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猛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文化认同机制视角下的青州挫琴传承与传播
黄向猛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青州挫琴是古代乐器筑的遗留,被誉为“乐器的活化石”。但在其遗留的地区传承与传播遭遇诸多问题,本文试从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出发,对青州挫琴的传承与传播进行研究剖析。
挫琴;文化认同机制;传承;传播
筑作为古代乐器,是我国弓弦乐器的先驱,其形制和演奏方法促进了后世弓弦类乐器的发展。据项阳考证“筑族乐器发展到现代,仍有多处存活在民间,比如邯郸的轧筝,青州的挫琴,广西的琤尼,莆仙的枕头琴,朝鲜族的牙筝。”挫琴作为古代乐器筑的后裔,遗存于青州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青州是一座历史古城,7000年前便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
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上,老艺人赵彩云登台使用挫琴演奏乐曲,这一奇特的乐器引起巨大的关注,2009年青州挫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于青州北城的赵兴堂(1946-)是现今掌握挫琴演奏技艺的唯一传承人。赵兴堂是赵彩云的长孙,据赵兴堂所述,他自小就跟着祖父,赵彩云外出拉琴的时候他就帮祖父背琴,同时学习了一些挫琴的演奏,8岁时他曾到益都(今青州)运输公司礼堂去表演《对花》。现今,赵兴堂专注于挫琴制作并进行挫琴展演与教学。
挫琴这件弥足珍贵的“乐器活化石”是青州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但在走访中笔者发现青州北城及附近地区的百姓对挫琴知之甚少,认为“挫琴还不如吕剧好听,大家都愿意去听吕剧。” 甚至有人完全不知道挫琴的存在。当地学习挫琴的人数也较有限,部分是处于艺考的功利目的学习挫琴,据当地学校老师所述“那个学挫琴的学生一首《茉莉花》都拉不下来,水平实在是很有限,也就是略懂皮毛。”在潍坊当地大学进行挫琴展演时,许多学习音乐的学生表示“尊重传统民间音乐和艺术,但没有兴趣深入了解和学习。”周明也曾写到“就青州挫琴而言,目前未看到针对挫琴乐器和传承人的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挫琴艺术在青州群众基础匮乏、人们兴趣寥寥,传承与传播处于附庸的边缘化态势,其个中缘由,值得探究。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如何保护挫琴这一古老的乐器文化,将其更好的传承并传播开来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对此,王耀华提出的“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此范式中,挫琴文化作为出发文化因子,在通过个体认同、社会认同,并得到国家认同保障的同时,经过物质涵化、精神涵化和维持系统的多重保障,最后取得目标文化认同。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尝试将当地中小学学生作为植入出发文化因子、谋求个体认同发展的对象,开发与挫琴相关的地方校本课程,取得学生的个体认同后透过学生促进其家庭对于挫琴的认知。再以各个家庭做为文化因子传递的个体认同对象,拓展至社会群体取得社会认同,在国家认同的保障下达到对挫琴的普及传播。挫琴的乐器制作生产等方面作为物质涵化的重要载体以及统一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作为精神涵化,两方面连同维持系统作为保障。确保挫琴文化成功的传承与传播。
据赵兴堂所述,在青州市的中小学中尚未有与挫琴相关的校本课程或课外兴趣课,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碍于挫琴的形制,小学生持琴演奏有一定的困难,体型身高有一定发育程度的孩子更适合学习,现在教学对象多为登门求教以及筹备展开教学的青州民族中专和已经开展教学的潍坊职业学院两所学校。目前进行挫琴教学的只有赵兴堂一人,老人的儿女都以商业经营为主,挫琴无法给他们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儿女们对此都无甚兴趣。挫琴制作技艺现只剩赵兴堂一人掌握,据老人说,一把琴制作周期大概是一个月,青州市政府目前通过每月向老人订购一把挫琴来变相支持老人生活用度。
