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

2017-12-23 14:44
当代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代际贫困家庭协同

(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

周宗社

(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本文从惯例、模仿、循环累积、协同演化和行为演化五个方面对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演进机制展开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多元性、互动性、持续性、收缩性以及负外部性。并提出截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贯彻执行五个方面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融合战略、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以及贫困治理上位升级战略。

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演化;机制;战略

全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特征对于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视域,对我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演进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演进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遏制贫困、深度治理贫困,国家需要把贫困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截断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一、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贫困代际传递演进机制

演化经济学使用生物学隐喻,通过多样性原则、遗传原则和选择原则来论述事物演化过程。下面将从惯例、模仿、循环累积、协同演化和行为演化五个方面来研究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演进机制。

1、惯例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演化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行为中的演化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惯例性”的结果。如中国自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是采取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家庭的生产经营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的,惯例是家庭的组织记忆,扮演着信息传播和劳动技能的功能。惯例作为一种“组织基因”,每个家庭的惯例都可以看做是家庭知识与经验的载体,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从而构成了家庭之间不同的经济状况。可以说,几千年来,农耕文明形成的一些经验被当作惯例,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家庭从事家庭生产经营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惯例做事,在无外力冲击之下,家庭惯例很难被打破。研究表明,农村贫困家庭按照惯例做事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刚性或路径依赖,贫困家庭的父辈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生产经验及模式形成的惯例使然,按照这种惯例生产经营获取的家庭收入偏低,于是导致家庭的物质贫困。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子辈在耳濡目染、司空见惯之中传承了父辈生产、生活的惯例,而这种惯例无法为子辈带来较高的收入,于是子辈仍然难以跳出父辈的贫困,从而贫困在代际之间发生。如果不打破这种不能为贫困家庭带来更高收入的惯例,则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链条就无法被截断。

2、模仿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模仿是动物的本能,在生物种群内,一般存在起主导作用的领头者,该领头者的行为模式往往被种群内的其它成员所模仿。研究表明,在同一群体内,弱者处于模仿者的角色,而强者处于被模仿的角色。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同一人群内,人的模仿行为存在相互性,也就是彼此之间的模仿。演化经济学认为,同一群体内人的思想、习惯、性格以及习俗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群体内的其他(她)人群,尤其是家庭地位高或者社会地位高的人,他(她)们的习惯、性格、习俗以及行为模式很容易影响到他(她)人。在家庭内部,子辈在成长的过程之中,父辈起主导作用,扮演着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要角色,父辈的习惯、性格、习俗以及行为模式很容易被子辈所模仿,这种模仿既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一种适应性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方比较容易被对方所接受,相应降低摩擦成本,出现相互模仿。因为当子辈成长起来之后,其思想、性格、习惯以及行为模式可能存在较大的改变,与父辈的思想、性格、习惯以及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父辈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受子辈的影响,去模仿子辈。贫困家庭的父辈通过自身力量难以改变贫困的处境时,会出现在贫困面前选择接受贫困、在困难面前选择接受困难、在逆境面前选择逆来顺受的消极行为。而贫困对父辈的负面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消极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被子辈选择和模仿导致子辈很难走出贫困的陷阱,父辈的贫困被子辈所沿袭、所复制。

3、循环累积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演化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主体在演化的过程当中都会形成循环累积趋势,循环累积趋势发展的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般说来,循环累积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良性循环累积趋势。该循环累积趋势有助于市场主体的发展,其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将会大大提高,在动态演化的过程当中,这类主体往往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成为激烈竞争中的赢家。二是恶性循环累积趋势。该循环累积趋势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发展,其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将进一步恶化,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有限,即或是有机会但却没有能力去把控住机会,在动态演化的过程当中,这类主体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乃至出局者。演化经济学认为,人们的习惯、思想以及模仿等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循环累积趋势。父辈的思想、习惯、行为方式会影响到子辈,反过来,子辈的思想、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也会对父辈产生影响。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往往某些不好、不良的习惯、思想以及低层级模仿会成为其家庭生产、生活的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在贫困家庭中广泛存在,属于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累积力量使得贫困家庭在动态的发展中陷入比先前更为不利的境地,这种境地如果不被外力所打破,其家庭将被锁定在恶性循环的路径上,从而导致贫困家庭发生贫困代际传递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循环累积趋势将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发生。

