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及其可能性

2017-12-22 21:09樊杰钟紫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可能性

樊杰++钟紫媚

摘 要:《回忆苏格拉底》一书表明,节制即明智选择的能力,也就是选择“好的事物”的能力,它的主要困难在于个体的骄傲以及贪图逸乐的欲望,尤其是对绝对自由的妄念。但由于万事万物之中有着神圣美好的秩序——逻各斯,人会被“逻各斯”吸引,学会谦卑,主动选择认识它并遵循它,从而使得节制得以可能。节制可以通过追求智慧、结交有节制的朋友、经常锻炼、过简朴生活等方式达成。节制对人格发展和公民教化都极为关键,我们需要重提其意义,并倡导基于“天道”的节制教育。

关键词:节制;可能性;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6-0030-08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节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其含义来自于竹节和剪裁的意象,有约束、克制使行为适度之意。我国传统典籍《易经》中的“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卦),即含此意。此外,“好廉自克曰节,谨身制度曰节” [1 ],“衣服有制,饮食有节” [2 ],“敬节死制” [3 ]等都类此。在当代英文中,节制一般为“temperance”或“moderation”,与中文中的含义相近。“temperance”通常指控制欲望,如控制饮酒、性欲等;“moderation”通常指控制情感或欲望,尤指控制情感,含有稳定、镇定等意。不过节制的古希腊文词源“σωφροσυνη”(sophrosyne)的意思——安全的、健康的、好的、完整的意志、心愿、精神 [4 ],则有些令人费解。例如,《奥德赛》中帮助父亲报复狂妄求婚者的特勒马科斯,他的节制(sophrosyne),就蕴含着审时度势的智慧、合时宜的聪明的意思 [5 ]。而这种词意无论在《荷马史诗》、赫拉克利特残篇,还是古希腊悲喜剧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那么,这种词意与通常意义上的节制有何联系呢?其内涵如何?可能性何在?我们或许可以从古希腊大哲学家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一窥究竟。

一、节制意味着明智选择的能力

《回忆苏格拉底》一书记录了色诺芬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行,尤其是他与年轻人的对话。全书内容围绕着对德性的理解与践行展开,有多篇是关于节制的主题①,并且这一主题也贯穿全书始终。苏格拉底强调节制,他认为节制是其他德性的根基,也是人与最愚蠢的牲畜的基本区别。在他看来,节制与选择并分享好的事物的能力是几乎等同的。只有人才有灵魂并拥有“理性推理”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够选择和分享好的事物 [6 ]。

1. 节制的本质在于明智地选择“好的事物”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叫尤苏戴莫斯的年轻人谈论节制。在谈话中,他将人们的生活内容分为“好的事”和“坏的事”两种。所谓好的事,是指“高尚美好的事”,也就是“维护好自己的身体,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有益于朋友和城邦,并且制服敌人”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有益,还能产生最大的快乐” [6 ]。而“坏的事”,是指阻碍“好的事”的实现并且使人们无法享受其中乐趣的事情。他认为,当人们对这两种生活内容进行选择时,就像是对两个不同的主人进行选择。其中一个主人是“好的”,它能带来“益处”和“乐趣”,而另一个则是不好的,它不能带来“益处”和“乐趣”。人们的生命状态正是源于对这两种生活所做的选择,而且选择的结果显而易见:一种更为明智,另一种则更为愚蠢。

苏格拉底提到,受身体情欲支配的人,“不重视最美好的事情,只是竭尽全力追求最大快感” [6 ]。他们“不能忍饥、耐渴、克制情欲、忍受瞌睡,而这一切正是吃、喝、性交、休息、睡眠之所以有乐趣的原因” [6 ]。他们“既受阻不去做最好的事,也被迫去做那些最无耻的事” [6 ],从而让自己成为“最坏的奴隶” [6 ]。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些人虽然获得了快感,却无法获得生活真正的乐趣,因此他们的选择并不明智,也不自由。他称他们为“不自制的人”,并且说,“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快乐流连忘返”,“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 [6 ]。在他看来,不能节制自己,也就意味着无法进行理智的辨别和选择。或者反过来说,不能理智地辨别和选择,也就表现为无法节制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节制与明智(明哲)没有什么分别 [6 ],因为“健全理智和不能自制两者的行为是恰好相反的” [6 ]。节制与否的标准正在于是否对生活进行明智的选择,也就是是否选择服从于“好的”事物:当人选择将注意和意志用到“好的”和“有用的”事物上来时,就是节制的;而当人受制于情欲而无法理智选择“好的事物”的时候,则是不节制的。在他看来:“只有自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对事物进行甄别,并且通过言语和行为,选择好的,避免坏的。” [6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节制在古希腊语义中即为“安全的、健康的、好的、完整的意志、心愿、精神”。由此,培养节制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学会明智选择的问题。

