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2017-12-22 03:13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214161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化简平面向量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214161)

郑宝生 赵 勤

理解数学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214161)

郑宝生 赵 勤

要上好一堂课,一旦教师确定后,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我们很赞赏章建跃先生的“三个理解”,其中,“理解数学”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所教内容“是什么”,还要弄清知识的整个体系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解题过程中所反映的思维策略.

1.理解数学体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教学生学习每个知识,又要让学生理解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并体会到数学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而对数学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认知,影响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知和从数学角度看待问题的数学意识,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谈到的:“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数学素养,较高的理解水平,能够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角度理解数学,抓住主要知识,厘清从属关系,形成逻辑结构.

在高中数学的《平面向量》一章中,最重要的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换句话说就是平面向量的线性表示.如果要追问,平面向量线性表示的基础是平面向量的加减和数乘运算,而加减数乘运算的基础是平面向量的大小和方向;如果看其变化,平面向量线性表示的特殊情况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它使得平面向量的内容更加丰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更加广泛.厘清其中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例如,苏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4《向量的概念与表示》的教材中,先给出向量的定义,讨论了零向量和单位向量后,给出思考: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起点在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然后定义平行向量,再定义相等向量,这样,从知识的角度讲,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看,缺少具体的事例和必要的情境,平行向量出现的有点突然,不够清晰,不够自然.站在数学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看待向量,抓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这两根主要线索,引导学生从定义、表示、大小特殊和方向特殊这样的顺序展开,整合设计流程如下:(1)向量的定义:大小、方向(两个要素);(2)向量的表示(略);(3)大小特殊的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4)方向特殊的向量——同向向量、反向向量;(5)同向向量的特殊情况——相等向量;(6)反向向量的特殊情况——相反向量.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的向量才能称之为平行向量?”,如此设计,一方面没有打破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条理更清晰,学生容易参与进来,不仅有益于“平行向量”概念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自身的逻辑体系,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把握数学的本质.

2.理解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形成过程

3.理解数学解题,让学生领悟解题背后的策略与思想

=tan(α+β).

在这里并不想论述一题多解,也不想阐释各种变式,是想说明,对于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这三种不同的解题过程,解法一是先化简后求值,解法二是代入消元,解法三是变角法.我们要追问三种不同解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支撑,它们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解题策略:“减少未知量”,体现了求简的思想.在数学解题中,所有的消元法都是在减少未知量,所有的换元法都能使运算简单,我们所说的化简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都反映了人们求“简“的一种精神追求.其次,三种不同解法有着怎样的考量.解法一对已知条件的化简,化简不到位无法与目标对接,化简过头又会离目标太远,火候很难掌控.如果没有一点经验和思想的支撑,是很难找到解题思路的.我们抓住目标中只有一个角β,所以不顾一切地用tanα表示tanβ,从而消去角β,最后面对的都是tanα,当然能证出来.这样的策略显得比较生硬,给人以顾头不顾尾的感觉,原因是对目标简单、肤浅的感知,导致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算量增加.解法二也是这样,只是专注于消去m,使得运算量未曾减少.而解法三感知到的是问题的整体,其策略是把条件与结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论中有角(α+β)、α,按照减少未知角的思路,把已知条件中的角β和2α+β都化为(α+β)、α,所以解起来很轻松.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三种解法,他们更愿意接受解法一和解法二,因为代入消元法是初中学生熟知的方法,而他们的计算能力却达不到要求,导致证明困难.然而有了解法一的消去角β,才容易联想到解法二的消去m,通过解法二中sin(2α+β)±sinβ的化简过程,可以轻松地整理出解法三的思路.“变角”即角的变换,是本章的主体内容——三角变换的重要变换,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数学解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解法有怎样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不同解法的背后有怎样的思想支撑?才能让我们的解题更有效果.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要理解好数学,理解数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理解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及其本质属性;理解数学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和蕴含的思想方法.当然,还要理解学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要理解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符合规律,更有实效;理解人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哲理,内涵丰富更有教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华民,郑宝生,阮必胜.教师“贴地而行”,学生“翩翩起舞”[J].数学通报,2014.5.

[3]梁莉娟,郑宝生,王华民.遵循三个理解的问题探究,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7.1-2.

猜你喜欢
化简平面向量
灵活区分 正确化简
向量的分解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的化简及其变式
判断分式,且慢化简
“一分为二”巧化简
参考答案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