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户关于《人民的名义》的意见表达

2017-12-20 11:52崔芳萦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廉政建设

崔芳萦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反腐高压态势下,反腐剧在沉寂了十年后借助《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呈现了回春态势。为探究《人民的名义》备受热议的原因、热议的话题以及其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效果,从涵化理论的视角出发,选取清博舆情大数据平台4月14日至4月17日的微博评论以及对应的《人民的名义》播出集数29集至34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法与质化研究方法的文本分析法结合的方式,来探究剧情内容与公众的微博意见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发现,《人民的名义》对公众的政治觉悟、对社会的廉政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正面涵化作用。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微博舆论;廉政建设;涵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1-0098-03

1 研究介绍与选题背景

1.1 十八大从严治党新高度——反腐高压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严惩腐败,不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只要有腐败问题,都要一查到底。现实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反腐素材,而国内也不乏像周梅森、王跃文、张平这样的擅长反腐题材的名作家。中央纪委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拍摄反腐剧,力推反腐剧的回归,表明了中央持续反腐的决心。

1.2 反腐剧回春态势

从1996年我国第一部反腐剧《苍天在上》开始,10年间,反腐剧经历了出现、繁荣与沉寂等三个阶段。2015年,反腐剧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文件统计,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总局共立项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其中,《人民的名义》正在紧张拍摄中,预计6月杀青,年底播出。也正是在2015年,发轫于1996年、繁荣于2000年、在2004年之后进入调整期、沉寂了10年之久的反腐剧有了“回暖”现象。

1.3 《人民的名义》引起热议

日前,湖南卫视开播了2017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剧中腐败官员角色设计首度突破了副国级,因而也被称为“最大尺度反腐剧”,也被剧评人认为是“反腐剧”再度荧屏复苏的一个信号。与此同时,随着剧情的进展,《人民的名义》逐渐在各社交网络平台引起热议,在微博平台更是屡次登上热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欲通过对微博用户关于《人民的名义》的意见表达来探究公众对于反腐剧的态度倾向以及对大力反腐的态度倾向。

然而,目前尚没有研究针对反腐题材电视剧的观众舆论。因此,本研究从涵化理论视角出发,提出问题如下:《人民的名义》为何会引起如此热烈的网络讨论,讨论的热点有哪些,原因为何?对反面势力的揭露是否会加强官商勾结、官场腐败之刻板印象?对正面势力的正面描写和对反面势力的揭露是否会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

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将样本时间限定与4月14日至4月17日,抽取了《人民的名義》第29集至第34集作为剧集样本。对于公众微博意见表达样本的选择,本研究选取了清博舆情大数据平台作为样本采集地进行抽样,按电视剧播出时间,抽取4月14日20时至4月17日24时的微博热门评论正面、负面、中立热门评论的前10名作为研究

样本。

2.2 内容分析

2.2.1 微博评论情感倾向情况

根据清博舆情数据平台的分析结果显示,从4月14日至4月17日,微博评论共1516条,其中正面评论447条,占总评论数的29.49%,负面评论423条,占总评论数的27.90%,中性评论646条,占总评论数的42.61%。可以看出,正面负面评论数量相当,正面评论略多,中性评论在其中占比最高。

2.2.2 剧集内容成分分析

按故事每段情节划分,以情节为单位进行计数。在4月14日至4月17日的29~34集,正反势力描写内容共33次,其中正面势力描写10次,反面势力描写8次,正反共存描写15次;正反势力交锋内容共23次,其中正面势力上风10次,反面势力上风6次,势均力敌7次;关键内容共11次,真相揭露6次,关键人物被捕2次,背景情节铺垫3次。从中看出,在正反势力的描写中更多呈现的是正反势力共存的内容,在正反势力交锋中更多描写正面势力占据上风,在关键内容中更倾向于对真相揭露的描写。

