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 晟
家门口的优衣库为什么总是不上新品?
文/施 晟
喜欢逛街的朋友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在南京西路优衣库看中一件新品,可是回到家门口,在江桥万达优衣库却怎么也找不到。
这不是优衣库做得不标准,而是他们的管理策略:在上新方面,优衣库根据顾客不同,把店铺分成A、B、C类,其中A类店先上新,且占一半以上的量,而同期C类店则是以当季货品为主。据悉,优衣库区分A、B、C类店铺的评估管理有七大维度,在他们内部高管培训,是课时最长的项目之一。
反观我们国内连锁门店的评估管理:凭一份财务报表算账,每次换季上新,先按销售规模把门店排个顺序,然后根据排名,卖得多的多配货,卖得少的少配货。
曾经,连锁经营的老板大多都认为,新开门店能不能做好,取决于能不能把之前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不折不扣地克隆下来。然而每个门店地处的环境不同,顾客构成也不同。按照相同的模式去管理所有门店,显然没有办法把每一个门店的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
苏宁就曾经犯过这种错误,由5%的总部核心岗位制定标准,由全国各地的18万员工统一运作。可是,这种门店管理一刀切的克隆模式,经常会造成消费者不满,让苏宁饱尝恶果。
苏宁被迫改革,让每个门店直接面对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对结果负责,从“千店一面”变成“千店千面”。
不同的地区顾客需求、喜好、购买能力等相差很大。对于一些门店,顾客喜欢追逐潮流,对价格不敏感,那么就在上货时新品全出,中高价为主,时尚款为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类门店的资源价值。对于另外一些门店,顾客追求实用,看中性价比,就要以基本款为主,中低价位为主,延迟上新,这样就能把这类店铺的资源发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