2. 个体的选择也将成为公共的选择

苏格拉底对话中的年轻人尤苏戴莫斯是一位有政治理想又很自负的年轻人。像他這样雄心勃勃的青年,很可能今后有机会治理城邦并参与城邦公共秩序的维持与改变,这样一来,他个人的生活选择将成为城邦建设中的公共的政治选择。而城邦治理者是选择服从于情欲,还是选择真正有益于“朋友和城邦并且制服敌人的本领”的事物,又将直接影响城邦的命运。如果城邦治理者不能节制自己,他们将不会运用权力来保护对城邦有益和有用的事物,而是会滥用权力来满足私欲。他们一旦获得权柄,就会根据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人民的意志和城邦的律法来施行统治,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城邦秩序之上,而成为城邦的僭主 [6 ],也就是暴君,这是古希腊诸城邦最为忌惮和恐惧的政治结果了。在古希腊民主政制中,每个公民都要接受其他公民的统治,也都有机会统治其他公民,这就意味着,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僭主。因此,像尤苏戴莫斯这样的年轻人是否能够节制,就不仅是个人生命的重要选择,也将是城邦公共政治的重要选择。对苏格拉底来说,与这样的年轻人谈论关于节制的问题,既是关怀年轻人成长的大事,也是关心城邦政治与教化的大事。这也是苏格拉底多次费心地与他谈论节制的原因。endprint

二、骄傲:进行明智选择的头号难题

然而真正进行明智的选择并不容易,它的首要困难在于骄傲。同苏格拉底对话的年轻人尤苏戴莫斯很想在今后参与城邦公共生活,但起初他却并不愿意向苏格拉底学习,因为他“自以为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并以智慧自夸” [6 ]。

1. 骄傲让人逃避学习

尤苏戴莫斯绰号为“美男子”,他“年轻,还没有参加集市议会” [6 ],应该还未满20岁,可以说是“青春貌美”。青春貌美”对古希腊人是一种难以抵抗的致命吸引力。苏格拉底认为它“比毒蜘蛛还可怕得多”。“因为毒蜘蛛只是在接触的时候才把一种东西注射到人体里来,但这种动物不需要接触,只要人看他一眼,甚至从很远的地方看他一眼,他就会把一种使人如痴如狂的东西注射到人的里面” [6 ],它会让最节制谨慎的人因为痴狂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变得“无知轻率”②。由此,我们不妨揣测,这位美貌的尤苏戴莫斯得到了不少喜爱他的人的夸大其词的恭维和赞美。

尤苏戴莫斯的政治野心是希望今后去“集市议会”大展拳脚。在当时,“集市议会”——也就是古希腊城邦的公共议事场所——是具有公民权的公民进行政治演说并以此得到其他公民支持从而获得实践政治观点及领导其他公民机会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集市议会”进行公共演讲是当时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为此,尤苏戴莫斯“搜集了最有名的诗人和诡辩家的大量的作品” [6 ],期盼着以后能“齐家治国”。为什么要学习诗人和诡辩家的作品呢?想必是因为诗歌可以训练修辞,而诡辩则可以训练逻辑。学习二者可以让自己在公共演讲中占据优势。尤其是诡辩术,其出色的习得者可以不论是非黑白而单单靠着言语的力量就达到使听众信服的目的。于是,这位学习了诗歌和诡辩的年轻美男子深信自己“获得了最好的教育”,已具有“超越同时代的人的才智”,并且在“言谈与举止”上已“超过所有的人” [6 ]。