2.2.3 微博评论情感与剧集内容成分的关系

微博评论情感倾向基本与正反势力的描写相吻合,呈现正相关,正反势力共存时,微博评论更多地出现中性评论;正面势力出现时,微博评论更倾向于正向;反面势力出现是,则更倾向于负面。而正反势力交锋与微博评论倾向则微弱相关,只能看出在正满势力占上风时,网友更倾向于发布中性的评论。

结合以上对剧集内容和评论倾向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公众在微博上对于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评论内容更倾向于中性评价,总体来说保持了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而评论的情感倾向则极有可能取决于正面势力的反面势力的出场情况,这表现了受众在反腐剧情中价值观和立场倾向保持了正确的态度。当正反势力交锋,正面势力占上风时,公众的微博舆论反馈却没有出现一致叫好的情况,而是已然保持着理性中立的评论倾向。这些均体现了公众对反腐问题和剧情持有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客观理性的态度。

2.3 文本分析

2.3.1 正面评论

1)对正面人物的赞赏。随着剧情推进,对市公安局长赵东来的刻画越来越多,网友评论中不乏褒奖之词。

“挺喜欢赵东来的,正直,立场坚定,又懂得生活情调,老公的最佳人选。”

“反腐的战线上需要这样的战友。”

从这些文本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公众对能力突出、立场坚定的清官的喜爱,表达了社会对好官、清官的强烈需要,正如在此之前达康书记由于专注GDP而被网友热捧一般;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剧情对于此类官员更为生动的塑造,在以往反腐剧和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正直的官员往往是不苟言笑、大红大正、不近人情的形象,而剧中将赵东来这一形象塑造的张弛有度、幽默诙谐又正义凛然,将观众从以往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公众对清官的形象有了更加立体、真实的认知,所以这一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热追。endprint

2)对剧集意义的赞赏。此类评论分为两种,一种是网友出于对“尺度最大反腐剧”的喜爱与支持,如“我们现在就应该多出点这样的剧,震慑一下那些无耻贪官,表现我们国家反腐的力度和决心”;另一类则是对批评声音的回应,虽然此剧一出广受好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剧是对国家反腐政策的夸奖与宣传,对这种批评的回应以此为例:“这就是宣传片啊,国家不需要宣传自己吗?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很重要,这些官方的宣传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赞赏,表达了公众对于国家反腐高压力度的强烈支持,也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强烈期待。

2.3.2 负面评论

1)对腐败现象的自我反省。在负面评论中,出现了集中的一小部分支持反面势力观点的情况,这些评论的出现时间与其讨论的主题是针对腐败官员高育良的一句台词:“老百姓希望别人都是清官好官,如果自己的亲戚朋友当了官,他又希望能给自己带来点便利和便宜。”

“我居然支持贪官的观点。”

“老百姓喜欢自己能开后门,不喜欢别人开后门。老百姓讨厌贪官的原因是老百姓不能开后门,没有享受到贪官的福利。如果贪官是他亲戚,他就喜欢了。”

这些评论一方面赞同了剧中这句犀利的台词,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剖析了目前中国贪腐的现状,在话语中既包含了对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的强烈批判,又在语句中体现了自我讽刺、自我反省的意识。其中对于“孩子”“教育”现象的讨论占了多数,可见在普通百姓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正是“孩子教育”与“人情关系”的这种矛盾。这些评论也体现了剧中对贪腐现象的描写和揭露,即使是从反面人物角度出发,但同样对公众起到了一定的提醒和教化效果。

此外,微博网友也对欧阳菁入狱后对李达康“六亲不认”的不满进行了讨论。

“有些官员之所以贪腐,是被家人亲人逼上绝路,你的至亲如果不帮,就会受到一家子人的谴责,所以亲人真是清官最大的矛盾。”

这些评论同样也反映了剧情对公众的教化,使得公众认识到了贪腐现象与亲情之间的矛盾,也再次客觀地正视了贪腐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贪官自己一个人造成的,同时对这种“逼良为贪”的亲情绑架进行了批判与反省。

