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雨思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重塑文化自信 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
——浅议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思维转换
卢雨思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音乐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一旦缺少了文化,干瘪的音响并没有更多的形而上之意义。可能连“声色之娱”的境地都无法达到。
二元对立;重塑文化
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自我分析体系的形成来说,固然离不开西方的手段,但是绝对不能轻易粗糙地嫁接,更不能替代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学意义上的分析方法。因为二者形而下之技术手段 (旋律进行、曲式结构、歌词句法等)的不同之背后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不同的,但是如此一来,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并不利于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笔者列举了三大类例子:
(片段)
此曲子是典型的西方奏鸣曲曲式结构,尽管比一般的三段曲式或者三部曲式要复杂,但是它体现的仍旧是矛盾的发生、发展与解决;因此,西方式的哲理思辨往往蕴含其中,在形式上具体如下:
呈示——展开——再现,紧密的结构。其中,呈示部以动力性为常见,其内部又划分为主部、副部,二者中间又有连接部,在副部其后又有结束部;中间的展开部结构相对松散但是在和声行进方面、以及吊事的转换方面又有其相对的逻辑性,在结束时又在为回归呈示部作调式准备;等到再现部的时候,在变化中对呈示部有继承,在继承中有变化。当然其内部也有更具体的结构划分。,总而言之,西方的曲式结构具有类似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步骤---及逻辑性,因此,几百年来,西方的经典音乐也是大多在遵循这一显性的规律。
首先,中国古琴曲的结构类型大多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分析体系,因为,支撑琴曲结构背后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及文化内涵,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一样,中国古琴曲的结构核心则是线条型的“行云流水”,因此,自由就成了其基本的特点,但是,表面上的自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即“形散神聚”。其结构类型“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回落—散出”,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起承转合”。比如说《忆故人》
其次,在中国传统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自己的三部性结构,但很有可能是并置性的,而不是再现。
再次,由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起源不同,中国并未像西方的唱诗班一样,形成逐步规模化的合唱音乐,(这影响到了西方的整个音乐体系,包括多声部的和声功能音乐体系),因而,“天地人”的思想导致传统琴乐没有复杂的和声,仅仅是单音便可以走进内心,走近“天地”,终止式不再追求声音的叠加,而更是清晰明朗地直至标注本段结束,或是采用乐句的重复终止,如《阳关三叠》、《忆故人》以及《酒狂》的段落结束句。
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从最早的《送别》到《天涯歌女》,从民歌改编《东方红》到宋词与现代流行乐结合的《但愿人长久》;从周杰伦的《菊花台》到“女子十二乐坊”的乐器改编;从李玉刚的《贵妃醉酒》《国色天香》到谭维维与“华阴老腔”相结合的最早中西摇滚乐《给你一点儿颜色》等等,音乐早已走出了学院,也超越了东西文化的藩篱也日渐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而且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过程,每个人都可能参与其中,并影响音乐历史的发展方向。
以上的三大类例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乐曲本身的,之所以将其放在一起,是为了抛砖引玉,证明一个观点——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既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千年传统一成不变,但更重要的是警惕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不能够吸收时代的元素而逐渐沉沦,导致我们的后代只有欧美、只有日韩,进而在整个音乐领域及文化领域被殖民,因此“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即“一切好的音乐都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国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坚守住自己的“文化自信”,国外优秀的作品,包括好的旋律形式,好的曲式结构,好的歌词句法以及三者之间的好的组织模式,我们应该吸收。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是,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是偏颇的,造成无法有效地理解运用。
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积贫积弱,中国本民族音乐学科,有全然西化的危机,幸而一代代的中国音乐学学者有着深切的学科建设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得现在的研究方法能够建立在对声音物理学本质与文化学取向的结合上,这不啻为更加接近音乐本身的规律。
[1]李玫.东西方乐律学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J60
A
卢雨思(1995—),女,汉族,吉林省,在读全日制硕士,音乐与舞蹈学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