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

2017-12-23 06:14:41邓英欣蔡龙湖谢晓东
心理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个体量表

邓英欣 蔡龙湖 谢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

邓英欣 蔡龙湖 谢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采用网络责任意识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共9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网络责任意识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2)网络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责任意识;网络成瘾

1 引言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必需品。互联网在给大学生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成瘾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在线或离线过度使用计算机,进而对其产生依赖的冲动控制失常行为,导致个体明显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损害[1]。

国内外研究者均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处于网络成瘾高发的重要年龄段,这也导致了他们成为网络依赖的潜在危险群体[2,3]。以往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约为 9.8~13.0%[4,5]。 大量的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学业、人际和身心发展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6,7]。为此,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及降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8]。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9]:(1)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2)主观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3)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人与人的支持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10]。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1],较少的社会支持是导致网络成瘾发生的风险因素[12]。网络成瘾的需求——满足理论可帮助解释网络成瘾的成因:由于个体存在个性差异,动机、自我暴露程度等因素会导致社会支持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一些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他们转向通过网络寻找社会支持[13],从而依赖网络难以自拔直到发展为网络成瘾。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者对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得分较低者网络成瘾的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得分与网络成瘾发生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12],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14]。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负相关。

研究发现,个体能否感受到社会支持不仅与“施助者”(学校或家人、同学和朋友等)有关,更与“受助者”(大学生本人)的感知心态密切相关[15]。以往的研究表明,诸如责任心、责任意识等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网络成瘾关系密切[16-19]。 网络责任意识是指网络社会主体在理解自身在网络生活中的角色以及网络社会对网络主体的行为期望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网络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控制和把握从而使得自身符合网络社会[20]。已有研究发现,高责任心是导致高社会支持与良好身心状态的重要人格因素[21],网络成瘾与责任心呈显著负相关[22,16]。 张健从理论上分析了责任心唤醒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23]。另外,大量的学者也认为网络成瘾不能自拔是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之一[18-20]。研究还发现,面对生活事件,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要远远多于具有特殊人格特征的个体[24],因此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可以帮助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感知到社会支持。此外,网络责任意识包含了个体对自身的网络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控制和把握,即网络责任意识强的个体自控能力也相应较强,他们即便在低社会支持的环境下,也可以产生自控力[17]。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水平的网络责任意识会提升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抑制作用。假设2:网络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网络责任意识越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负向关系越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6年3~5月,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一至大三学生共924人。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分别为381、159和384人;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为355、425和139人,5人年级信息缺失;文史专业学生446人,理工专业学生453人,25人专业信息缺失;男生322人,女生581人,21人性别信息缺失;被试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1岁。有效被试的主要特征见表1。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责任意识问卷

本研究采用谢晓东等编制的网络责任意识调查问卷[37]。研究表明,网络责任意识调查问卷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7]。该问卷共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不符合,5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网络责任意识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9。

2.2.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叶悦妹和戴晓阳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25]。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共17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不符合,5表示符合),分别计1~5分,量表总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

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5。

2.2.3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ed, CIAS-R)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26]。 该量表共 26 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 (1表示极不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计算所有项目的总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网络成瘾可能性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3。

2.3 问卷施测和数据处理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织,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表达知情同意,宣读指导语,在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在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时间约为30分钟。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进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27],对所有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未旋转和旋转都得到11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未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能解释的变异量为20.86%,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能解释的变异量为15.98%,皆远小于40%的临界值。此外,在统计控制上,根据前人研究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的大小对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不太敏感[28-30]。 因此,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并不严重。

3.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1),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网络责任意识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网络责任意识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3.3 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网络责任意识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第一步,将自变量(社会支持)和调节变量(网络责任意识)纳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构成的调节项(社会支持×网络责任意识)纳入回归方程。如果调节项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则认为调节效应显著。

表2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效应

对被试的性别和年龄进行控制,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以社会支持与网络责任意识构成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7,p<0.001)。 进一步简单斜率检验表明(见图1),对于低网络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平均分减一个标准差以下),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于高网络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平均分加一个标准差以上),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 (bsimple=-0.02, SE=0.01,t=-2.30,p<0.05)。

