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
收 获
苏雪林
图:也 圆
收获是令人快乐的。在外国读书时,我曾参与过几次大规模的收获,也就算我平生最快乐的纪念。
一次是在春天,大约是我到里昂的第二年。我的法文补习教员海蒙女士将我介绍到她朋友别墅避暑,别墅在里昂附近檀提页乡,以产果子出名。
“我们这回到乡下去,可以饱吃一顿樱桃了。”马格利特,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在火车中含笑对我说。
车到檀乡,宁蒙赖山翠色欲浮,横在火车前面,好似一个故人,满脸春风,张开双臂,欢迎契阔半年的我。远处平原,一点点的绵羊,似绿波上泛着的白鸥。新绿丛里,礼拜堂的塔尖,耸然直上,划开蔚蓝的天空。钟声徐动,一下下敲破寂寞空气。和暖的春风拂面吹来,夹带着草木的清香。我们虽在路上行走,却都有些懒洋洋地起来,像喝了什么美酒似的。便是天空里的云,也如如不动,陶醉于春风里了。
到了别墅之后,我们的舍监陶脱莱松女士早等候在那里,饭也预备好了。饭毕,开始采撷樱桃。马格利特先爬上树,摘了樱桃,便向草地投下。我们拾着就吃,吃不了的放进藤篮。后来我也上树了,舍监恐怕我跌下受伤,不住地唤我留心。
法国樱桃和中国种类不同,个个有龙眼般大小,肉多核细,熟时变为黑紫色,晶莹可爱。至于味儿,单用“甜如蜜”三字来形容是不够的。果品中只有荔子、蜜柑、莓子、葡萄,可以与之媲美。
我们在檀提页别墅住了三天,饱吃了三天的樱桃。剩下的樱桃还有几大筐,舍监封好,带回里昂,预备做果酱,给我们饭后当尾菜。
第二次快乐的收获,是在秋天。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友介绍到法国里昂附近香本尼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校。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葡萄。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们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登木舄、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得是一位小地主。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苟理夫人答应他明天,他又问我愿否加入。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也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
第二天,太阳第一条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葡萄去的。香本尼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在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衣,笨重的破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一无所有,只有三五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无数长短距离相等的白杨,似枝枝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云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濛的翠色。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掩着;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罅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艳艳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下下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凉风拂过树梢,似大地轻微的噫气;田间陇畔,笑语之声四彻,空气中充满了快乐。我爱欧洲的景物,因它兼有北方的爽垲和南方的温柔,它的人民也是这样,有强壮的体格而又有秀美的容貌,有刚毅的性质而又有活泼的精神。
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有水晶般的白葡萄,有玛瑙般的紫葡萄,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怕我们不够,更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木舄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校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田家饭,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筵还痛快。
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中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有删改)
阅读思考
苏雪林写下《收获》时,是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战火频仍,动荡不安。这时她已结束法国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在沪江大学任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用“收获是令人快乐的”来点题,但是最后一段把笔墨从回忆拉到现实,情绪上也有了转折,仿佛从甜美的梦中醒来,只见残酷。
劳作是辛苦的,但收获却能带给人愉快和满足,请同学们就文中“收获”一词的含义展开讨论。
感谢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同学参与讨论
●陈雯佳
和煦的风,甜甜的果香;恬淡的人,浓浓的满足——这是作者身居法国的“收获”,然而兴尽悲来,想起遭受战乱的祖国,收获的喜悦荡然无存。祖国梦一次又一次破灭,故国的未来似乎遥远而无望。作者与韩少功——那位对土地爱得深沉的作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希望故国这片伤痕累累、鲜血浸染的土地也能开出希望之花,继而获得“丰收”。正是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复杂情感,使作者即使身居安宁恬谧的法国,被微风和鲜花环抱,也将山河破碎的故国常记心中,于挣扎之中不灭希望之光。
