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华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大学生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周泽华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认知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各行各业,他们对食品安全态度和消费行为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文章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饮食方面表现出来的或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了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调研,并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大学生; 食品安全; 意识; 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的战略。大学生作为接受良好高等教育、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群体,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会比较关注,对食品安全方面有较强的意识,在食品消费中会比较重视食品安全,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基于此,文章开展了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3%。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态度。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比例比较高,其中,不卫生食品和假冒食品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网络和媒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调研的信息反馈,大部分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方面的法律知识、食品安全标识了解较少。从大学生所属的专业分类来看,医学及食品类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最高;从大学生来源角度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高于乡镇的大学生。
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很多,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方面获取的约占 91.96%;通过课堂或讲座方面获取的约占20.98%;通过政府宣传方面获得的约占23.78%。对于食品安全知识了解的问题,问卷设定了“很了解、了解一点、不了解”3个层次,并通过李克特量表法统计分析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具体见表1。根据李克特量表法中均值越高知晓程度越高的原则,能够得出大学生对于近期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转基因食品等概念知晓率较高,其均值分别为2.263和2.167,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法、QS标志了解较少,知道食品安全法和QS标志含义的其均值分别为1.473和1.587,平时购买食品时,大部分大学生只看生产日期,少数人关注食品成分,对食品成分知晓不多。
表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有比较大的差别,其中,经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只有17.13%,偶尔关注的占75.53%,而很少关注的占7.34%。大学生目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是否过保质期、食品添加剂是否过量、使用农药情况、重金属是否超标等,这也是大学生认为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于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路边摊有无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63.29% 的学生没有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认为这不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很淡薄,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曾经在学校周边小饭店或路边摊买过小吃”的比例占88.46%,而只有11.54%的大学生“从不在学校周边小饭店或路边摊买小吃”。对于学校周边小饭店或路边摊的食品是否存在不卫生的安全问题,19.93%的大学生认为“很不卫生”,80.0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周边小饭店或路边摊的食品卫生状况“还好,不会对身体有什么伤害”。76.92%的大学生认为“近年来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很多,有些令人失望”;21.67%大学生认为“虽然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这种状况一定会改善”,1.41%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这一选项的调查情况为:选择“食品企业利欲熏心,道德低下”的占93%,选择“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的占90.21%,选择“相关法律不健全”的占66.78%,“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的占61.19%。
图1 大学生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调查统计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时,调研组采用了排序和权重的方式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买到问题食品时,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认亏,采取消极处理方式,并把买到问题食品归结为运气不佳,不会投诉或找销售商赔偿。其比例是29.95%,解释的理由是购买的食品金额不大,投诉或找销售者赔偿很麻烦,也不一定有理想结果。其次是选择与销售商进行反馈,通过沟通获得赔偿,比例是26.69%。有的大学生买到问题食品时,会采取什么方式处理,要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时间、金钱、心情等,为23.08%,而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占20.28%。这些调研数据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加强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育,统计数据见表2。
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学校周围小饭店或路边摊就餐、网购零食和外卖餐饮三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出,大学生网购食品的比例比较高,选择经常在网络上购买食品比例占 46.85%,经常购买外卖食品的占28.32%,其余是在小卖部或路边摊点购买食品。
表2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调查数据统计
大部分大学生就餐地点首选校内食堂,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的小饭店或路边摊食品价廉物美,没有在意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且学校周围小饭店或路边摊都是小本生意,由于资金有限,这些小饭店或路边摊设备、设施简陋,根本没有保证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甚至有的商家唯利是图,为了迎合大学生的饮食口味,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添加剂,甚至含有违禁成分。另外,由于相关食品部门监管不到位、路边摊监管难度大,并且对违法经营者惩处力度小,所以,这些学校周围的小饭店或路边摊食品安全问题众多。
随着网络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大量的网络食品店应运而生。网络产品品种丰富,价格比实体超市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手机APP购买各种零食,方便快捷。而且现在网购中越来越多的食品打着“自产”“土特产”等字样,吸引着安全意识不强、对美食有着偏爱的在校大学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表示:大部分食品网店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工商部门暂时无法有效地对在网络上销售的食品的进货、储存、销售渠道进行全面监管。这些食品大多是商家个人生产,没有明确的生产日期、产品配料等说明,无法了解其生产环节和生产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食品安全认证情况。 由于网上食品销售无固定经营地点、缺乏正规手续,其中不乏假冒伪劣食品和“三无食品”,致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一部分大学生经常通过手机APP订外卖,因为外卖品种非常丰富,可选择的口味多,并且外卖是直接送到学生宿舍楼下,免去了亲自到食堂排队的麻烦。外卖食品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经常有一批大学生不去学校食堂就餐。但大部分外卖是来自学校周围的小吃店,外卖食品的原料选购、贮藏、烹调及配送安全难以保证。甚至有的外卖商家是非法经营,即使有营业执照的外卖商家,外卖食品原料的安全、食品包装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宣传与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目前,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储备,对于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知晓率较高,但由于来自于政府宣传和学校课堂、讲座等方面的专业内容了解较少,对于食品安全法以及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法律政策方面的内容知之更少,这说明高校对大学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的开设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学术讲座缺乏,学校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
