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品各组分解热作用比较研究

2017-12-21 01:57:50刘亮亮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酵母菌造模组分

刘亮亮,隋 峰

(1.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太原0306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大黄为廖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1]。大黄性寒,味苦,善于泻热攻下,行瘀化积,临床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热毒疮疡以及瘀血[2]。前期我们以大黄炮制品粉末和75%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药理药效学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按照理化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将大黄各炮制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分别分成4个组分,其中,组分1主要包括鞣质单体类成分,组分2主要包括结合鞣质和少量苷类,组分3主要包括苷类成分(蒽醌苷及其他苷类),组分4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在此基础上,以解热为观察指标,探讨3种大黄炮制品各组分的药理学作用,并对各组分之间的药效学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品与试剂 生大黄、熟大黄及大黄炭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炮制实验室提供,经鉴定为掌叶大黄。鲜酵母:河北马利食品有限公司[许可证号:冀卫食证字(2008)第002号]。

1.1.2 仪器与动物 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MC-8欧姆龙电脑数字式体温计。健康SD大鼠112只,体重150~170 g,雌雄各半,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CXK-(京)2005-004],饲喂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1.2 实验方法

1.2.1 酵母菌混悬液制备 取鲜酵母40 g置钵中,逐渐加入生理盐水磨为均匀的悬浆,浓度为20%。酵母菌混悬液需临用前配制。

1.2.2 药品的制备 分别取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饮片各2 kg,以75%乙醇提取,提取物以大孔树脂D101分离,分别以水及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收集各组分洗脱液,低温减压回收溶剂,得到大黄生、熟、炭饮片各4个组分供试品。

1.2.3 分组与给药 全部动物均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适应性喂养2 d后随机分成1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生大黄组分1组、生大黄组分2组、生大黄组分3组、生大黄组分4组、熟大黄组分1组、熟大黄组分2组、熟大黄组分3组、熟大黄组分4组、大黄炭组分1组、大黄炭组分2组、大黄炭组分3组、大黄炭组分4组。

实验在室温(22±2)℃,湿度40%左右的环境中进行。雌雄大鼠均分笼饲养,喂饲全价颗粒饲料,自由饮水。正式实验前2 d在固定时间每天测量大鼠肛温1次,实验当日再空腹测肛温1次,选取平均体温在(36.5~37.5)℃的大鼠用于实验。。禁食不禁水12 h。随机分组后每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菌悬液15 mL/kg。造模1 h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2 mL/100 g,其他各组灌胃相应的药物(2 mL/100 g)。在给药后的第1、2、4、6 h测体温1次,计算各时刻每只大鼠相对于其正常体温的体温变化值[3]。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大黄各组分对酵母菌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结果见表1、图1。模型组给药1 h后,大鼠体温有一定的升高,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2 h后,体温明显升高,且与空白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明发热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生大黄组分1在给药后 1 h 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大黄组分2和组分4在给药后1、2、4、6 h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比较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生大黄组分 3 在给药后 1、2、4 h 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图1 生大黄各组分对大鼠体温的影响

2.2 熟大黄各组分对酵母菌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表1 生大黄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表1 生大黄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注:与空白组比较,1)P<0.05,2)P<0.01;与模型组比较,3)P<0.05,4)P<0.01

组别 造模前体温(℃) 给药后不同时刻大鼠的体温变化值(℃)1 h 2 h 4 h 6 h空白组 37.20±0.18 0.09±0.18 0.23±0.29 0.04±0.41 0.01±0.27模型组 37.15±0.26 0.31±0.27 0.83±0.342) 2.18±0.452) 2.18±0.352)生大黄组分 1 37.09±0.36 -0.40±0.474) 0.50±0.24 2.00±0.32 2.26±0.38生大黄组分 2 37.40±0.23 -1.08±0.704) -0.58±0.394) 0.91±0.574) 1.58±0.474)生大黄组分 3 37.50±0.13 -0.61±0.364) 0.01±0.314) 1.64±0.323) 1.86±0.37生大黄组分 4 37.49±0.29 -0.46±0.514) 0.08±0.464) 1.74±0.643) 1.75±0.593)n 剂量(g/kg)8 7 8 7 8 7 8 7 8 7 8 7