尤苏戴莫斯显然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其他的智慧了。因此,我们看到,他与苏格拉底的谈话从来都是由苏格拉底主动展开的:苏格拉底常常带着门人去他所在的马具铺聊天,又经常有意识地谈论他感兴趣的问题以吸引他的注意,还不断对他给予肯定和鼓励,好使谈话继续下去——而尤苏戴莫斯则是不断地逃避和掩饰。谈话开始的时候,当苏格拉底表明,“不必经过有本领的师傅指导就会自己精通这一见解(指治理城邦)是荒谬的” [6 ],尤苏戴莫斯的反应则是“从在座的人群中退出” [6 ]。因为想“避免被人认为自己实在羡慕苏格拉底的智慧” [6 ]。接下来,当苏格拉底模拟他的观点发表演讲引起众人哄笑时,他采取的是“闷声不响”“保持沉默”,为的是“可以给人一种谦虚谨慎的印象” [6 ]。接着,当苏格拉底因他收藏智者的书而肯定他“珍藏智慧”时,他则“非常欢喜”。“因为他以为苏格拉底是在认为他是在正确地追求智慧” [6 ]。我们看到,尤苏戴莫斯的所有反应,都是建立在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的心理基础上的,他不愿接受也不愿别人看出自己缺少智慧。

2. 骄傲使人远离明智的选择

然而,事实上,尤苏戴莫斯既缺乏治理城邦的经验,又缺少对治理城邦所需知识的学习,他言辞中的各种政治观念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缺少在实际生活中的反复辨证与诘问,他过去所学习的也只是停留在如何让自己看上去比别人更优秀。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年轻带来的缺乏经验与盛气凌人,或许是由于他人追捧产生的不切实际的自我判断,或许是诡辩术学习养成的不论是非对错只重结果的思维,又或许是每个人的隐约的自我本能,抑或兼而有之。无论如何,实际上造成的结果是,尤苏戴莫斯在面对城邦公共生活时的自我中心立场:他无法摆脱重视自我价值甚于重视他人价值与城邦公共利益的欲望,他太骄傲。从事实来看,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僭主”,一个试图满足个人荣耀胜过城邦真实需要的人。

他的骄傲使他无法受教:骄傲让他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让他产生了一种虚荣的自欺,在面对自己需要学习的事实时丧失勇气。作为一个想要在城邦公共生活中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此时却选择放弃使他能在城邦公共生活中有所作为的学习机会,这很难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尤苏戴莫斯的骄傲使他面临他生存处境中的重大难题,即良好的目的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又或者说,使他面临获得德性过程中的极大困难,即他对自己选择能力的评价和他真实的选择能力存在着巨大差距。骄傲令他无法面对需要学习的事实,从而在真实的处境中远离了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或许也可以说,进行理智选择或者说节制的首要任务,正是对于骄傲的节制。

3. 节制首先须“知无知”

好在苏格拉底始终没有放弃对尤苏戴莫斯的关怀和引导,他一步一步地引导尤苏戴莫斯认识自己,直到他说出“我最好静默不语,因为我简直什么都不知道” [6 ],这才同他谈节制以及如何对好的事物作“选择”和“甄别” [6 ]。他首先帮助他认识生命的真实困境,戒除骄傲,然后才开始同他探讨个体和城邦真正值得关注的美好事物。事实上,在谈话中引导年轻人发现认知上的矛盾和不能自洽之处,从而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认知困境,进而寻求智慧和德性,是苏格拉底对话的一贯特点。无论是与尤苏戴莫斯的对话,与安提丰谈论何为一个“明智的人”(卷一第六章),还是与阿里斯提普斯谈论节制对于政治家的意义(卷二第一章),抑或与格劳孔谈论学习对于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卷三第六章)等等,都是如此。而这也正是苏格拉底教育的艺术所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明智地辨别并选择真正美好的事物。而在此之前,首先得引导学习者能够承认自己并不具备足够的明智来做出这样的选择。人内在的偏见和傲慢是阻拦人获得真正美好的事物的首要原因,是人在进行明智选择时的头号难题。因此,对骄傲的节制和对自我的谦卑也就成为一切德性与智慧的起点。

三、个人实现与城邦美善:自由与节制的辩证法

当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讨论究竟是选择情欲还是选择“真正美好的事物”时,其实还牵涉了选择背后的两种自由观。选择情欲的人,“贪图逸乐”,“竭尽全力追求最大快感” [6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欲望不受拘束的绝对自由。而选择“真正好的事物”的人,他们选择为了美好的目的而约束自己的欲望,追求的则是基于节制的相对自由。關于这两种自由,苏格拉底与另一位青年阿里斯提普斯曾经探讨过。endprint

