与经贸方面的翻译在增加”(张正军,2005: 105)。因为,如果不懂专门知识,做好某一领域的翻译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多年以来我们俄语专业学生对俄语国际贸易课程群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对课程体系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要求我们建立开放的课程群体系。“课程群的结构开放性不但利于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更易于实现新课程模块的增设。另外,课程群还可以根据不同地缘优势和学科背景,增设特色专业模块,并且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调整专业模块”(李晓琴 卢海霞,2013: 173)。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积极建设开放的课程群体系,依托上合组织大学与俄罗斯交流院校合作,新增区域学专业方向,构建区域学课程群,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经过一、二年级的俄语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申请三、四年级赴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白城国立大学、阿尔泰国立大学等学校学习区域学专业课程,通过这种“2+2”区域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获得中俄两所高校本科毕业文凭和上合组织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

因此,在第一阶段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整合,重点建设与先前不完全相同的四大模块化课程群:1)俄语言语技能课程群,包括俄语基础课程群、俄语视听说课程群、俄语翻译课程群三个小课程群;2)社会与文化课程群,包括当代俄罗斯社会生活、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艺术、中国文化等课程;3)国际贸易俄语课程群,包括俄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俄语口译、国际商务俄语笔译、俄罗斯企业概况;4)区域学课程群,包括区域学导论、俄罗斯地理、历史、政治、俄罗斯区域学等课程。如表4所示:

表4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第二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原先视听说课程群以贯穿大学四年的视听说课为核心,增加了俄语语音、俄语会话课程;俄语翻译课程群增加了俄语写作课。将写作课整合至翻译课程群旨在加强该课程的应用性,以便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服务。由于课时所限不再单独开设俄语阅读课,阅读训练依托社会文化课程及区域学课程进行。此外,将俄语综合课(即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与俄语实践语法整合为俄语基础课程群,它与前两个课程群共同构成言语技能课程群。此外,我们对传统的言语技能训练课进行微课化,将开课时间为1—4学期的基础俄语1—4分为初级俄语综合课1—2、中级俄语综合课1—2,将开课时间为1—4学期的俄语实践语法1—4分为初级俄语实践语法、中级俄语实践语法1—2、高级俄语实践语法;将开课时间为2—4学期的基础阶段视听说课分为初级俄语视听说、中级俄语视听说1—2;以上课程开课时间不变。这种划分可使课程的阶段性目标更加清晰,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更利于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课程群内部的课程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安排,它们之间存在着前导、后继的关系。课程群之间也存在前导、后继的关系。言语技能课程群是其他课程群的基础,是它们的前导课程群。社会文化课程群、国际贸易课程群、区域学课程群等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群是言语技能课程群的后继课程群;国内一、二年级课程设置里的区域学课程群是三、四年级国外区域学课程的前导课程。随着“外语+专业”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其他由国外合作院校开出的课程也将成为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后继课程。

第二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比第一阶段更加系统、完善,使专业知识课程与言语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均衡、协调;使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在横向上相互联系、呼应和渗透,在纵向上彼此连贯,循序渐进;并使课程设置里的所有的课程都有了课程群的归属,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此外,还增加了一门相关专业——区域学课程群。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有两批学生赴俄罗斯合作院校进行2+2区域学专业的学习。这一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外语+专业”的办学思路,在开放的课程群体系不断加入相关专业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开放的课程群体系能够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就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专业、工作岗位方向、提升发展类型、课程模块、课程以及学习进程空间的自由度和自主权”(潘菊素 祝志勇,2016:18)。如何在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可行的选择方案,建立起与学生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天赋、潜力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是实现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的关键。

2. 建立协调互动的课程群体系

建立协调互动的课程群体系指专业课程群与非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之间形成协调互动的有机联系。

2.1 专业课程群与非专业课程群之间的协调

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一般由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组成。而通识课(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则是非外语专业课程。我们认为,厘清外语专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使通识课在完成自身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与专业课协调起来,建立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新能力。

2.1.1 借助汉语课程群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水平

一个人的外语水平很难超过他的母语水平,这一观点绝大多数从事外语教学以及与外语打交道的人都能够认同。有限的母语水平会成为制约外语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外语学习者迫切需要同时提高母语水平。在俄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公共课)中“大学语文”是必修课程,这为我们的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然而,目前学生的汉语水平差强人意。“俄语专业绝大多数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书面表达能力不足,汉语水平亟待提高”(张金忠,2014: 63)。

