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跨文化知识对于中学英语学习的意义

2017-12-20 15:42韦屹然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虚拟语气

韦屹然

摘 要: 英语学习进入高中阶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语法内容,原有的知识积累方式需要进一步更新,以应对难度加深、记忆量增大、各种技能需要更进一步融会贯通的挑战。如果把语言学习放在更宽泛的文化学习中,就会从新的高度理解语言语法现象,有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有助于日后国际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列举的反义疑问句和虚拟语气,正是这一思路下的两个示范性学习途径,由此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语言学习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深远的目的是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英语语言文化 反义疑问句 虚拟语气

高中阶段,英语语法艰深了很多,不仅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且规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梳理、理解。如果说初小阶段的英语语法跟作为母语的汉语还有一定类比关系的话,那么英语的高阶语法则更显示出很多独特的、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物的现象,例如虚拟语气的用法。回顾英语学习经历,有很多可贵的方面使我受益良多:小学五年级时旅居加拿大一年,与当地小学生一起学习;在高校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同时又是英语专业教授的家长对我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汉语学习的扎实基础,等等,这些因素合力形成的氛围,给了我一个丰厚的、多维度的、基于文化理解的英语学习语境,使我较早便意识到,语言学习不是干枯的词汇、句法积累,而是浸泡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之中的,因此学好语言,离不开对它所在的文化的深层内核、逻辑、思维习惯的理解,这样才能记得牢、用得顺手。

当然,我毕竟仍然是英语初学者,对于英文文化乃至自己所处的汉语文化及其英汉文化的比较,仍是一个稚嫩的初窥者。虽然以后还有很多要学,但我想结合已有的学习体验,谈谈英语学习的裨益。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以跨文化视角看待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很多看似晦涩难懂的语法现象。我想以两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一是反义疑问句的学习,另一个是如何理解虚拟语气的虚拟性。

1.反义疑问句背后的“是是非非”

中国学生感到头疼的是,反义疑问句之后的附加句的肯定、否定使用原则。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有了母语的“掺和”,而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在加拿大读与中国小学同步的五年级时,就亲身有过体验,让我久久难忘。由于加拿大初等教育的第六年,有些地区设置在小学,有的则在中学,因此我的加拿大老师询问初来乍到的我:“Have you graduated from your Chinese primary school back at home by now?”(“你已经从中国小学毕业了吗?”)当得知我还没有时,她于是又问了一句:

“So you havent become a middle-school student, have you?”

这其实是她在我先前给出了确定回答之后,作为确认的一个并不重要的问句,但是我的回答却让她感到困惑。我回答说:

“Yes.”

我的原意是告诉她,我的确还在小学生,尚未进入中学。可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我的回答则是表明我已经是中学生了。于是又有了如下老师和我的问答:

“All right you are still a primary school child.”(“好吧,你还是小学生。”)

“Yes.”(“是的。”)

“And you cant be a middle-school student at the same time, can you?”(“你不可能同时也是中学生,对吧”)

“Yes.”(“对的。”)

加拿大老师会心地笑了。现在想来,富有跨文化经验的她,已经从我满脸认真的神态上看出来,虽然我的回答自相矛盾,但显然我不是来捣乱的:我的最后一个“yes”,从理论角度上说是告诉她,我能够同时是小学生和中学生,但她已经明白了事实究竟是什么。恰恰是我的两个“yes”暴露了我的语法认知不足。我很幸运,遇见的是善解人意的老师。不过假设是在银行、警局、医院等更正式的场合,进行的是更重要的对话,那么我的错误,也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呢?

根据语法规则强记,诚然是个办法。但是如果真正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习惯差异,或能对反义疑问句这一语法现象加深认识,就会记得更牢固。就我的亲身体验和初步查阅的资料来看,我发觉在进行事物观察和正误判断时,以英语为母语者,例如一个加拿大不列颠省的人,其思考的标准与我这样一个中国学生是有差异的。当我在回答上述老师的问题(“So you havent become a middle-school student, have you?”),我的“Yes”是想告诉她,她说得对,在汉语中,我们的确回答为“是的”。然而英语语法规则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显然并不考虑这位老师的对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即我是否还未成为中学生,因而给出的应该是否定的回答。换句话说,我回答的“Yes”,与语法规则所要求的“No”,并不表明我和加拿大老师意见不一,但是我们的判断对象不一样,在我看来,是老师这个人的观点正误,在老师看来,则是依据事实。中国人看“人”,而英美人看“事”。我在所查的资料中也得到证实,例如有学者提出,汉民族的主体意识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而英语民族“传统上以自然为认知对象,把自然作为探索和征服的对象”[1]。