1. 贪图安逸及对绝对自由的妄念

青年阿里斯提普斯也“想在政府里谋得一席位置” [6 ]。但他既不想“治理人”,因为这需要经过艰难的“训练”并要承担公共的“重担”;也不愿“被人治理”,因为会常常被主人惩罚和虐待。他认为,这样两种生活方式都是“同一身体,不管是自愿或非自愿,反正是受了这些苦楚……除了自愿受苦的人的愚不可及外,并没有任何区别” [6 ]。在他看来,只要是约束自己改变自己来让自己受苦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好。因此,那些主动让自己吃苦的人,显然一定是更加愚蠢。阿里斯提普斯希望找到一条中庸大道。“既不通过统治,也不通过奴役,而是通过自由来走向幸福” [6 ]。他希望找到一种“真正自由”的方式,也就是一种既不需要主动约束自己又不必被动约束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幸福。阿里斯提普斯追求的自由,显然是快乐安逸、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

面对这种自由观,苏格拉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著名英雄赫拉克雷斯在人生选择的路口,看到两个高大的妇女向他走来,一个叫做卡吉娅,另一个叫阿蕾特。“卡吉娅”来自于希腊文Кακια,意为“邪恶,淫荡”或“恶行”;“阿蕾特”来自希腊文Аρετη(arete),意为“美德美好”或者“德行” [7 ]。二者都想成为赫拉克雷斯的选择。卡吉娅许诺说,跟随她可以“尝到各种快乐的滋味”,不用“劳心费力”,就可以“得到别人劳碌的果实”,并“毫无顾忌地”靠“权力可以从任何地方取得他们所要的东西” [6 ]。阿蕾特驳斥到,跟随卡吉娅的人不可能体验到美好和幸福。因为他在没有饿的时候吃,在没有渴的时候喝,在没有性欲的时候放纵,必然错过正常的美好,而带来的是耻辱和烦恼,最后在年老时脆弱、困顿、痛苦不堪,被神灵弃绝,因而“神智清楚的人”是不敢和卡吉娅鬼混的 [6 ]。阿蕾特进而让赫拉克雷斯选择自己。她许诺说,她可以让人经过辛劳努力,“使身体成为心灵的仆人”,“做出一切尊贵和高尚的事情”,而获得“神灵所赐给人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且当“大限来临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躺在那里被人遗忘,无人尊敬,而是一直活下去,永远受到人们的歌颂和纪念” [6 ]。

这个故事主题明确,是关于人生抉择的问题,也即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谈论节制问题时所提到的“选择”和“甄别”的问题。故事以两位高大妇女比喻两种不同的生活和两种不同的自由。卡吉娅代表的是一种毫无约束的生活,它追求欲望的满足,在过程中是容易的和快乐的,但快乐短暂,结果也很苦涩;阿蕾特代表的则是根据美好事物的原则来生活,它追求事物本身的善好,并据此来约束欲望,虽然这个过程是“艰巨和漫长的” [6 ],但却收获美好。照故事所说,这两种生活的方式及结果似乎十分矛盾:前种追求完全的自由,却带来不自由;后种看似追求不自由,最后却带来自由。这个故事没有第三种选择,因此不存在阿里斯提普斯所谓“不通过统治,也不通过奴役”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第三条道路,人由此不得不被迫在两种相对自由中做出选择:要么选择带来不自由结果的欲望自由,要么选择经历不自由过程的生命自由,因为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2. 基于节制的自由才是值得追求的自由

苏格拉底认为,明智的选择显然是后者。因为当人能够主动放弃自己的自由时,他也就得到了自由。他说:“自愿受苦的人和非自愿受苦的人之间有这样的区别,即自愿挨饿的人由于他挨饿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当他愿意的时候,他可以随意进食;自愿受渴的人由于受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当他愿意的时候就可以随意进饮。其他自愿受苦的事也是有同样的情形。而被迫受苦的人就没有随意终止受苦的自由。” [6 ]在这里,真正的自由就是以阿蕾特为代表的自我节制的自由,它建立在个体控制自身的身体和欲望的基础上,它体现的正是个体在选择时能够听从理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无论对于个人生活还是城邦政治而言,都极其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为了朋友、城邦而主动吃苦,就能让自己“有健全的体质”,让心灵“获得任何有价值的知识”,“对朋友有好处,对国家有贡献”,最终拥有“美好和高尚的业绩” [6 ]。因此,阿蕾特式的自由本身就是好的,它是“神明的侣伴”和“善良的人的朋友” [6 ]。选择这种自由,不仅不愚蠢,反倒更明智。

