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廷仙,王桂花,丁德波,王春艳,姚 炜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研究与实践
钱廷仙,王桂花,丁德波,王春艳,姚 炜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建立“生、师、企、校”四方共赢的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有利于学生、教师、企业、学校之间内生自我发展动力,形成共融共生的优化机制,调动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问题,在培养学生“人人出彩”的同时实现教师、企业、学校之间多赢。
高职教育;生、师、企、校;物流人才;生态圈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力强,具有产业链长、就业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等特征。近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产业网2015年底数据显示:我国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800万人;开办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共443所,在校人数约10万;高职院校954所,专业布点数为1244个,在校人数约30万;中职学校900多所,在校人数约10万。如何根据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跨界融合资源,因材施教,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精准招聘和学生精准就业,从生态上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是职业院校应努力探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尽管较晚,但发展快,其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2000—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2年)和内涵深化阶段(2012年后),目前已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内学者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物流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的,远远不能满足指导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致使高职教育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宏观层面方面存在:物流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人才培养渠道少,供给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等问题。[1-2]在微观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单向灌输,学生缺乏参与,学习力不足;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等等问题。[3-5]
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措施的研究也大都是针对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具体优化,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但缺少系统思考和对整体成效及利益的考虑,无法真正反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四大主体——学生、教师、企业、学校间的作用和影响,制约了研究结论对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企业、学校(以下简称“生师企校”)四方利益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构建“生师企校”四方共赢共融的生态圈,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物流高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加强“生师企校”四方的利益共赢和生态共融的研究,丰富职业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物流人才培养中“生师企校”四方割裂现状,构建“生师企校”四方共赢共融的可持续发展,彻底摆脱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困扰。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物流人才培养和研究中发现,尽管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尝试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实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但是物流人才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抱怨就业层次不高,满意工作岗位少;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物流人才逐年增加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校企合作没有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导致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痛点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如: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实质参与度和积极性低,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差;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性活动少,课堂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融合不到位,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薄弱;学生学习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强,不能养成能力培养习惯性;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机制难以构建和实施等种种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结合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顺应“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利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立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等契机,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大主体间的利益和相互关系,加强四方互动和融合,优化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与岗位、实践与生产等对接路径,完善资金、技术、政策等多层保障,着手从利益相关者、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机制等方面对物流人才培养进行全面彻底的优化改革,为此提出并构建了“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探索“生师企校”四方共融共赢、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运行示意图
“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是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以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具有活力、均衡、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职业教育圈层体系。生态圈通过聚焦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聚力合作共赢,凝聚“生师企校”育人的共同价值观,创新“分段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人出彩”教学改革,构建“循环递进”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机制,从而打造出四方共赢、人皆成才、人尽展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
“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的教学资源集聚形式,其内涵由里到外包含了核心圈、路径圈和保障圈。
图1中的第一圈是核心圈,是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利益共同体。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为教师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学生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学校引领学生职业发展,学生毕业后反哺学校;学校向教师提供发展平台,教师以专业技术奉献学校;企业向教师委托课题,教师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资源。
核心圈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生师联动相长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培育“生师校企”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塑造生师校企和谐共赢的专业生态文化,树立高职教育生态理念,搭建合作育人的人际环境和互生互促的学习平台。核心圈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力不足、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等问题,有利于形成“生、师、企、校”融合发展的全赢新局面,实现物流人才培养资源互补、利益共赢的和谐统一。