表2 熟大黄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表2 熟大黄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注:与模型组比较,1)P<0.05,2)P<0.01

组别 造模前体温(℃) 给药后不同时刻大鼠的体温变化值(℃)1 h 2 h 4 h 6 h模型组 37.15±0.26 0.31±0.27 0.83±0.34 2.18±0.45 2.18±0.35熟大黄组分 1 37.05±0.19 0.20±0.191) 0.96±0.261) 2.31±0.24 2.26±0.23熟大黄组分 2 37.30±0.65 -0.35±0.432) 0.25±0.502) 1.63±0.551) 2.05±0.48熟大黄组分 3 37.44±0.13 -0.56±0.292) 0.13±0.312) 1.73±0.411) 2.04±0.25熟大黄组分 4 37.46±0.33 -0.59±0.562) 0.08±0.542) 1.65±0.461) 1.75±0.581)n 剂量(g/kg)8 7 8 7 8 7 8 7 8 7

表3 大黄炭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表3 大黄炭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s)

注:与模型组比较,1)P<0.05,2)P<0.01

组别 造模前体温(℃) 给药后不同时刻大鼠的体温变化值(℃)1 h 2 h 4 h 6 h模型组 37.15±0.26 0.31±0.27 0.83±0.34 2.18±0.45 2.18±0.35大黄炭组分 1 37.10±0.26 -0.44±0.422) 0.20±0.412) 1.85±0.29 2.36±0.31大黄炭组分 2 37.50±0.40 -0.50±0.362) 0.28±0.422) 1.84±0.44 1.88±0.34大黄炭组分 3 37.46±0.22 -0.34±0.392) 0.66±0.37 2.09±0.20 2.13±0.30大黄炭组分 4 37.43±0.28 -0.43±0.622) 0.33±0.481) 2.11±0.49 2.10±0.51 n 剂量(g/kg)8 7 8 7 8 7 8 7 8 7

图2 熟大黄各组分对大鼠体温的影响

结果见表2、图2。与模型组比较,除熟大黄组分1在所有测试点均未见明显的解热作用(P>0.05);熟大黄组分2和组分3在给药后1、2、4 h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熟大黄组分4在给药后1、2、4、6 h作用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3 大黄炭各组分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结果见表3、图3。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炭组分1、2、4在给药后1、2 h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黄炭组分 3 在给药后 1 h 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3 大黄炭各组分对大鼠体温的影响

总之,各给药组中,除熟大黄组分1在所有测试点均未见明显的解热作用(P>0.05)外,其他各组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均表现出一定的解热作用;给药1 h后,大鼠体温开始明显下降,且有些组分一直持续到给药后6 h。因此,确定在后期通过检测大黄不同炮制品各组分给药1 h后模型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来了解大黄的解热作用机制。

3 讨论

大鼠皮下注射酵母菌混悬液是发热动物模型制备的经典方法[4],其发热机制主要是通过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激活内源性致热源(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源所致。本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注射酵母菌1 h后,大鼠体温有一定的升高,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酵母菌2 h后,体温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表明发热模型造模成功。大黄炮制品各组分中,除熟大黄组分1在所有测试点均未见明显的解热作用(P>0.05)外,其他各组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均表现出一定的解热作用。特别是给药1 h后,大鼠体温开始明显下降,且有些组分一直持续到给药后6 h。

综合来看,中药大黄的解热作用基本上在各组分中均表现明显,尤其是生大黄组分2、生大黄组分4、熟大黄组分4,在所测试的所有时间点均具有显著的下调发热大鼠机体温度的作用。从所测试时间点的总体趋势来看,给药后1 h解热作用最强,给药后2、4、6 h各时间点依次递减。后期研究发现大黄不同炮制品各组分解热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升高有关,具体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酵母菌造模组分
组分分发管理系统在天然气计量的应用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江西中医药(2021年8期)2021-08-10 03:04:30
一种难溶难熔未知组分板材的定性分析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
中成药(2018年8期)2018-08-29 01:28:26
金雀花中黄酮苷类组分鉴定及2种成分测定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9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