3. 培育節制的公民是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双重前提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对话发生的背景:阿里斯提普斯“想在政府里谋得一席位置”,因此苏格拉底“劝告他说,自制是做一个政治家的必备的资格” [6 ]。很明显,苏格拉底面对的是一个政治类的问题,但他却从个体生活选择的角度来进行回应。为什么这样做?苏格拉底面对同样想要参与政治生活的尤苏戴莫斯也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年轻人虽然目的一样,动机却不同。阿里斯提普斯重视的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获得快乐,他关心的是个人生活幸福与否的问题③,而尤苏戴莫斯则重视在政治生活中获得名望,他关心的是政治生活本身的问题。而苏格拉底都以个体节制品性为切入点来回应他们。他似乎想表明,节制这类品性不仅是个体幸福生活的根基,也是公共政治的根基。只有个体在愿意放弃自己的欲望和骄傲的基础上,才可能既真正有益于自我,又有益于他人和城邦公共的利益。当阿里斯提普斯这样的人理智地追求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时,他会觉得节制的生活“好过当主子(暴君)的生活” [8 ];而当尤苏戴莫斯这样的人理智地追求政治参与本身的意义时,他会觉得有节制的参与好过僭主(暴君)式的参与。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追求个人体验还是城邦荣誉,只要学会明智地选择生活,不同的年轻人都能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避免对城邦应有秩序的僭越,从而在实现个体生命善好的同时实现城邦的善好。因此,对苏格拉底而言,关心城邦政治的最好方式,就是关心城邦年轻人的成长;当他真正帮助年轻人在个人生命中进行明智选择时,也就帮助城邦进行了明智的选择。

在苏格拉底看来,良好的城邦政制不仅在于公民能够在公共领域诉求个人利益,更在于他们在诉求中能够真正寻求个体和城邦发展的双重善好。而那些能够明智地参与公共生活的人,正是那些能够为了善好的事物而主动限制自己自由的、具有节制品性的人。也就是说,城邦良好政制的根基正在于具有节制品性的公民。或者说,只有培育具有节制品性的公民,才能实现个体和城邦的真正自由。正是因为苏格拉底将自由理解为一种自我节制的相对自由,他也就将城邦政治理解为一种基于相对自由的政治,并将城邦公民的教育理解为节制教育,也就是培育个体学会超越追求逸乐的欲望而获得自由的教育。所以,苏格拉底式的公民教育,是基于个体德性的公民教育,也就是要学习者“搞清楚什么是真实的正确和不正确,什么是真实的好或坏”,亦即“首先需要辨识其灵魂类型”,而不是“抹去了世人灵魂的品级差异……成为自我欲望的表达,仅仅追求吸引眼球” [9 ]的诡辩术的教育。endprint

四、顺服美善的逻各斯:节制的可能性

1. 身体与欲望内含神圣美好的秩序

节制意味着对自我的约束,对身体的控制,“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10 ]等等。甚至连尤苏戴莫斯也领悟到,“那些贪图身体快乐的人,对于任何德行都是无分的” [6 ]。这样看来,节制似乎是欲望的对立面,它虽然是好的,实现起来却极其艰难。

事实上,节制或控制欲望,但并不禁止欲望;控制身体,但并不否定身体。前面提到,“节制”与否的关键在于进行明智的选择,也就是选择真正好的事物并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因此,要了解节制与欲望和身体的关系,就有必要思考何为“好的事物”及其与欲望和身体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好的事物”都来自“神明所赐予” [6 ]。在他看来,神明拥有最高的智慧,他“使宇宙永远保持完整无损、纯洁无疵、永不衰老、适于为人类服务” [6 ],为我们创造光辉、粮食、水、火、空气、季节以及其他的生物 [6 ],并“秉持着这个世界所有的规则,不会受到玷污,不会衰败,不会出现偏差” [11 ],他也有最完美的能力与性情,“同时看到一切的事情,同时听到一切的事情,同时存在于各处,而且关怀万有” [6 ]。

这样的神明造人,自然都是“为了有益的目的”的 [6 ]:人的五官有感知觉的功能,人能够直立是便于观察和思考,舌头不仅能发音还能表达情意;人类的性交不受时间的限制,可持续到老年,等等。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还能够“敬拜神明”,“预防饥渴、冷热、医疗疾病,增进健康,勤苦学习,追求知识”,具有理智和判断力 [6 ]。也就是说,人的所有存在和需要都是为了实现潜在的美好目的而造的:身体是为了让人充分地体验和感受美好,而灵魂则是为了让人预防不好的事情,将美好持续下去。这里其实包含着对于人的生命的双重肯定:一是人的生命的目的是美好的;二是人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然属性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因此,当人的自然属性按照实现其美好目的方式运作时,人之为人的“好”就会显现出来。