4 讨论

4.1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1。由于个体存在个性差异,动机、自我暴露程度等因素会导致社会支持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一些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满意的社会支持则转向通过网络寻找心理满足[13]。已有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寻求家人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成瘾程度越高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向家人寻求帮助的越少[31,32]。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调节、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负性事件的技能、抵抗疾病以及降低死亡[33]。当个体遭遇了压力性事件时,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34]。因此,当获得高水平社会支持的个体在感受到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情感时,更可能避免采用不良方式去应对压力从而减少网络依赖行为。

4.2 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

图1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网络责任意识在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2。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与社会交往呈负相关,网络使用的增加会使用户的社会疏离感加深,甚至导致抑郁症[33,35]。Kraut等人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当被试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时,他们与家人的沟通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都明显减少[35]。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可以帮助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感知到社会支持,即便在低社会支持的环境下,也可以产生自控力。这是由于网络责任意识包含了个体对自身的网络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控制和把握,即网络责任意识强的个体自控能力也相应较强[17]。这种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不会轻易怀疑自己而气馁,有较强的坚持性并往往会以积极的信念主动影响周围环境,且更愿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挫折,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朋友的种种支持,并给予正确的评价[36]。并且他们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应对各种生活事件,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减少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

(2)网络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即网络责任意识越高,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负向关系越强。

1 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现代大学教育, 2007, (2): 86-89.

2 Odaci H, Kalkan M.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loneliness and dating anxiety among young adult university students.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 (3):1091-1097.

3 孙伦轩.孙冬梅.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文献计量分析.社会心理科学, 2010, (1): 63-67.

4 奚晓岚,张曼如,程灶火,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 799-803.

5 刘县兰,赵静波,石海霞,等.孤独感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效应.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 31(2): 235-238.

6 甘媛源,杨化刚,余嘉元.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延迟满足、学业拖延的关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 463-465.

7 李小龙,卢宁.深圳大学生述情障碍在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中的中介作用.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60-762.

8 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9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 4(2): 98-102.

10 刘志芬.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文教资料,2011,30:127-128.

11 赵婧,葛秀春,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校医, 2011, 25(2): 18-19.

12 陈新,李凤华,龙理良,等.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队列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4):240-243.

13 Shaw L H, Gant M.In defense of the intern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002, 5(2):157-171.

14 邓伟,向纯,李得春.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4): 8-12.

15 邓英欣,姚翔,黄峥.大学生社会支持稳定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6 李真,王玲凤.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责任心关系.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2): 269-271.

17 方小平,刘建平,郑治国.大学生自立人格、自我效能及自我控制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4):500-505.

18 张雪媛,潘月游.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1): 103-104.

19 王自华,许文婷,翟世川,等.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 49-52.

20 韩二磊.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 90-94.

22 杨洋,雷雳,柳铭心.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4):947-950.

23 张健.责任心唤醒:一种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探索角度.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2):24-26.

24 Norlander T, Dahlin A, Archer T.Health of women:Associations among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forselected patientgroups.Psychological Reports.2000, 86(1): 76-78.

25 叶悦妹,戴晓阳.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5): 456-458.

26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4(3): 279-294.

27 PodsakoffP M, MacKenzieS B, PodsakoffN P Sources of method bia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ontrol it.Annual Revie of Psychology, 2012, (63): 539-569.

28 Aiken L S, West S G.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 and interpreting enteractions.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1.

29 Evans M G.A monte carlo study of the effects o correlated method variance in moderated multiple re gression analysi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 Decision Processes, 1985, 36: 315-342.

30 KerlingerF N.Foundationsofbehavioralrresearch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86.

31 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2 孔芳.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 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et al.Internet para 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1)49-74.

34 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心理研究, 2010, (3): 3-8.

35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l.Interne paradox:A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 volvementand psychologicalwell-being? America Psychologist, 1998, 53(9): 1017-1031.

36 李积金,柳建兴.高校学生压力和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社会心理科学,2013,28:51-55.

37 谢晓东,邓英欣,蔡龙湖,等.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校园心理2017, 15(1): 22-24.

How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ffects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Network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s Moderator

Deng Yingxin, Cai Longhu, Xie Xiaodo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With a sample of 924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network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using the Network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 th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ed (CIASR),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Social 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2)The network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internet addic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编号:16JDSZ3009)、2016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课题(编号:2016WT047)、2016年度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课题

谢晓东,男,讲师,硕士。 Email:836714601@qq.com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个体量表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0:46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