2)与现实的共鸣。负面评论中也有众多对剧中人物进行吐槽的内容,比如“郑乾这个角色对剧情推动作用不大,戏份加的太多了”“郑乾难道不就是很多网友的缩影么?不务正业啃老族,造谣传谣炒热度,赚不到钱都是社会的错,完了还觉得自己特正义。”这其中有对该角色拖沓剧情的不满,也有对该角色所反映的社会群体(键盘手、啃老族)表示批判,这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人民的名义》主线剧情的喜爱和对非主线剧情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众与剧情产生了现实中的共鸣。

2.3.3 中立评论

1)希望贪腐人员绳之以法。在剧集播出后,市长丁义珍作为其中第一个潜逃境外的贪官,也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人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由于演员表演的生动诙谐,和正面角色达康书记一起成为了“网络表情包”。因此,在剧情进展到丁义珍回国的时候,再次引发了微博热议。

“丁义珍从美国回来了!达康书记快出动。”

“猴局,老丁他回国了。”

从这些评论话语中可以发现公众对于贪腐人员绳之以法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当下仍有多位潜逃海外的贪官逍遥在外的情况下。此外,本文发现,除了希望贪官被捕,一部分网友也存在着希望这些贪腐官员主动自首的愿望与信心。总而言之,反映了公众对贪腐现象强烈的正义感以及包容心态。同时,剧情对丁义珍的描写,也向公众释放了“邪不压正”的主流价值观,贪腐永远逃不出正义的手

掌心。

2)希望大尺度反腐剧可以延续。“希望抑制不住去看泄漏版的起码晚上把湖南卫视也看一遍,毕竟如果这部剧成绩不好第二部就出不来了。”

“其他片子希望也能得到保护!不要只给这部片子‘特权。”

“强烈要求继续拍第二部,老戏骨演员阵容保持不变,尺度力度不变。”

这类中立评论,则表达了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第二部的强烈渴望,也表达了对同样的大尺度、敏感题材电视剧的进一步期待,他们对于大尺度反腐电视剧的喜爱也意味着公众对政治信息的知情权的强烈需要。

3 研究结论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会引起如此热烈的网络讨论,一方面是由于其一改往日反腐剧剧情老套、人物设置类似的弊端,而呈现出题材上的大尺度、人物塑造上的生动诙谐以及剧情上的真实典型、可考可究,从而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树立了一杆标杆。

公众探讨的热点在剧情上主要围绕着人物角色的追捧与吐槽,而在现实上主要围绕着“人情关系”“双重标准”的社会风气、贪腐人员的归宿等与现实的共鸣展开,虽然话题尖锐,但总体上公众对反腐问题和剧情持有着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客观理性的态度,表现了公众政治素养和网络素养的提高。

从教育意义的角度,《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对公众确实起到了正面的“涵化”作用,对正面人物的刻画,改变了公众对清官“不近人情”“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更多地以人格魅力感染公众,树立公众心中正义、清廉的价值观;对反面人物和现象的描述,则做到了人性化表达,剖析了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因素,下到普通百姓的“双重标准”心理,上到政府官员的“情感绑架”心理,既批判了腐败现象,又引起了公众的深思与自我反省,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力度的强化。此外,剧中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向公众释放了“邪不压正”的主流价值观,给予了公众对反腐的信心。

这些结论反对了前人研究中蔡骐、蒋丹霞“反腐题材电视剧很难对社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廉政教育”的这一观点,这也初步反映了,反腐剧描绘的尺度越大、现象越锋利,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和正面“涵化”力度就更大。因此,今后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或电影,要更好地对现象进行犀利的揭露,并保持在合理的政治尺度之内,不能过大引起社会负面情绪,也不能过小缺乏关注,才能真正地对社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廉政教育,这就呼唤着我国影视产业对影视产品尺度的进一步放宽。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舒婷.反腐剧受众接受心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3]蔡骐,蒋丹霞.反腐题材电视剧:类型及影响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9):40-4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廉政建设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以责任带动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探讨
新加坡政府廉政建设对我国反腐工作的启示
浅谈财政监督工作思路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