这样一解释,我基本就弄明白了:对于反义疑问句的回答令人头疼的“是是非非”,其实很容易解决,根据英语思维习惯,以客观事实作为判断依据就行了,而不用管问话者本人的判断正误。在上述实例中,由于我还没有成为中学生,因此应该就这唯一的事实做确凿的回答“No”,而无论老师的问句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于第二个问句“你不可能同时也是中学生,对吧”的回答依然如此。

从英汉思维习惯的差异比较入手深入理解语法,从“什么”到“为什么”的探究,给一个中国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这样的掌握较为牢固。我还懂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克服母语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英语使用障碍。父亲告诉我,在实际会话中,即使是他已经掌握语法规则,在上述实例中,也容易错说成“yes”。另外,我还感到,目前高中生在学校里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这方面的讲述较少,我为了搞懂这一问题,还查阅了大学课本。我觉得我们接受的语言教育,同时应该是文化教育,这样其实是事半功倍的。endprint

2.虚拟语气之中的“虚虚实实”

另一个困惑来自对虚拟语气的学习。我们最早接触到的虚拟语气,其实在初中阶段学习条件状语从句就有,即非真实条件句,这在辅助教材《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也有讲解。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我发现原先理解的虚拟语气,越来越不能解释新学到的虚拟语气句型。非真实条件句的虚拟性并不难理解,例如:

“If I lived on the sun, I would feel terrible.”(如果我生活在太阳上,那我感觉要糟透了)

这显然是“虚”的、不真实的假设,理所当然地要使用虚拟语气的句型及与之配套的主谓搭配和动词时态。但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下句也算虚拟语气:

“The headmaster ordered that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go back to their classrooms.”(校长令所有学生返回教室)

且不说该句型对情态动词等用法的具体使用规则,让我不解的是,这并非“非真实”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节完全有可能发生,为什么要将其列入“虚拟”的分类中呢?《学生实用(高中)英语语法》与其他工具书类似,虚拟语气部分大多为分类详尽的描述,而对其定义只是简单一句:“虚拟语气表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想象或与事实相反的假设。”[2]可是这不能解答我的疑问,上述校长的命令如不能据其意志实现,那不是笑话么?再比如:

“Its high time that we learned some French before we go to Paris.”(我们得赶紧在去巴黎之前学些法语了。)

这一虚拟语气的典型句式,并非反映了不真实或不可能的情况。那么,为什么非真实的和真实的描述,都有可能是虚拟语气呢?如何定义“虚拟”?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即使全部背下了林林总总的“公式”,也解不开这个结。

我對英汉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循着跨文化比较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首先我从虚拟语气的英文原名subjunctive入手,发现它并没有“非真实”的原意,而是与主观性subjective有着词源上的共性。再联系上述几个句子,我感到以虚拟语气书写的句子,都表达了较为浓重的主观意志,例如校长的命令,第二句中说话人的急迫感,等等。与非真实句统一起来,归纳虚拟语气的共通性,即是“非客观性”。进一步查阅资料,我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本,讲究“天人合一”,而英语文化则特别强调“客观”,讲求“主客二分”。虚拟语气的名称之所以费解,是因为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于“真假”或“虚实”的判断,依然有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并不强调客观性,而英美人尤其看重这一点,因而只要是非客观的,包括主观愿望、命令、祈求、愤怒、喜悦等情绪,就有可能列入“虚拟”的范畴。用中学生的语言理解,就是我们认为“实”的,英美人会认为是“虚”的,只要出现了像suggest, demand, require, insist(建议、要求、请求、坚持)等表达主观愿望的词。我认为,至少“虚拟语气”这一概念能讲得通,当然要掌握得好,还是要下功夫去梳理、记忆。

以上研究,只是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研究意识的表达,我想通过上述实例,说明语言学习离不开对文化和跨文化交往的理解。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高考得高分,甚至不是作为工具熟练运用,而应该追求很好地理解它的文化载体的作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充分体现了英汉思维习惯的差异,当我们身在庐山时,是处于主客难分的局面,而想弄清庐山的科学形态,只有跳出来,例如进行航拍,实现主客二分,才能看得真切。学好英语,要理解其“对象化”或说“客体化”的入思方式,从更大方面说,我们掌握语言的“是是非非”和“虚虚实实”也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

[2]刘锐诚,编.学生实用(高中)英语语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77.

指导老师:何欢欢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拟语气
The true courage真正的勇气
浅谈虚拟语气的隐含意义
浅谈高中英语学习中应用归纳法有效学习虚拟语气
浅谈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考前指导
小议虚拟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