●曹思慧
在教人“亲恋”的异国之梦里,静谧而美好的生活、纯朴而友善的人情抚慰了苏雪林,让她那漂泊异乡却仍为水深火热的祖国忧虑的心得到了短暂的解脱。这的确是令人喜悦的收获。
不过,世间的收获是千姿百态、百味交织的。即便在客居的土地上收获了樱桃与葡萄,苏雪林始终未曾遗忘祖国。在喜悦与痛苦的融杂中,她用文字雕琢岁月,酿造出浓郁醇香的憧憬与乐观,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在鲜血与泪水浸染的土地上亲手泼洒,润泽濒临干涸的万千心灵,在“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的祖国大地上有所收获。
●林丝语
浮在春天慵懒骀荡的微风里,沉在秋日斑驳晨霭的古锦中,收获,凝着它独有的蜜糖味。在檀提页乡采撷樱桃的记忆是雀跃的红,在香本尼乡村尽尝葡萄的记忆是剔透的紫,作者携我们徜徉在法国里昂无尽的富足安逸中,诠释收获的意味——是双手耕耘出的满足,是心中氤氲出的快意,更是祥和大地最为丰饶的馈赠。手的起落之间,腰的直曲之际,风中果实的甜会钻进心头,漾出无限笑意,那心头的沉淀感与归属感便是自然的礼赠。
●蒋梦娇
犹记幼时等待小院中柿子树的收获。待春光落幕,等秋光闪现,为着最终的那一个个柿子,手指掰过几月的荏苒。直到一朵朵期盼圆满化成甘甜的果实,欣喜之余,更有感动。
苏雪林的收获无疑是甘甜中带着辛酸的。这既是果实的收获,又包含了对家园同胞收获和平的期望。浪漫的文笔写尽异乡的美好,而家乡还没有收获,收获前的等待太煎熬太漫长,也太让人失望。此情无计可消除,异乡的美好回忆使之才下眉头,家乡广大人民水深火热中等待和平的辛酸,却使之又上心头。
●王语嫣
收获是饱蘸期望的画笔勾勒出的甘美。获得感不仅来自回报的丰盛,更是来自对下一次收获的希望。
苏雪林回忆了自己在欧洲留学时的两次“收获”经历,而真正将外在的丰收体验内化为内心的获得感的,不仅是果实的甜美丰硕,更是朴实善良的世俗人情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印象。这饱含希望与活力的回忆场景,化为深深慰藉,像一个恬静的梦一般被轻放在心中一隅,可为追忆,可为期盼。
这也为文末由回忆落回现实时内心的颤抖形成铺垫。作者不是不屑于祖国的山水风物,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祖国正经历山河破碎,才不觉滑进旧梦的温床,回忆收获之美好,以免被绝望淹没。不难体会到,在描绘异国“收获”场景时,作者更期望这样的“收获”是发生在饱经磨难的祖国大地上的。
[杨建国 供稿]
荐读人说
从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们可以读出,这是一篇具有怀旧感的文章。身处乱世中,会加倍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对曾经有过的安宁也会尤为怀念,这是文章笔触间充满回忆的温情、场景刻画格外细致的原因。因为在作者心里,这才是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
陈雯佳同学和曹思慧同学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很准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流露的感情确实是复杂的,“爱之深,责之切”,“喜悦与痛苦融杂”。不过两位同学可能忽略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传递的信息: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并非在法国,而是在自己的祖国。所以不存在“将山河破碎的故国常记心中”“漂泊异乡却仍为水深火热的祖国忧虑”这样的游子之心。阅读文章时,如果过于快速,很容易忽略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很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虽不会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但多少会造成一些不应该有的误读。
林丝语同学对“收获”的感受充满诗意,“独有的蜜糖味”正是收获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馈赠。这让那些在其间劳作的人得以尽情品尝,并在品尝中体验生命的愉悦、生活的美好。
蒋梦娇同学对《收获》一文的阅读是用心的,因为对收获有个人独特的体会,阅读时就有一种代入感,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收获果实时充满甜意的满足,也感受到作者在自己深爱的祖国无法体验这种满足的哀伤。
王语嫣同学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收获”这个词在作者心里引起的复杂情感——既甜蜜又痛苦的原因,分析得很到位,表达准确并且具有美感,这是很难得的。如果苏雪林还活着,看到有人这样理解她的作品,应该会感到一种如同收获的欣慰吧。
选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有细腻优美的风景描写,还有作者对收获那发自内心的喜悦感,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又是一年秋冬之际,也是收获的季节,希望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能空出一天或半天的时间,随家人一起,到田野里,到果园中,体验双手采摘的快乐,流淌汗水,收获甘甜。
荐读人:项丽敏
青年作家、诗人、摄影家。已出版《临湖》《美好的事物那么寂静》《器物里的旧光阴》等多部作品集。
苏雪林(1897—1999),原籍安徽太平,出生于浙江瑞安,1921年赴法国学习艺术,回国后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辗转至台湾,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兼写小说、剧本、传记和散文。20世纪20年代末,苏雪林就以《棘心》《绿天》跻身文坛,她一生所著颇丰,著作及日记总计四百多万字,在楚辞及屈赋研究上成绩卓然。
《收获》选自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文章中有两段“收获”,一段在春天,一段在秋天。作者通过记忆的回放,用细致而生动的场景描写,再现了自己在欧洲留学期间的浪漫经历,读来仿佛闻得见芬芳的果味,安宁而恬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