图1中的第二圈是路径圈。通过专业对接物流产业发展、课程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科研对接技术开发(四对接),加强“生师校企”四方互动和融合,为生态圈的运行和目标实现提供路径支持。路径圈通过四对接有效衔接企业人才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由“职业人”向“企业人”的无界转化,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
图1中的第三圈是保障圈。通过产教融合、内生动力、PDCA循环、政策支持等机制,促进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为整个生态圈运行提供保障支持。保障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促进了生态圈各个环节的持续优化,确保了物流人才培养及其质量的可持续性提升。
生态圈可以全方位地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汇合点,把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构建“生师企校”利益共同体(如图2所示)。生态圈通过探索和创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德厚技高、乐业好用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利于企业增强人力资本,降低人力成本,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来源;有利于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扩大专业品牌效应。从而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强化校企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赢,确保工学交替的循环实施。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将实践教学细分为认知实践、轮岗实践、模拟实践、顶岗实践、毕业实践等多个层次,并进行“学校—企业”的循环穿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计划、核心课程与物流岗位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以及学校与企业、师生与公司员工身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物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图2 “生师企校”四方利益共同体示意图
以学生“人人出彩”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成长阶段和发展渴望,分阶段设立职业目标,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度。分需求、分类别、分阶段开设职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设置分析会、座谈会或讲座,“柔性引入”企业高水平专家进课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设立产教融合具有真实性的实践环境、挑战性的实习项目。开展生动性的专兼教师教学、示范性的就业和创业明星进课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主动性,最终培养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创新分段、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学生一年级进行大专业学习;二年级可根据行业发展和自己职业规划,选择诸如“商贸物流”或“快递物流”专业方向学习;三年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就业、创业、升学通道,优胜劣汰,学分互换,实施多元、精英、小班化培养,保证学生就业有层次、创业有能力、升学有渠道。
图3 分段、分层物流人才培养示意图
建立以职业素质养成、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观,因材施教,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一方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赛融通”和“课岗融通”项目化课程、教材和讲义,柔性安排教学,完善校内外贯通、多功能集聚的实践条件,满足实习实训、师资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的需要,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同步性。在理实教学、第二课堂、技能比赛、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训练,融合创新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学生职业素质(如图4所示)。另一方面,校企共同通过协调利益冲突、健全组织架构、明确功能定位、拓展合作项目等措施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开通专业教师企业流动站,落实访问工程师、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开展各项研发等有效措施,加强教师与社会需求的粘合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校内加强培养学生教师“职业人”所需的能力,在企业加强培养学生教师“企业人”所需的价值,通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模式[7-8],实现生师在校企之间的无界转化。
图5 物流人才培养优化机制模式示意图
图4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示意图
借助“PDCA”的循环原理,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分段循环递进的培养方案。每一阶段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循环机制,实现“学校—企业”“知识—技能”“学习—应用”“学生—学徒”的多次循环和反馈(如图5所示)。[9]大循环套小循环,在为前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的同时,又为后期人才培养完善提供依据和努力方向,确保人才培养圈的自我循环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总之,建立“生师企校”物流人才培养生态圈,可以培育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塑造和谐共赢的专业生态文化,内生自我发展动力,形成激励和竞争淘汰机制,有效平衡协调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行为,搭建合作育人的人际环境和互生互促的学习平台,促进企业和学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教师“教”、企业和学校“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生师企校”融合发展的多赢新局面。
[1]刘芳.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118-119.
[2]于善波.地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01-102.
[3]王桂花,孙爱华,程玲云.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学习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4(3):374-376.
[4]谢晶,唐立新.浅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5):151-152.
[5]冯路.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77-78.
[6]钱廷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6):81-83.
[7]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5.
[8]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9]王桂花.高职物流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468-47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Logistics Talents Training Ecosphere of Students,Teachers,Enterprises and Schools
QIAN Ting-xian,WANG Gui-hua,DING De-bo,WANG Chun-yan,YAO Wei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Nanjing 211168,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in-win logistics talents training ecosphere of students,teachers,schools,and enterprises,is beneficial to create the power of self-development among students,teachers,enterprises and schools,form a symbiotic optimization mechanism,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keholders to take part i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This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talents and the demand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among students,teachers,enterprises and schools in talent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tudents,teachers,enterprises and schools;logistics talents;ecosphere
G710
A
1009—7600(2017) 10—0010—04
2017-05-12
江苏省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资助项目(ZCZ73);江苏省2017年“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钱廷仙(1966—),男,江西永新人,教授,硕士;王桂花(1976—),女,山东沂水人,副教授,博士;丁德波(1981—),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硕士;王春艳(1981—),女,山东枣庄人,副教授,博士;姚炜(1979—),男,江苏南京人,副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