2. 节制亦即认识并听从美善的“逻各斯”

基于这一立场,苏格拉底并不否认欲望的合理性。相反,他认为欲念是和人的灵魂一起种植在身体里的:母亲有生养子女的愿望,人的身体在渴了的时候有进饮的欲望,饿了的时候有进食的欲望,疲倦的时候有入睡的欲望,天气更迭的时候有添减衣物的欲望。这些自然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也就是以合目的的方式满足这些欲望,本身就是实现“好的事物”的基本方式,亦即节制。相反,不能按照这些欲望本身的合理要求,遵循一定的尺度,在没有饿的时候吃,在没有渴的时候喝,则无法体会到事物内在所蕴含的美好,就是不节制了。以饮食的节制为例,苏格拉底认为,人应“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只在渴的时候才进饮”,“食欲本身就成了最好的调味品” [6 ]。因为,“即使是最美味的食物,如果是在人还不想吃的时候就给他摆上,也会觉得没有滋味;如果是在他吃饱的时候给他摆上,甚至还会令他讨厌。但如果是在人们饥饿的时候给人们什么,那么,即使是比较粗粝的食物,也会觉得很可口了” [6 ]。苏格拉底不否认饮食的欲望,因为它的合理满足是人感受美好的方式。他只是认为,应该合乎饮食内在的尺度和目的来饮食,这样才能使饮食本身内含的“好的事物”真正实现出来。可见,苏格拉底提倡节制并不是反对欲望本身,而是反对“一种混乱的力量” [7 ],反对未将欲望置于事物的内在秩序和尺度之下,使其按照事物背后的目的与合理性的方式得到实现。当然,苏格拉底也提到紧急或者关键时候应禁止饮食,其原因并不是饮食本身不好,而是为了要追寻比饮食更好的事物而暂时放弃次好的事物。

事实上,承认事物本身内在神圣美好的目的与秩序,不仅是苏格拉底的信念,也是古希腊的传统。古希腊哲人們认为,事物和人背后存在完善的秩序和目的——“逻各斯”,它是永恒存在的“善于驾驭一切”“指导一切的东西”,它确定了世界“周期的尺度” [12 ],是事物的“规律”和“普遍原则” [13 ],也是“言说”(λεγειν)及理性 [14 ]。苏格拉底之所以排除阿里斯提普斯的第三种选择并提倡“阿蕾特”式的生活,就是因为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在“逻各斯”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的。然而,倘若人能够选择按照“逻各斯”的方式去生活,则将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实现最终的自由与幸福。因此,节制作为一种明智选择的能力,其实也就意味着能够认识神所造的秩序的美好并遵从的能力,也就是“认识真理——逻各斯”并“听从逻各斯” [5 ],而这样的人,就是具有“σωφροσυνη”(健全、完整的心智)的人。

一个人在顺服逻各斯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否定身体和欲望,还会使身体和欲望的潜在目的与秩序得到实现,这一点,正是节制得以可能的前提。这样一来,追求节制就不是像奴隶受压制一般的痛苦,而是个体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做出的积极选择,也是个体在认识美善的“逻各斯”的过程中放弃骄傲、谦卑自我的自然体现。其过程虽然“漫长并且艰难”,却因为“神灵所赐给人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6 ]而充满可能性。所以,我们看到,在与尤苏戴莫斯关于节制谈话的结尾处,苏格拉底尤其提到“对神有正确观念的必要性”,并强调通过“最大限度地服从神”,而“生活得更为虔敬,更为节制” [6 ]。

五、在真实的生活中操练节制的能力

万事万物在都“逻各斯”的秩序下运转,选择遵从逻各斯而行,自然会收到好的结果。这其实也意味着,如果有意识地常常操练对“逻各斯”的遵从,就可以从行为结果的正面反馈中强化正确的选择,从而训练节制的能力。

苏格拉底认为,操练节制首先要认识好的事物。他说:“人的本分就是去学习神明已经使他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的事情,同时试图通过占兆的方法求神明指示他那些向人隐晦的事情。” [6 ]也就是说,既要有理性,又要有敬虔的心来求问何为善好。苏格拉底说:“神明赐予我们的一些东西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够得到。” [11 ]因此,运用我们天生具有的推理能力学习,理解并分享好的事物,正是神明的美好旨意。endprint