“作为文化(拥有者)传播者,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生存维持作为维持系统的基础,只有解决基本生存需求或者物质支持,才能更进一步谋求发展。在谈论任何文化或知识的传播,不可避免要谈论物质利益。赵兴堂独有的挫琴制作与教学技能,构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乐器作为挫琴文化的重要物质涵化载体,是文化认同中的重要环节,按照目前赵兴堂独自制作挫琴的情况来看,进一步推广挫琴乐器具有一定困难。如何平衡挫琴乐器的普及传播与赵兴堂的生活收入之间的关系,或许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情况来看,因教学人员与乐器数量的原因,学校中的学生接触挫琴、学习实践挫琴演奏的机会十分有限,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挫琴文化因子取得个体认同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无从谈起后续过程的推进。
赵兴堂曾受聘于青州市政府在青州旅游景区的宋城古街进行公开露天展示演奏,旅游的人们对挫琴很感兴趣。现因老人年事渐高,政府不再聘请年过七旬的赵兴堂继续公开演奏。展演时挫琴作为文化因子引发个体认同的结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但缺乏后续了解渠道,引发社会认同的效果较为有限。在日常展演和教学中,为了易于接受和降低学习难度,赵兴堂教授的曲目大多是《茉莉花》《小放牛》《荷塘月色》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乐曲。传统的《鸳鸯扣》《四大景》因为难度较高、不易理解以及赵兴堂一些个人原因,很少涉猎。
挫琴与广饶地区的“枣木杠子乱弹”这一曲种有密切关联。据记载“其吸收了当地俚曲、吕剧等多种地方音乐文化而产生,挫琴是‘枣木杠子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赵彩云出生于广饶后举家迁入青州,两地相隔50公里,文化背景差异并不大,“现广饶、青州地区的音乐艺术无一例外的都吸收并传承了古青州东夷文化、开放的齐文化、传统的鲁文化的文化精髓,并保留着同一的文化精神。”青州挫琴申遗之时,就发生过“广饶、青州挫琴申遗之争”。现今在青州挫琴主要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其依附的广饶“枣木杠子乱弹”处于几近失传的境地。对于青州挫琴来说,是否可以考虑将其回归置于原本依附的乐种之中,还原其原本的艺术表现形制,丰富挫琴的艺术表现力。青州百姓喜爱的地方戏种是吕剧,吕剧作为山东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曲种,蕴含着山东地区人民的审美喜好。挫琴与吕剧有共通的音乐审美和音乐文化背景。在此精神涵化的保障下,是否可以在日常教学等场景适当借鉴和移植吕剧相关曲目,尝试发挥挫琴作为伴奏乐器的特点参与到吕剧的乐队演奏中去,挖掘和扩大“枣木杠子乱弹”对挫琴遗留下的吕剧基因,与青州当地民众喜爱的吕剧寻求共鸣。
对于挫琴的传承与传播来说,基础问题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缺失。据笔者了解,在当地一些小学甚至无法保证音乐课程的顺利开设,多私下改为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更谈不上开设相关校本音乐课程。从当地小学的传统音乐教育环境和校本音乐课程的缺失到大学的“西方音乐审美至上”的意识,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的地位上。
据了解,2008年在青州挫琴申遗期间,中国音乐学院曾举办“‘磋琴’演示与研讨会”,周明曾在2009年携磋琴参加比利时的第十四届“磬/CHIME研讨会”在国际引起巨大轰动,赵兴堂也一直接受一些电视媒体单位的邀请参加电视节目进行挫琴音乐展演,此类具有学术分量的研究交流活动,无疑对挫琴音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相对应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挫琴的有关内容也仅是偶有几篇媒体报道,是否可以建立与挫琴相关的网站,稳定有效的提供挫琴艺术文化的相关具体知识、网络视频教学;对于挫琴感兴趣的群众、研究者、表演艺术家等,是否可以构建相应的平台、举办培训班方便研究、学习;地方高校是否能成立相关研究组和开设相关演奏学习课程。
青州挫琴申遗成功并不是结束,相关的后续传播方案与传承保护机制应当有效的建立起来。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传播,相信挫琴这一“出身高贵的上古乐器”不会再堙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必将得以发扬光大。
[1]项阳.筑及相关乐器析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
[2]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周明.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TS953
A
黄向猛(198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贵州师范大学2016级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