大学语文“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郭海军 张旭东,2015: 183)。我们建议每学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细化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外语学习相呼应。2005年,大连外国语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将原来单一的“大学语文”课程改为《现代汉语》、《汉语写作》、《中国文化》、《文学赏析》四门课程,旨在强化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但专业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繁杂、与当下时代元素无关、不实用等问题令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学习不够积极。因此,将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如翻译课程)对接,形成协调合力,使学生通过汉语课程学习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汉语常识,受到现代汉语语言应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使其成为外语学习的助力,也是外语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2.1.2 增强汉语课程的实用性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也有别于中文专业课程。大学语文承担的任务是传授汉语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较流畅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并具备一定的文学赏析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习本课程的外语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较流畅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这一汉语课程目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翻译水平不高或不理想除了目标语修养因素外,往往与汉语的造诣与修养有关”(庄智象等,2012: 45)。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直接导致口译、笔译能力无法提高。

针对学生汉语书面语能力欠缺的现状,我们建议:大学语文等汉语课程要合理设置汉语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相结合。绝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将来会做与翻译有关的工作,因此,我们可在汉语课上让学生尽量多熟悉未来翻译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不同交际场合的汉语文本类型,针对这些文本对学生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训练他们快速分析、抓住文本大意及写作类似文本的能力,并建立起相应的篇章模式。这样学生在外语专业课学习时很容易将类似的外语文本与汉语文本对应起来,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快速提高。此外,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如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适当加入汉外对比的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汉语课程虽然是非外语课程,但由于与外语都属于语言这一大类,其共通之处可以使我们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到汉语课程与外语专业课程是相互关联的,汉语学习对外语专业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会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1.3 加快适合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建设

因为现代汉语课对于外语专业和以外语为主要课程的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工具课,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理论研究的能力。这恐怕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有关。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专业性的教材,对语言理论强调过多,实际应用的成分较少。汉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外语学习。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汉语课程教材应注重普及性与实用性,不能把语法课当作语法研究课程来上。在教学内容上除保证汉语基础知识以外,应融合部分汉外对比的内容。目前的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尽快编出适合外语院校的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迫在眉睫。

2.1.4 开设其他相关通识课程

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许多高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推行双学位和主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院校由于学科结构的限制,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广度上先天不足”(曹德明,2011: 4)。大学语文类的中文课程可有效配合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外语教学协调互动,尤其对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大学语文,我们还建议开设其他有助于提高外语学生专业水准的通识课程。语言作为反映客观世界及人类主观思想认识的工具,它所涉及的领域无所不包。建议增加贸易、法律、金融、财务、科技等方面的外语专业通识课;开设有关全球热点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关注人类社会重大问题,跟踪全球性会议,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科普扫盲,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辨精神、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未来较快适应工作。此外,还可利用综合性大学课程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来解决课程的宽度问题。

2.2 校内课程体系与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互动

课外实践是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课外实践课程可以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及国外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形成外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课外、校外、国外”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能够保证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这里我们重点阐述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及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2.2.1“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可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开展学习竞赛,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获得另一种形式的肯定;充分利用校内的外籍专家、留学生资源,开展俄罗斯文化特色纪念日的讲座及庆祝活动,如俄语节、复活节、宇航节等,使学生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应用课内所学知识,获得自信与学习的动力;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例如,接待外方合作院校访问团,接待孔子学院外方夏令营,举办国际会议(《中蒙俄三国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国际教育周》),使学生有众多机会作为翻译及志愿者进行语言实践。此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办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由俄罗斯专家与中国老师共同负责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公派留学、参与高级别专业比赛提供培训,为学生在未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表5 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课外实践教学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能够实现“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探讨不同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徐锦芬,2014: 6),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专业潜能,认识自身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方案;能够切实将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激发外语学习的热情,培养合作能力、大局意识,是对课堂外语教学的有益补充。

2.2.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外,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等外事工作,如国际反贪大会、大连市国际软件交流会等,参加大连市接待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俄语国家代表团、国际青少年联欢节等外事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此外,我们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我们定期访问校外实习基地,就学生实习情况、实习基地的发展前景进行沟通与磋商,根据实习基地行业领域的不同,将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分为国际贸易、机械装备、石油工业、汽车制造、旅游等四个课程群,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详见表6:上述每一个课程群都有至少一个代表性实习基地。国际贸易行业课程群的代表基地为宏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德慧(大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机械装备行业课程群的代表基地为上海世邦机器有限公司,石油工业行业课程群的代表基地为北京华油油气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汽车制造行业课程群的代表基地为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旅游行业课程群的代表基地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康辉国际旅行社等。

