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金|文
用工匠精神办好杂志
何水金|文
采访写稿任务重,编排校对时间紧,对外联络事务多……工作繁忙,已成为杂志社绝大多数员工特别是新闻采编人员的常态,有人戏称自己是“新闻农民工”,意思是工作很辛苦,很劳碌,似乎有种卖苦力的味道。这种思想和状态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出现重稿件数量、轻文字质量、“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长久下去,将对杂志的质量、公信力、美誉度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派记者参加某一次论坛,记者只是按照新闻的“套路”写成一篇消息稿,交稿后编辑只是找找错别字,然后发稿刊登。实际上,论坛中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从某位嘉宾的发言中,就可以挖掘出很多鲜活的新闻素材和颇具见解的新闻观点。这不只是懒惰,而是缺乏一种新闻行业从业者自身应该崇尚和具备的工匠精神。所以笔者认为,身处新闻业态巨变的当下,作为新闻工作者须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大国工匠“情怀”来办好期刊。
办杂志如同大师雕玉,正如一件完美的工艺品不是一蹴而就一样,需要反复雕琢,反复打磨。记者写出的文章,有时会被人拿来引用,提供的资讯会被企业作为决策的参考,如果我们总以蜻蜓点水的态度去采访,以肤浅潦草的文字去应付,笔者认为,这是新闻采编人员“新闻失职、渎职”的典型表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贬损甚至玷污“行业眺望者”的名誉。
做新闻要像大师作画一样,画出精品,宁缺毋滥。画家们做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去构思,然后才认真提笔,勾线、渲染,有时,甚至会在基本完工之时,又废掉重来。因为书画作品都有落款,作者的大名赫然纸上,我相信每一幅书画杰作,无不体现作者一丝不苟的艺术精神。做新闻也一样,不能只图交稿完成任务,而是要力求展现高度,体现深度。
践行“工匠精神”离不开踏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深入企业一线采访,倾听读者诉求和基层声音,认真采编文字,灵活设计版式,以精湛的业务素养,推出大家争相传阅、点赞互转的优秀作品,客观呈现有色金属行业的全景维度和微观事件。网络上那些点击量超过“100000+”的文章,无不是深度的、有思想的精品,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怀着崇高的工匠精神,经过深入思考、大量查阅资料、反复斟酌酝酿而成的,否则,就会在浩瀚的信息潮中一闪而过。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水平,更是态度。设想一下,没有热爱,哪有付出?没有追求,哪有卓越?没有境界,哪有忘我?没有精神,哪有精品?我们要深入理解工匠精神背后蕴含的哲理和信念,用工匠精神打造自己的金名片,塑造杂志的权威形象和金牌印象,这样,我们才能讲好有色故事,讲得动听,才不会辜负“中国百强报刊”这个来之不易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