4、协同演化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协同演化是指两个物种间各自施加自然选择上的压力,互相影响对方演化的过程。在协同演化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互动主体,该互动主体对协同演化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则该演化就是一方主导型协同演化,如果存在着协同双方互动主体共同主导协同演化,则为双方共同主导型协同演化。除此之外的协同演化,都归并到无主导型协同演化中。无论是一方主导型协同演化还是双方共同主导型协同演化以及其他类型的协同演化,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彼此适应的过程。协同演化的互动主体之间协同演化的结果如果是同时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则该协同演化关系就是合作的协同演化关系。如果协同演化是通过降低某一互动主体的适应性来提高另一互动主体的适应性,或者协同演化的结果同时降低了双方的适应性,这种协同演化就是基于竞争的协同演化。显而易见,一方主导型协同演化与竞争性协同演化在本质上是类似的。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之中,家庭变迁同样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家庭协同演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家庭内部的协同演化以及家庭之间的协同演化。对于富裕家庭内部及富裕家庭之间的协同演化的结果来说,一般都会进一步提高家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但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贫困家庭内部的协同演化以及贫困家庭之间的协同演化,并不能够改变贫困家庭的面貌。原因在于,对于贫困家庭内部及贫困家庭之间的协同演化主要是基于竞争的协同演化,降低了彼此之间的适应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型协同演化关系,其协同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贫困家庭的风险,降低了贫困家庭的竞争能力。于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子辈沿袭了父辈的贫困,出现贫困代际传递。

5、行为演化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在人们的思维、行为形成过程中,其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办事风格、兴趣爱好等最易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通常讲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且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改变,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个人的这种习惯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演化经济学以适应行为假设代替西方经济学理性行为假说,认为适应行为包括惯例行为和创新行为,惯例行为通过遗传机制得以保持稳定性,创新行为通过变异(创新)机制得以实现。与理性行为假设相比,适应行为假设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行为假设承认个人以及人群的差异性,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人的行为在演化的过程之中会出现两种显著不同的情况,一是行为在演化的过程之中先前的惯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化或者变化些微,对行为主体影响不大;二是行为在演化过程之中先前的惯例被打破,创新行为取得显著地位。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当行为演化朝着创新行为方向演化时,个人将得到提升、企业将得到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显著。按上述原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讲,家庭内部行为的演化主要以惯例行为为主,而惯例行为的演化由于遗传机制的作用,导致子辈与父辈一样同样处于贫困的境遇,从而贫困代际传递得以发生。当然,贫困家庭行为演化如果能够朝着创新行为方向发展,则贫困家庭就容易走出贫困,贫困代际传递就不会发生。

二、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演进特征

1、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形成的多元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现象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因来看,物质资本的缺乏、家庭结构的不同、家庭规模的大小、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社会资本匮乏以及大病等难以预测风险的发生都是导致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形成的内在因素;从外因来看,城乡差距的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结构及配置的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扶贫缺乏精准性、扶贫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贫困文化的传递与散播、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性不足、缺乏宽容包容同情的社会心态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等都是导致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外在因素。一个微观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形成的因素可能是一方面的,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形成的因素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使家庭陷入贫困陷阱的综合推力。根据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可知,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多元性的形成,在于贫困家庭在演化的过程之中以惯例演进、循环累积演进、适应性行为演进以及竞争性协同演化相结合所形成。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形成的多元性决定了在解决该类目标人群的贫困问题时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解决,力求精准扶贫,让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率。

2、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互动性

在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农村地区,社会化养老程度偏低。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有的生活习俗,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居民家庭养老的主要模式。子辈经济实力以及子辈道德水准决定着家庭养老的质量。一般来说,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子辈如果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具有孝顺长辈的道德情操,则该种类型的家庭养老是有保障的,长辈能够较好地度过晚年生活。如果子辈的经济实力欠佳,即或是有孝顺的道德情操作支撑,其对长辈的养老也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子辈的经济实力差,加上缺乏孝道的道德情操作支撑,长辈的养老则是雪上加霜。对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家庭而言,当贫困的父辈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照顾贫困父辈晚年生活的担子就不可避免地落在子辈身上,而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的子辈受到贫困的刚性约束,一方面拿不出资金对子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比如,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另一方面也拿不出相应资金很好地孝敬父辈,疾病加身的父辈在晚年就有可能过上非常窘迫的生活。这种贫困的反向互动在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中是客观存在的,当贫困代际传递家庭遭遇这种境况时,贫困将会进一步加深。农村贫困家庭这种互动性的形成主要是适应性行为的演化力量在起主导作用,创新性演化力量作用甚微。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讲,只有当演化创新性力量超过演化适应性力量时,农村贫困家庭才有可能摆脱贫困陷阱。

