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升级联合体系

2017-12-20 10:14钱明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广校升级办学

钱明

为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矛盾,有效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学习需求和农业技术推广需要,1980年农业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校已由单一举办中专学历教育的学校发展成为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体系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37年来,开展中专学历教育414万人,中专后继续教育15万人,联合办学60万人。一大批学员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农村基层干部和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一批优秀学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杰出青年农民、种粮大户、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

困境

农广校应时代需求而生,中职教育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中职教育在体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近年来,学校中职办学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支持不稳定。就目前情况看,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大部分学员没有明确纳入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和免学费政策范围,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支持政策多是农广校积极努力争取的结果,目前只有少部分省安排财政专项支持农民职业教育。二是招生难度加大。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实际从业人数不断下降。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让老百姓享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社会轻农观念较为普遍,这些让农广校的中职办学面临新挑战,年招生数量不断下降。201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8~10个省、市(自治区)未招生,占比已接近1/3;个别传统的招生大省,已连续四、五年停招。三是学员分散管理难。与围墙内学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同,参加农广校中职教育的多数是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从业者,学习仅是其一项业余活动,不少学员对参学重视不够。教学主要采取“半农半读”“集中教学+分散自学”等方式进行,与围墙内学校相比,日常管理相对松散;学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流动性大,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学员日常管理有一定难度。四是教学质量不到位。从基层情况看,目前农广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教学活动围绕书本转,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特别是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欠缺;课前缺乏充分调研和准备,教学内容、形式与生产实际需求“距离远”,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吸引、凝聚、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员参学的主动性。五是培训效果评价难。在传统办学理念、思维模式里,招生数量、规模是评价中职办学成效的主要指标。由于农广校中职教育招生对象、办学形式等的特殊性,农广校中职教育应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原则,将学员学习前后“规模是否扩大、产量是否提高、品质是否提升、效益是否增加”和“形成产业村、打造产业带、引领产业发展”作为主要评价目标,与传统追求数量的办学评价标准而言,这是“高难度动作”。

升级

要化解中职教育的困境,需要各级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转型升级。主要是以下四个“升级”。一是办学思想要升级。教育资源短缺时代“参加中职教育就是拿学历、拿文凭”的1.0版的思想应升级为“以学历教育为载体,通过规范、系统的持续教育,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有学历、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3.0版。办学过程中,“怕苦为难”“等靠要”“短平快”“轻视中职办学”的思想应该摒弃,多些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教育以质量为先,学员需求为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二是招生办法要升级。传统“为招生而招生”“为完成任务而招生”的思想和强调“面上宣传”的“大划拉”招生办法应升级。现在,农广校迫切需要树立精准聚焦理念,中职教育需要围绕新“三农”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找准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引导”“订单培养”等模式、方式,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招生、教育。三是支持服务要升级。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员需求。提升中职办学吸引力,需要遵循农民学习特点和规律,大力推行送教下乡,实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紧密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找准切入点,把教学办班和人才培养办进产业密集度较高的村,办进农民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办进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强的优势产业带、科技园(区),结合农时季节、农业生产节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在田间地头、农业产业链上培养人才,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一线,走进学员心坎里,走到“三农”最需要的地方,为学员提供技术、信息、品种、模式乃至心理辅导等多方位的服务。四是师资队伍要升级。农广校是农民成长的摇篮,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爱农情结,教师要爱农村、爱农民,这样才能成为学员最信任的人,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升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既做“农民”、也做“教师”,既做“教育家”、也做“农学家”,既做理论家、也做实干家。各地方要积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

联合

农广校中职教育要取得新进展,在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还要走联合办学之路,坚持联合“上下左右”——“上”就是本级农广校的上级农广校、上级主管部门、上级党委政府;“下”就是本级农广校的下级党委政府、下级机关部门、下级农广校、乡镇村组;“左”就是本级农广校的同级兄弟农广校、同级党委政府、同级机关部门;“右”就是本级农广校同级的职业学校、社会办学机构。各地方农广校可以积极与农业、组织、教育、人社、扶贫、林业等部门人才培养需求对接,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中等学历教育,多渠道提升招生吸引力,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开办中职教学班。

体系

经过37年的建设,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五级办学的办学体系。不完全统计,目前体系内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36所、地(市)级校302所、县级校2113所,中职乡村教学班10553个,专职教师1.5万余人。年均招生数万人,统开专业24个,地方性专业数十个,体系具有明显规模优势。走出困境,更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一是凝聚体系。委托省级校承办片区会议,开展经常性招生、教学、成果等的交流活动,并以此为平台,实现信息、经验、资源的沟通、交流、共享,增强体系凝聚力、向心力。中央校、省校需开展经常性基层调研活动,通过基层走访、接地气,了解真实情况;同时,经常邀请基层一线教学、管理人员进京、进省匯报做法和工作,让“民间高手”的“绝招”得到展示、推广。二是面向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从体系发现问题,针对中职办学中存在的难题,以课题的形式,立足、面向体系寻求方案。三是服务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围绕系统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围绕办学、教学全程开展研究;提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措施;研究农广校系统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参与农广校系统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组织农广校系统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州市分校校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广校升级办学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回暖与升级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