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明 王华民 奚勇斌
(1,3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214125 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
某市2016年秋学期高二数学期末检测填空压轴题14:已知直线ax+by+c=0始终平分圆C:x2+y2-2x+4y-4=0(C为圆心)的周长,过点P(6,9) 作直线l:(2a-b)x+(2b-c)y+(2c-a)=0的垂线,垂足为H,则线段CH长度的取值范围是.阅卷后的统计显示,本题得分率太低,一所四星级学校平均得分率不足3%,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认真反思.
本题究竟难在何处?其一,信息量大,含两条直线、两个圆(其中一个隐含),除两个变量x、y外还有三个参数a、b、c;其二,综合性强,不仅要利用对称、圆、最值等相关知识,还要利用轨迹、消元、配方法等多种思想方法;其三,需要挖掘两个隐含条件——直线过定点和垂足的轨迹是一个定圆.既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难度确实大.从被访谈的学生了解到,题中隐含的“直线过定点”信息,有少数学生能发现,但隐含的“定圆”信息,能发现的就寥寥无几了.
在试卷讲评时,笔者除了关注学生的回答和课堂气氛外,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的时间、空间,结果意外发生了…….课后仔细品味,不由联想到佛家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该校层次最好的班级,有42人,其中仅4人答案正确.既然试题过难,一般学生难以发现解题突破口.因此,试卷讲评时,采用难点分解、逐个突破的策略,设计了如下一些思考问题:
图1
问题1直线ax+by+c=0 始终平分圆C:x2+y2-2x+4y-4=0(C为圆心)的周长(图1),说明什么?
学生众:直线过圆心,可得a-2b+c=0.
问题2直线l:(2a-b)x+(2b-c)y+(2c-a)=0有何特征?
学生1:c=2b-a代入直线l方程,化简可得a(2x+y-3) -b(x-4)=0.
所以直线l:(2a-b)x+(2b-c)y+(2c-a)=0过定点M(4,-5).(利用消a或b代入,同样可以求得定点M(4,-5) ).
部分同学的表情显示:后悔,了解情况后得知,他们考试时没想到消元、转化,看到比较复杂的直线方程觉得无所适从,就放弃了.反映了学生对题中隐含条件挖掘不够,对于“式”的运算意识薄弱,能力亟待提高.
问题3过定点P(6,9)作l:(2a-b)x+(2b-c)y+(2c-a)=0的垂线,垂足H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2:我列出了l与PH两条直线方程,构成方程组,求交点H的轨迹方程,感觉太繁了,算不下去.
学生4(抢答):如图2,因为PH⊥MH,所以点H在以PM为直径的圆上.
图2
学生3回答时课堂非常安静,还有很多同学在默默地点头.当学生4抢答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哎,对啊!”他们开始懊悔自己没有画图,只是埋头苦算,还有些画了图,但没有将PM连起来,也就没有跳出“数”的囹圄,从“形”的角度重新认识它,真可谓“数”缺“形”时少直观!
问题4点C(1,-2)与垂足H的轨迹圆D:(x-5)2+(y-2)2=50位置关系如何?CH的最大、最小值分别是多少?CH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图3
学生众:点C在圆D内部时,
|CH|max=|CD|+R,|CH|min=R-|CD|,
至此,本题解答应该是圆满的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看懂题目,厘清思路,基本达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状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思考、深化理解,笔者安排了解题回顾、反思的教学环节.
问题5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哪?你是如何想的呢?
学生5:应该有两处,一是直线l所过定点问题,二是垂足H的轨迹问题.题中没有直接说明,相对比较隐含……
师:学生6做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们还是听听他的高见吧,说不定有惊喜呢!
图4
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大致有三种:一是张嘴望着学生6(佩服、质疑?),二是托腮看着投影上学生6的解题过程(寻找着什么?),三是低头在草稿纸上写着或画着什么(验证着什么?).时间飞逝,两分钟后有小声议论“答案巧了”、“肯定有问题”、“可能也行的” ……
学生7(托腮):直线l不可能同时过两个定点M(4,-5)、N(-2,1).若过两个定点且不变成一条定直线,那么过点P(6,9)作l垂线的垂足H就应该是一个定点,CH的长度即为一个定值.
学生8(张嘴):我说这个答案是巧了!
这个结果在我们意料之外,为验证它的正确性,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在图4的基础上改变P点的位置(如图5),测得无论垂足H的轨迹是以PM为直径的圆,还是以PN为直径的圆,此结果CH长度的取值范围均相同.此时很多同学又认可了学生6的解答应该是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甘心.
图5
至此,老师与同学经历了“对(答案)→错(猜想)→对(验证)→错(质疑)”的过程,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笔者继续设计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再思考:
问题6直线l究竟是过定点M(4,-5)还是N(-2,1)?
学生11:应该是M(4,-5),因为本题中a,b,c满足的条件是a-2b+c=0,而若过定点N(-2,1),则-5a+4b+c=0,与条件不一致!事实上,直线bx+cy+a=0与直线l已不是同一条直线,它们经过的定点当然不同.如l1:y=k1x+3,l2:y=k2x-3,l:λ(k1x-y+3)+μ(k2x-y-3)=0,当λ=2,μ=1时,l过定点(0,1),与l1,l2所过定点均不相同.显然不可用l2所过定点(0,-3)来代替l所过定点.
问题7答案巧在哪里呢?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因素,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再次把图5投影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有同学发现,此时点C(1,-2)恰好是M(4,-5)与N(-2,1)的中点,是否玄机就在这里呢?
图6
显然范围是不一致的. 看来本题答案确实是巧了,那么为什么改变P点位置,结果仍一致呢?
思考若C是MN的中点,过M、N分别作动直线l1,l2,过平面内任一点P(与过M、N不重合)作直线l1,l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Q,那么CH长度的取值范围与CQ长度的取值范围一定相同?
学生12:问题可抽象为H点的轨迹是以PM为直径的圆D,Q轨迹是以PN为直径的圆E(如图7),|CH|max=|CD|+|DH|=|CD|+|PD|,|CQ|max=|CE|+|EQ|=|CE|+|PE|,又D、C、E分别为PM、MN、PN的中点,所以四边形CDP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D|+|PD|=|CE|+|PE|,所以|CH|max=|CQ|max.同理,|CH|min=|CD|-|DH′|=|CD|-|PD|,|CQ|min=|EQ′|-|CE|=|EP|-|CE|,所以|CH|min=|CQ|min,则必有CH长度的取值范围与CQ长度的取值范围相同.
图7
太棒了!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真的是聪明的!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学生13:两定点一动点的问题,我想到的是椭圆.
学生14:两定点一动点的问题,我想到了双曲线.
学生15:两定点一动点的问题,我想到了阿波罗尼斯圆.
本节课又让我们见证了……
感叹: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之后,教师布置了一道巩固练习(2013年度江苏卷第17题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圆C: (x-a)2+(y-2a+4)2=1,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则圆心C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一道检测的压轴题,由于得分率太低,几乎成了一道废题.大家都认同“错误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源”的观点,而笔者对这道近乎废题进行再利用,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究资源,通过四个问题分解难点,发掘其隐含的思维价值.课上由于学生6的“独到解法”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教师又抓住这一种课堂的生成资源,还时间给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热情、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潜能,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展、延伸,更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发展,使得本题的思维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掘.
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必须有一碗水,对于这类意外生成问题的处理,它考量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应变机制,对我们现代教师各方面能力(应变能力、扎实的基本功和几何画板等软件的应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到如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愿我们师生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