3、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持续性

有这样一句谚语:“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其实贫困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与之相类似。当个人及家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而陷入贫困,尤其是贫困代际传递发生时,相对来说凭个人以及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比较困难,即或是能够走出贫困,但是返回贫困的概率偏高,贫困具有脆弱性。对于发生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与其他贫困家庭相比较,前者的贫困深度、广度以及脱离贫困的难度都比后者高,是反贫困当中最为棘手的目标人群。对于贫困家庭代际传递而言,微薄的收入以及有限的转移支付根本无法平衡其家庭赤字。因为,在一定时间内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其家庭获取收入的力量总是小于其家庭支出的力量,当家庭合成收入的力量为负时,家庭贫困则持续,当家庭合成收入的力量为零时,贫困处于均衡状态,只有当家庭的收入力量持续大于其家庭支出力量之时,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才有可能跳出贫困陷阱。进一步而言,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能力,一个缺乏内生能力的个人和家庭在短期内走出贫困比较困难。相反贫困家庭发生代际传递是诸种致贫因子循环累积的代际传递,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注定了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的贫困具有较长的持续性。贫困代际传递的持续性特点决定了对于目标人群的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换句话说,对于目标人群的扶贫不能够采取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短期扶贫,而应该采用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式扶贫。

4、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收缩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和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卓越领导,国民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国民财富得到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关注人权、尊重人权的法制思想进一步彰显。在成绩面前,国家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概,面对诸如贫困等经济社会问题,国家没有回避,而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发现存在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农村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改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有组织、大规模扶贫战略规划的推进,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呈现出收缩性的特点。具体来看,农村贫困家庭收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从大面积发生向分散的面点发生转变,从上世纪80、90年代大面积发生,逐步演化到革命老区、自然环境恶劣和经济发展极度落后地区和边境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相对贫困状态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二是从区域结构上看,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尽管如此,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的部分地区也依然客观存在,因此,同中西部地区一样,发达地区也同样面临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发展困境。三是从贫困家庭来看,贫困在子辈之间出现了分化,部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子辈中因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异质性的客观存在,或者说遗传变异(创新行为)的存在,有的摆脱了贫困,生活相对富裕。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收缩性的特点,在于农村贫困家庭在演化的过程当中,创新性行为演化以及适应性协同演化的力量在交替起到主导作用。而创新性行为演化的发生在于贫困家庭的子辈一代不满足已有的落后贫穷的生产生活状态,在相关因素的作用下有一定能力去创新。

5、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负外部性

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主要诱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物质资本;二是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在这两类资本缺乏难以形成内生增长能力的情况下,获取社会资源(正能量的)的自身能力也下降,良性社会资本积累受限,于是处于贫困境遇的家庭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贫困之后,往往丧失了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很容易陷入要么怨天尤人、要么逆来顺受的“负能量”状态,这类群体中潜在的劳动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和发挥,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处于贫困循环累积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往往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一定物质财富的诱惑下很容易成为极端社会组织、极端宗教势力以及被境外敌对分子收买、操纵与控制的对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破坏力量。发生在我国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暴力恐怖活动中,不少参与者都是文化程度偏低、家庭经济困难的人员。这类人员及家庭由于好收买、好控制已经成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稳定潜在的威胁力量。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贫困代际传递家庭潜在的负外部性,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负外部性特征的形成发生于贫困家庭在演化的过程之中,惯例没有被打破、消极的模仿难以有所改变、适应性演化行为起主导以及竞争性协同性演化为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贫困家庭的贫困深度加深,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发生的概率增大。

三、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治理战略分析

贫困代际传递的治理涉及到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深入地治理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并遏制贫困反弹,本文认为需要贯彻执行五个方面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融合战略、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以及贫困治理上位升级战略。