虽然大学食堂是大学生主要的用餐地点,但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虽然知道学校周围的小餐馆或路边摊小吃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但他们认为学校周围的小餐馆或路边摊小吃味道较好、品种丰富,一般不会有问题,可见他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意识很淡薄。食品口味成为他们购买食品时更关心的因素,他们认为吃了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就没有太大危险,很多大学生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认为有关卫生监管部门应该严格监督检查、督促餐馆老板诚实经营,而自身没有认识到应该做到自我防范。
高校周围的小饭店和路边摊赖以生存的主要客源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愿意去消费,口味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认为这些食品物美价廉。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是父母,大学日常生活中,每逢节假日、周末或同学生日等特殊的日子,舍友、老乡、朋友之间需要经常聚会、交流情感。但由于手头资金有限,他们往往会选择学校周围的小饭店或路边摊,既经济实惠,又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饮食喜好,包括食品的种类、口味等。受到自身饮食习惯的影响, 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路边某些小吃特别青睐。虽然知道这种食物不太卫生, 但看到每天都有同学在吃,且没有发现有什么坏影响,抱着“周围其他食品的安全状况都差不多,他人可以吃,我也可以吃”的心态放松了对食品安全的警惕。
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但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商家为追求生产效率或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感,会在食品中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达到了食用标准,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剂等物质成分是否是安全的,这两方面的判断都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非专业大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检验辨别。即使食品外包装上有产品成分等相关标识和说明,但大部分大学生购买食品时主要是凭经验或者直觉判断食品是否能够食用,对食品外包装上的产品成分等说明根本看不懂,缺乏对食品品质辨别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食品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倡导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及行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但根据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问题,受到了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明显缺乏信心,这还需要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定期举行食品安全讲座或学术报告,介绍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进而增强大学生的食品法律意识,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高校食堂是大学生主要的就餐地点,因为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大,如果高校在饮食的种类、花样、口味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学生就会选择到学校周围的小餐馆等地方就餐,高校应该重视学生食堂的建设,在食品的种类、花样、口味、价格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吸引学生在校内餐厅就餐,这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
政府要构建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大学生可以学习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如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如何看食品标签等知识;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了解食品的来源信息和生产企业的信息等基本内容,利用食品上的身份信息,快速查询商品的真伪等。通过平台对大学生宣讲假冒伪劣食品辨别的方法,可以提高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对问题食品的防御能力。同时,指导大学生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能够进行快速地有效地投诉。另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市场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的食品安全的监管,对于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餐馆和摊点进行彻底整治,定期将食品安全监管的结果发布到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让大学生及时知晓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进行反馈和投诉。同时,食品安全部门要及时对投诉问题进行处理,要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彻查。
[1] 左群,王忆.上海市三所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46-49.
[2] 陈淑丽,李建芳.秦皇岛市高校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2):177-178.
[3] 陈茹,李金玲,陈曦.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解决途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9-11.
Analysisof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FoodSafetyforCollegeStudents
ZHOUZehua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consumption group, whose food safety awar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od safety issu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s, students will go to all walks of life, their food safety attitudes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have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mp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food safety issues of daily diet of college students, we carry on a survey of the food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main sources,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college students; food safety; consciousness; influencing factors
2017-08-15
周泽华(1997— ),女,江苏姜堰人,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6.016
TS 201.6
A
1671-7880(2017)06-0058-04
责任编辑闵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