课外、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学校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充分利用拥有对俄语国家业务的企业单位的资源,扩大延伸了专业课程群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增强了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更好地保障了俄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6 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3. 课程群建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3.1 课程群之间互相渗透,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材建设

在新的课程群管理下,专业知识课程与言语技能课程要采取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方式,使知识性的课程除了讲解专业知识以外,还承担一部分言语技能训练的任务;而言语技能课程在进行言语训练时多利用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语言材料,从而使两类课程相辅相成。现有教材在这方面明显不足,这就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我们编写适合新的课程群的教材,有效推动教材建设。

3.2 整合通识课与外语专业课课程资源,更好地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

建立通识课教师与外语专业教师的常态沟通机制。例如,汉语课程教师与外语专业教师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共同制定课程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教学改革,共同编写教材,从而使汉语课程与外语训练课程相互呼应,平行发展,有助于学生翻译时双语的顺利转换。“俄语专业的翻译课以及低年级基础课中使用的翻译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均有很好的效果。……在这个不断追求卓越的俄译汉过程中,外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会逐步提升”(张金忠,2014: 65)。

3.3 利用网络精品课程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

课堂教学时间及学时总量固定,建立开放的课程群体系要求我们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相关专业课程。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除了不断改善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外,努力进行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一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两门,校级精品课课程一门,并计划继续进行精品课的建设,不断扩大网络精品课的比例。

网络精品课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极大的延伸。网络上有课程的全部资源,包括每一讲教师讲授的录像、演示文稿、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指导、重点难点、作业、习题、测验、常见问题、拓展学习资源等,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学习使用。网络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全方位课程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与同学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就课程学习时产生的疑惑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予以回答;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借鉴学习经验。

3.4 利用课外实习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

课外及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俄语专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实习基地,我们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派适当适量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与实习单位协商确定专人兼管实习工作,并选派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并给与书面评价。

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实习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发,不断反思自己的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做到学思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动手动脑。实习实践大大加强了课程群体系的开放性,强化社会实践的培养环节,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知行统一”,促使他们从学生角色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从而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结语

连贯、协调、互动的课程群构成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课程群的改革与调整直接引发师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教学相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换言之,教师的专业进修与转向、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调整、配合新课程的教材编写等各项工作完成是保证新型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1] 曹德明.2011.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1-5.

[2] 戴炜栋.2010.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战略[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6):80-85.

[3] 郭海军 张旭东.20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81-184.

[4] 李晓琴 卢海霞.201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规划课程群的建设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12):173-174.

[5] 潘菊素 祝志勇.2016.基于分类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1):17-20.

[6] 彭文钊.2014.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的俄语专业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理念与实践—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4):7-12.

[7] 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会.2012.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孙根年.2001.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86-90.

[9] 徐锦芬.2014.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与思考.语言教育,(4):2-7.

[10] 张金忠.2014.俄语专业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之管见[J].中国俄语教学,(4):65-66.

[11] 张静 杜煌 肖玮.2015.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之间的连续性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3):37-41.

[12] 张丽萍 刘东升 林民.2013.“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61-64.

[13] 张正军.2005.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宁波大学之做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105-108.

[14] 庄智象 刘华初 谢宇 严凯 韩天霖 孙玉.2012.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41-48.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Course Groups—A Case Study in the Russian Major of DUFL

This study aims to re-examin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groups, which can help achiev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nce integrated,the courses will be more coherent and connected. Open course group system will be beneficial i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en appropriate courses are added. We should set up coordinated and interacted curriculum system, adjust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and non-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improve the students’Chinese level by offering Chinese courses, and lay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We should set up on-campus and off-campus internship 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o tha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ternship coordinat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

course group; inter-disciplinary;coherence; openness;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H319

A

2095-4891(2017)04-0007-08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视阈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6JYT19)和“‘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与文化对话研究”(项目编号:2016JYT23)、大连外国语大学创新团队项目“多语种外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CXTD04)和“外语院校发展问题域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CXTD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利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修辞学、篇章学、教学论

通讯地址: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汉语
学汉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