1、扎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二战”后的德国以及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崛起,再度成为发达国家,原因在于德国和日本无论战前还是战后对国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健全的教育体系、均衡的城乡教育结构、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两国积累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除了德国、日本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同样高度重视和投入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强大在于人力资本水平的强大,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则源于发达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瓶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的真实需求不匹配,国家的竞争能力整体上有待加强和提升,否则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立足和胜出。因此,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和把握科教兴国战略,毫不动摇地推进和深化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从智力上治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自新农村建设战略实行以来,农村地区整体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和整个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转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正面作用和功能是显著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诸多历史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尽管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国家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配套设施与农村地区潜在的需求是相差甚远的,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半途而废。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和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有力开启潜在的农村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能够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形成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农村工业和服务市场,能够在农村地区内部有效吸纳一部分当地农村劳动力,达到非农就业的就地转移消化,让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实实在在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福利、社会福利是一件利好的大事情,对整个社会稳健发展来说是一个大战略。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增速处于换挡期、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以及新惠农政策处于消化期的关键时刻,广大的农村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回旋的余地,做好国内农村地区这一篇大文章,有助于我国深度反贫困,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从城市经济改革全面推行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所诱发的贫困家庭代际传递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发展的失衡,一度时期,国家采取的是城市发展偏好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价格剪刀差”以及对农村少投入或者投入严重不足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积累资金,导致农村缺乏发展的相应物质基础。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实力已经具备,国家有较为充足的资金着手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这是从根上治理城乡“二元结构”治理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战略选择。

3、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融合战略

没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无法成为世界优秀的民族,更无法引领民族的长远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以其博大精深的胸怀海纳百川,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的繁荣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在发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这些文化精髓的演进曾在历史上营造出了包容宽松、秩序稳定的社会氛围。取其精华,对于当今树立中国自信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国家需要整合文化力量,树立理想信仰,提高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和迸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全面实现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做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资源支撑。因此,国家需要实施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融合战略,这是从匡正贫困文化上治理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战略举措。

4、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

目前贫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贫困尤为突出。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区域非均衡发展会导致出现部分区域过度发展,而其他区域发展则显得不足的现象,区域非均衡发展还会导致优质的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从总体上来看,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加强提高贫困相对集中区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内容是突出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东北振兴战略,这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能够显著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的不利局面。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需要继续给予中西部相关省份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增强相应省份的内生发展物质基础,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从整体上有一个显著性的提高。东北地区,历史包袱较重,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但是,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对于振兴东北来说,主要侧重于面向市场进行转轨升级,因此,推行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战略,这是从集中力量攻克农村剩余贫困在区域上的聚集,从而治理特定区域内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战略安排。

5、贫困治理上位升级战略

贫困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代都客观存在。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贫困,只是更多地呈现相对贫困,这些国家为贫困者提供的经济保障福利能够确保贫困者的正常人格尊严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伴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国家扶贫开发的绩效使得绝对贫困基本消失,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却逐渐突显出来。相对贫困群体属于弱势群体,目前该群体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大,该群体中的部分群体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或者劳动能力低下,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这部分群众的生活十分窘迫,有的可能返回绝对贫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剥削、消除压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正是“中国梦”的内涵之所在,国家需要精准扶贫、给力扶贫,让每个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能够截断贫困代际传递,走出贫困陷阱,至于暂时无力走出贫困陷阱的贫困群体,国家要给予他们正常的生活保障,使其和非贫困群体一样有尊严的活着。因此,国家需要从战略层面考量,把贫困治理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是把治理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列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考虑。

[1]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晓华: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及实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白瑞雪: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宗社: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1978—2012[M].西南财经大学,2015.

[5] 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s:O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M].Edward Elgar,Cheltenham,1999.

[6] Yamano,T.,Alderman,H.and Christiaensen L.:Child Growth,Shocks,and food Aid in Mural Ethiop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

[7] Behrman,J.,Pollak,R.,taubman P.:From parent to child: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D].Universitv of Chicago hress,1995.

(责任编辑:张琼芳)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区域扶贫创新体系建设:模式、经验及政策研究,编号:2013ZR0030。

猜你喜欢
代际贫困家庭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率的措施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