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亮
【摘要】“思维课堂”是指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师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等三个教学环节入手,突出知识体系的建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使知识目标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评价化。利用思维导图和设计探究性作业等手段,实施思维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思维课题;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39-02
“思维课堂”是指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思维是可以教的”[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而教师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三个环节入手,突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不懈,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定会思维课堂教学的常态化。
一、课前备课
1.突出知识体系构建。备課首先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科、学期、单元、节次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网络,明晰知识结构,确定教学重难点,理顺教学思路。教研组认真进行备课研讨,发扬集体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2.突出问题、活动和评价设计。备课内容要以设计问题和活动为主,体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活动路线。要围绕重难点确定教学主问题,从学习目标、问题导学、思维碰撞和思维迁移四个方面突出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问题设计要把问题有效整合,使“问题模块化”,力求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活动设计要求活动跟着问题走,要有活动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充分让学生展示、交流、分享,形成思维成果。评价设计提倡嵌入式评价,把评价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和学习同时发生,让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3.实施“问题-探究-评价”三段式备课研究。即学习目标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评价化。以设计情境问题为核心,让目标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2]。可见情境化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
思维课堂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优质问题、主题活动、嵌入评价”为基石,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构建系统的实施策略和可行的操作模式。
1.呈现主题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问题导学、深度思维是思维课堂的重要特征。本环节要围绕一两个可分解的主问题,出示自主学习导引,明确学习目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深度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思、思中动。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思维共振和质疑论辩,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把握学生中心,丰富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是思维课堂的构建基点。本环节要根据教学主问题,衍生次问题,以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计划、递进式的解决问题,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和交流。建立小组长、成员培训制度,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小组长全权负责小组工作,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组织讨论学习,提醒课堂纪律;小组成员要会倾听、会评价、会解疑、会求助、会争辩、会补充。
3.利用思维导图,系统归纳思维。思维发展是学习的本质特点。本环节的关键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活动情况,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记录并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反思学习,在掌握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深度把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组或班级通过分享个性的思维方式(导图),取长补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判断力。
4.强化反思评价,提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本环节要在学生形成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比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或反思存在的问题,注重在学生应答后反馈的基础上实行再反馈——补充、质疑、训练、拓展、评价,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给予学生“再思考”或“再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终身学习能力。及时实施嵌入式有效评价,以此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质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让小组当场评价,每个组员完成自评和互评,并将结果直接记录在学习卡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多用鼓励性的评语,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也可以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给展示小组打分,方式更直观民主。
三、课后作业
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3]的新课程理念。
1.综合考虑,设计多彩作业。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做到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制。
2.学以致用,设计实践性作业。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知识,把课本知识跟生活、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3.注重研究,设计探索性作业。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落实好教学三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而且能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得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诸卷.
[3]常华锋.生本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