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芬
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N县为例
唐喜芬
通过对安徽省N县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古城历史建筑破坏严重、N县人口密度高且老龄化加重、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民众对传统文化认识与保护意识欠缺、资金短缺、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做法欠妥等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几个方面:对N县城市格局与风貌的保护,缓解人口压力与解决老龄化问题,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认识与保护的意识,发展当地经济实力和政府加强顶层设计。
传统文化;传承;对策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特性包括“历史性、传承性、稳定性以及民族性”。结合传统的特性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李先明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不断发展的,渗透于中国人民生活、生产、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种关系中的有形的、无形的成果。”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二是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三是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四是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安徽N县按照防御战争和洪涝的需要,规划建造了一整套城市防洪防涝设施,保护其自宋代以来未遭水患;因古城依据其特殊要求进行规划,城市布局独特,是古代水利科学的结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很多人盲目接受,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对待。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涌入,N县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应对的?
本文采用匿名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N县古城区当地居民为样本群体,为了更全面、合理地进行调查研究,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调研团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N县当地110位居民填写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了当地与传统文化相关人员,如N县博物馆馆长,文化馆主任等,访谈内容真实可靠,数据充实。
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百姓重视程度、政府重视程度、文物文化保护程度、未来展望等五个部分。我们将这五部分设计成十个单选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另辅之深度访谈,访谈提纲除了被访谈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外,主要包括“N县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的现状、受保护程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议和对策”等。本次调查样本涉及面较广、代表性较强。调查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5份,回收率是95.45%,有效问卷是100份,有效率95.23%。
1.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居住情况
83%的受调查者长期居住在N县,且68%是男性,32%是女性。其中18岁以下的占10%,18—29岁的有15%,30—49岁的为25%,受访者中的一半为49岁以上。据此可知,目前在N县的常住居民男性要比女性多36%,并且49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0%,通过街边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年轻人为赚钱养家,不得已外出打工。
2.居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
当我们就受访者对当地传统文化了解情况和是否存在忽视N县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调研时,完全了解N县历史文化的只有16%,且这些人中均是长期生活在N县的老人或者是一些专门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人,63%的受访者只了解N县部分文化,而3%的人(主要以学生为主)对当地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当地人对N县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存在较严重的忽视问题,
3.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问到关于当地政府对N县传统文化的宣传时,大部分群众支支吾吾,不太愿意多讲,在我们调研成员再三强调问卷是匿名的,约57%的人选择了一般,14%的同志认为不好,当我们再问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于民间艺术和文物的保护时,超过一半认为只是一般,有14%的人认为很差。有群众这样反映:“瓮城的西门现在是盖得最差的,根本不符合我们古代历史情况,那是政府不给力,偷工减料搞得。”“当地政府对我们这边文物保护做得不够好……”“你所在的这个小学以前是个卧佛寺,现在全都没有了。三中后面有个点将台和一个城隍庙也都没了……太可惜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把以前的文化全部摒弃了。”“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没有文物保护法。”政府在文化保护中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导致文物破坏愈演愈烈。在文物修缮等方面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内古建筑被人为破坏,古城早已没有了曾有的韵味。
4.对传统文化艺术和文物的保护程度
当我们询问受访者觉得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和文物是否必要时,91%的人认为非常必要,认为一般的占6%,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是3%和0%。由此可见,大部分人有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文物的意识,少数对保护民间艺术报着无所谓态度的人认为,当地政府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好,又或者他们本人自身的意识不够强烈。N县博物馆馆长认为“除了博物馆,当地专门管理和收藏的机构,文物局是一个副科级独立机构单位,属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全县的地上地下文物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配合公安部门打击犯罪。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文物大厅近几年在文物保管、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建设,破坏了一些地下文物。”
5.对N县文化继承的展望情况
7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为继承和发扬N县传统文化出一份力,26%的人意愿则一般,有2%的表示不愿意。近几年,因为城市建设,许多古建筑群都被拆除。就“城市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哪个更重要”,17%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保护尤其重要,这比认为城市发展更重要的多4%,37%和33%的人认为两者都重要。N县文化馆的涂主任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比较快,随着政府保护力度的加大,民众的意识在加强,但是还不够。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人更愿意了解外面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丢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没有本质的冲突。”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大量涌入,N县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古城是N县传统历史文化的承载地,古城历史建筑的保护,决定着文化的传承力度。自新中国发展以来,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思想就一直影响着N县当地领导及百姓。由于对N县发展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特征缺乏充足的认识,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有所欠缺,且民众的积极性不高。当地政府想法旨在古城外新建新城,用以迎合时代的发展,又能保护古城。但事与愿违,古城发展被放任自流,对其保护和发展方面大大欠缺,古城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报恩寺、清真寺等宗教建筑群,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减小,导致古建筑和其他历史遗迹被忽视,而且时刻面临着被原住户或开发商拆除的危险。另外,人们对城市古建筑保护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忽视了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保护。
