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7-12-23 18:46董萍
市场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董萍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董萍

分析了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背景下,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加强运河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注重创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提升品牌,加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弘扬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措施加快淮安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自然社会与人文社会的和谐发展。

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对策

一、引言

中国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大运河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运河两千多年的开凿历史上,淮安是连接大运河的关键地段,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而淮安运河的开挖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中原,开凿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成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战国时魏国开凿了开封至沈邱的鸿沟,又沟通了黄河与淮河。隋炀帝于605年,为了开凿了南北京杭大运河,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疏浚了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开创了淮安运河文化的繁荣,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粮食储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漕船志记载“况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由此可见淮安是连接南北方和东西部各水道的重要枢纽。”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京杭运河漕运的衰败,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运河两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大量的古迹遗址。有洪泽湖大堤、淮安府衙、明祖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镇水铁牛、漂母墓、漕运总督公署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2014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申遗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31个遗产区,涉及河道27段,遗产点58处。而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总共有2处遗产区 (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入选世界遗产。运河遗产是淮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与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当前淮安的旅游业的慢发展的不平衡,迫切需要大力开发和保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刚刚在起步阶段,在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借鉴先进经验,近年来,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在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上,存在多元化的思路,如彰显“文化”和“休闲”的遗产廊道思路,塑造品牌形象、积极进行营销推介的发展理念。采取精心规划、深度开发;联合开发及保护性开发的模式。目前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开发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快速发展旅游业,带动淮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旨在分析运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合理对策,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运河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下,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未考虑到经济和人文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忽视了运河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运河沿岸棚户、厂房密集,生活垃圾和工业的废渣的排放,破坏了运河两岸原有的绿化带,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运河,使运河的水质得到污染,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运河的生态环境。清朝停止漕运后,运河日益淤塞,运河文化资源日益破坏严重,直到近几年才引起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在的同时,未对原有的文化加以保护,破坏了原有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原始面貌。如清晏园、惠济祠,丰济仓遗址等都申报了大运河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但没有通过,原因是后人在重建或扩建的时候,人为添加一些新的现代元素,破坏了原有的文化。

(二)开发时间较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淮安具有丰富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包括河道、航道及水利工程,堤坝、涵闸遗存、古城、古镇遗址,庙宇及古墓、石刻、地方建筑、园林会馆,名人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除此之外,淮安还有大量的民间戏曲、舞蹈、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较晚,近几年才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开发的时间短暂,拓展开发的旅游项目、旅游专线较少,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的绿化、休闲、娱乐、美食场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影响力较小

淮安地处苏北,经济相对落后,紧缺历史、旅游等专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缺少针对运河文化的科研平台,对运河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相对较少,挖掘深度不够,开发的产品比较单一、简单,运河文化的品牌还没有形成,运河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客源市场相对较少,旅游项目的影响力较小,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因素也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规划,加强运河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政府应组织专家调研、编制运河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条例等有效措施,加强运河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运河两岸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尽可能地减少对运河遗产资源的破坏。对运河的文化遗存及遗址,如不同时期的河道、堤坝、涵闸等水利工程遗址、运河沿岸的重要建筑、古城、古镇、园林建筑等遗址,加强加大保护力度,修缮文化遗存,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在运用最新现代化的科技元素如音乐、灯光、建筑等辅佐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尊重运河原有的物质文化。对于后期修建的分散的棚户、企业厂房尽可能的进行拆除、搬迁。加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建设,回归运河美丽的自然环境,减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向运河排放,改善水质,加大惩处力度,不断努力改善运河两岸的自然环境,力争把运河打造成5A级的旅游景点。实现经济、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创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

在淮安有四水穿城,由北向南依次是盐河、古黄河、里运河、大运河。为了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一条卸下水运之职的里运河。里运河穿过淮安市中心繁华的老城区,沿岸文物古迹甚多。政府应加大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开发力度,重塑古运河文化巅峰盛景。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视科学研究,成立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挖掘、收集、整理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加强学术交流,定期举办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运河城市发展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淮安讲学,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明成果、相互促进发展,不断提升淮安运河文化的内涵。

(三)提升品牌,加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大力开发里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条“里运河文化长廊”品牌旅游专线,加大宣传力度,在综合性的电视台、互联网、无线广播、海报、广告等媒体上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淮安运河文化的感知力度。重视新媒体宣传,开通“里运河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官方微博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淮安美食节、盱眙龙虾节等大型的节日进行大力宣传,扶持文化传媒企业开发运河文化的宣传册、画册、邮册、明信片、书籍、工艺品等文化宣传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安的运河文化。不断提升淮安运河旅游的影响力,扩宽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加快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串联着清河、清浦、淮安、淮阴、洪泽等多个县区,可以说淮安是因河而起、因河而兴。2000多年运河历史文化,孕育了淮安运河两岸灿烂的历史文明。淮安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大量的名人文化,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甲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骨文专家罗振玉、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等享誉千古的名人,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淮安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这里还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有丰富的美食文化。淮安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的民间戏曲、舞蹈、文学、艺术、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淮剧、京剧、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湖秧歌、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应予以好好保护,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奖励等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和项目推动,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文化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对接,努力推进淮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背景下,淮安市政府应该客观分析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上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合理规划,以创新的思路,挖掘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把申遗成功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过程,推动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淮安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使大运河成为展示淮安地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成为游客感受运河魅力的一处文化胜地。塑造城市形象,大力开展人文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淮安经济的快速发展。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2817.

[2]席书.漕船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33.

[3]张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60-70.

[4]张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与现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3):329-336.

[5]徐叶龙,奚敏.申遗背景下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20(6):6-11.

[6]李倩,程杰,徐业龙.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19(4):1-9.

[7]吴小伟,仲崇庆,陈慧.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研究[J].黑河学刊,2015,213(3):4-7.

[8]柳邦坤.沿运城市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的思考——以淮安市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版)2013,35(2):212-217.

[9]王亚辉,吴小伟.申遗背景下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运河淮安段为例[J].经济论坛,2013,(11):102-105.

F590.3

A

1008-4428(2017)11-47-02

董萍,甘肃通渭人,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及其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