操练节制也意味着与节制的人做朋友。在苏格拉底看来,选择好的朋友应该选择那些能做出明智选择的人,只有他们才值得信任托付。他说:“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好朋友,我们应当怎样去找?首先,我们岂不是应当找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控制对于杯中之物的嗜好、色欲、睡眠和贪懒的心情的人吗?因为凡受这一类制服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朋友,都不能尽应尽的责任。” [6 ]受制于欲望的人,会很难忠诚于朋友;而能够节制的人,则能持守忠诚公正。因而无论在城邦事务还是个人事物中,唯有节制的、严于律己的朋友才能信托。此外,节制的朋友还能够激励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如果我们想得到好人做我们的朋友,我们自己就必须在言语和行为两方面都要好” [6 ]。不仅如此,我们在和好的朋友对“贤明的古人……所著的书”的“共同研讨”和“彼此帮助”中,还可以增进德性与智慧而有“极大的收获” [6 ]。

另外,苏格拉底还提倡在体育和日常生活中操练节制。苏格拉底认为,注意锻炼“总不会吃亏”。一个不怕吃苦而经常锻炼的人会“尽可能使身体保持最良好的状态”,他们“健康而有力”,并由于这个缘故,“避免了很多危险”,“救援了朋友,对祖国做出了贡献,并因此而得到了人们应有的感激,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和无比的尊重” [6 ];而缺乏锻炼的人,则会“身体不好”,变得“健忘、忧郁、易怒和疯狂”,并“会因自己的疏忽而致孱弱衰老” [6 ]。也就是说,锻炼的人可以收获从这种选择带来的诸多好处。苏格拉底还提倡尽可能简朴地生活,在饮食上也不要过于考究,因为这样会感受到更多的舒适与自由;在睡眠上也不要过度,因为在夜晚和劳累时休息才会充分感受到睡眠的乐趣。

六、《回忆苏格拉底》节制观的教育启示

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节制从本质上即是选择好的事物的能力。或者说,即是选择按照“逻各斯”的方式生活的能力。也是因为如此,节制不仅与分辨好的事物相关,也与遵从好的事物相关。它既可关联到智慧等理智德性,又可以关联到勇敢等伦理德性,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个体寻求自由与幸福的最基本的实践品性和身心整全合一的最基本的德性前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节制在苏格拉底看来是人的首要的能力与品质 [6 ],也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四种品质④。不仅如此,节制也是个体能够追求公共秩序并有效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节制的品性,个体才能成为既能追求自由又不会滥用自由的真正公民。因此,节制也被苏格拉底看作为培养未来城邦公民的最基本的品性。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重视节制的教育意义,还需要直面学生成长的真实境况,拓展節制培育的空间。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提节制对于孩子发展的积极意义。当今社会,享乐被看成幸福的代名词,免受劳苦被当作人们奋斗的目标。然而,这样的追求很可能会伤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关系,并不符合生命的内在目的与法则。很多青少年儿童,正是在追逐快乐的文化引导下,长期陷入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测验4岁左右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并进行了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在4岁时为了拿到奖励而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会果断地牺牲眼前利益以获得更远大的目标,SAT考试平均分比不能抵抗诱惑的孩子高出210分,在个性上也更加自信、通达、稳重、果断、坚韧、独立;而那些不能抵挡诱惑的孩子,则显得自卑、固执、浮躁、犹豫、脆弱、依赖,常出现抗压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较难维持友谊、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滥用药物)等情况,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15 ]。其他类似的实验也提到节制与否可能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 [16 ]。这些实验说明,不论社会发生何种变化,不论科技和网络使生活如何便捷,节制仍然是个体人格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品性,是个体获得自由与幸福的基础要求。在功利的社会中重提育人的纯粹目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节制等品性,依然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拓展节制培育的空间,引导青少年儿童认识世界内在的秩序,让他们出于对“好的事物”的热爱而自觉追求节制。在这方面,倡导我国传统的“天道”观则非常有意义。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与古希腊“逻各斯”观十分接近,都含有(起初的)话语、(世界的)秩序、“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性质和规律” [17 ]等含义。“天”起初指人之上的神灵 [18 ],而“道”有“道路”“言说”“规律”之意 [18 ]。与之相应,中国最初的节制观也是基于顺应天道的,其目的在于使人在大地、山川、动物、植物及人所构成的整体秩序中成全完满自我 [17 ]。然而,由于后来出现“存天理、去人欲”这样将天道和人欲完全割裂的思想,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节制就变得只谈控制身体,而不谈身体的合理性,只要求个体在“礼”“节”“制”的人伦与规范中放弃自我,而忽略了主动顺服古朴永恒的“天道”对于个体生命带来的积极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亦导致了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现代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以及试图将个体“解放”与“自我实现”引向身体解放与欲望放纵的危险趋势。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妨从古希腊基于“逻各斯”的节制观出发,反观和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天道”的原初淳朴的思想资源,重新感受“依天道而行”的“节气” [19 ],依“天道”之律动并转换生命之节奏的“节日”,及体现“自然生命之维持、养护”与“精神之陶冶、养育”的“礼法”“礼节” [19 ]的积极意义,似能为当代的文化与教育困境注入一剂解药。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对世界存敬畏心,对欲望和快乐有审慎的态度,引导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回望人类自身及其福祉,用美好的事物充盈灵魂,是我们在培育节制品性的过程中可为的,也是教育中当为的。