近年来,伴随着N县的快速城市化,古城区内人口数量也快速增长。其人口密度甚至比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区高。如城市大部分建筑为整片现代居住建筑,多为一层瓦屋,有少量二、三层房屋。多数为几户人家合住一个小型院落,狭长的小巷两侧建有高密度住宅。居住密度高,造成了整个城区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状况落后等问题。由于管理不严等原因,给住户留有了私自改建、搭建的空间。如室内设置顶棚、在建筑外墙搭建简易房等。肆意对建筑进行改建的行为,破坏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也抹杀了建筑内的历史。当地经济落后,城市消费水平低,许多青年外出谋生,当地居住更是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不从心,青黄不接,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大问题。
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N县逐渐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城市虽然发展起来,有利就有弊,如当前N县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N县古城中央,古城是当地商业聚集地。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古城内主干道两侧的古建筑群被新的商业、办公等建筑取代,造成了古城内建筑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大量新建筑的建设破坏了古城的特色建筑风貌。另外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重心却不在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旅游业,而是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将方向放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
通过调研团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对N县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认识,保护意识也欠缺严重。一些生活在N县的老人以及一些专门从事历史文化的人,一半以上的人只了解N县文化的一部分,更不用说受现代化思想熏陶的年轻人。且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民众为了改善生活,想法早已不在保护传统文化上了。如N县是豆腐文化的发祥地,当地豆制品的美味冠绝天下,但豆腐带来的经济效益太低,渐渐做豆腐的越来越少,从古传承下来的制作豆制品的技艺渐渐就消失了。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当地居民才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居民首先在认识上存在巨大欠缺,更不用说传承与发展了。
N县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文物、旧城格局和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些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虽然现在每年国家和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既要兼顾城市的发展,又要兼顾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N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城,当地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本来就落后。要想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资金问题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受到制约。
N县是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它展现出来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N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其古城区内一直处于一种盲目改造、无规划、无控制的状态。因为缺少规划的指导,古城内建设性破坏常有发生,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殆尽,而现存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维护不当等现象。新的居住小区、改扩建道路网等都弱化了古城历史风貌,同时大量的仿古建筑,破坏了古城的历史原真性。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文物保护法,民众没有受到制约,导致当地很多文物被破坏。很多文物与历史遗存现在只能看到照片。政府在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方面更是忽略不计。
通过在调研地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古城建筑格局破坏严重,人口密度高,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等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时收集的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根据N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城市的总体格局是其主要方面。古城格局体现出古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若想对当地古建筑进行保护。首要就是城市格局的保护。N县城外北有东淝河,西有寿西湖,北枕八公山,东为楚寿春城和淝水之战古战场。N县古城略呈方形,城内以十字路为中心,有通往四门的四条大街。再者就是城市风貌的保护,而寺、庙等作为古城内的特色建筑,为划定保护范围、保存历史风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城市的格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当在沿用原有道路的同时,避免大拆大建。对于散落在古城内的众多历史建筑、遗迹,应当划定保护范围加以严格保护,防止其周边的现代化建设与文物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当地很多建筑正是因为人口压力过大,小范围居住的人过多,肆意改造下被破坏。政府可以与开发商方面制定正确的古城改造规划,将原来多为一层两层的居民用房,进行改造,对于古建筑要进行保护,尽量避免破坏传统建筑的格局。或者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对城市密度高的居民进行迁移,迁移至新城区,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同时可以在古城内发展旅游业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吸引大量年轻人回乡发展,解决当地愈演愈烈的老龄化现象。
积极制定正确合适文物保护法,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和周边保护控制范围内禁止一切违规的建设行为。
古城区为了发展,在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古建筑被消磨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要注意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将经济与文化遗产相结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到二者相辅相成,如发展旅游业等,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有效地解决文物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起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在对其文物单位保护的同时,加强周边历史风貌的保护。对于已经消失的应尽力恢复,无法恢复的则应对其现状加以维护。另外,对于建筑群中存在的古树、古井也应当予以积极保护。
在日常的生活中民众对当地传统文化认识较少,很多历史遗存都不为人所知了,按照现在的发展状态,情况只会越来越坏。所以加强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保护迫在眉睫。人民才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根本。首先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起来,既能改善生活,又能传承当地文化,肯定是很多人乐于做的。再者要加强当地文化的宣传,至少要让自己城市的本地人知道当地的传统文化,要是连本地人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将它传播给更多的人了。再者要加大宣传,政府与民众一起加强文化的保护。
正如前面问题中所提到的,文物的保护的方方面面都要用上钱,同时N县当地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所以经济发展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地在古城区以外新建了一个新城,所以完全可以用新城区的发展来带动古城的发展,古城区发展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另外当地经济的发展一直依赖的都是以农业为主,因为当地水利设施较好。但是却忽略了更为主要的资源,就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丰厚的文化遗存,正是经济发展的契机。旅游业可以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进步,二者的组合多么完美。
政府在文化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态度强硬与否决定了居民对文化的态度。政府加强文化保护的宣传,既能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又能使其明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就会减少对文物的破坏。同时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发展中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领N县人民进入一个新时代。
[1]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
[2]黄成林,刘云霞,王娟著.旅游地景观变迁研究[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70.
G114
A
1008-4428(2017)11-41-03
唐喜芬,女,江苏常熟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
陈林,陈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