注 释:

① 本文对吴永泉翻译的《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自制”均作节制解。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节制与自制并无明确区别,后来亚里士多德才将作为理智德性的“σωφροσυνη”(节制)与作为伦理德性的“εγκρατεια“(自制)进行了明确区分,而这两层意思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是结合在一起的。endprint

② 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令古雅典人疯狂的美男子亚西比德。据说,他“健美身材所散发出来的魔力使得最明智的伙伴也感觉自己像一头狮子爪下不停颤抖的小鹿”,他被雅典人拥戴和爱护。然而,他的魅力却不能改变他多次背叛自己的城邦和军队的事实。最后,雅典人不得不处死了他。(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修昔底德——神话和历史之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64.)

③ 阿里斯提普斯后来提出“以智求乐”,“懂得驾驭快乐而不为其所奴役”,并且要学习知识 “对不必要的东西加以估价”,应该说是受了苏格拉底很大的影响。(魏静.杨朱一派与居勒尼派伦理思想之比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9):70-75.)

④ 柏拉图此处虽然是在讲国家的品质,但由于其在讲国家品质的时候,是类比灵魂的品质而谈的,所以亦可将其看做对四种最重要的灵魂品质的论述。(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44-158.)

参考文献:

[1]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96-297.

[2]石 磊,黄 昕.商君书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3.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28.

[4]晏玉荣.节制内涵的演变及其德性特征——从古希腊的荷马至阿提卡演说家时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20-26.

[5]祝宏俊.古希腊节制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4.

[6]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8- 159,172,173,172,170,171,171,116,171,173,181,140,140,25,140,140,141,141,141,142,143,154,173,173,40,46,44,48,50,47-51,49,46,46-47,50,40,173,49,159,156-159,32,28,28-31,23,128,47-51,155-161,3,63-64,67,37,131,132,155.

[7]樊 杰.體育作为教化之源——古希腊体育的教化意义[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68,69.

[8]刘小枫.苏格拉底谈自由与辛劳[J].浙江学刊,2010(2):9-17.

[9]刘小枫.当代西方自由派如何面对古希腊先贤的痛斥[EB/OL].[2017-09-18].http://www.aisixiang.com/data/875 45.html.

[1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1.

[11]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78,53.

[12]余德华.论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J].浙江学刊,2000(1):24-29.

[13]杨 曦.逻各斯哲学概念之学术考察[J].求索,2009(11):114-116.

[14]郝 苑,孟建伟.逻各斯与努斯:西方科学文化的两个原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124-131.

[15]翁乾明.延迟满足——少年儿童的必修课[J].福建教育,2015(4):30-32.

[16]杨丽珠,王江洋.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交往能力预期的追踪[J].心理学报,2007(4):668- 675.

[17]乔清举.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以《易传》为中心[J].周易研究,2011(5):48-56.

[18]成兆文.解释天道——老子、孔子前的天道思想[J].甘肃理论学刊,2006(5):73-78.

[19]贡华南.节制的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0(8):90-9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能性
浅淡电子凭证在会计入账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发生大小、发生与持续时间的估计:一个动态贝叶斯的推理网络研究范式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及人类的搜寻工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长治市中学开展街舞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串一串,语文阅读更精彩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