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邵明旭+常青
编者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一些困境,存在政策支持不稳定、招生难度加大、学员管理难、教学质量不到位、就业难等问题。当前亟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破解中职教育困境,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转型升级。本期专题聚焦农广校中职教育,剖析其在办学思想、招生办法、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服务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2005年11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05〕11号》,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整体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农广校系统及各农业职业院校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创新办学模式,争取政策支持,切实推进“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农广校系统累计招收学员112万人,毕业近90万人;其中80%的学员留在农村,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占30%的党员干部学员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总的来看,“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10年来,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
十年来,全国农广校系统充分发挥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优势,制定《全国农广校“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方案》,共同落实招生培养任务。
一、多渠道争取支持保障计划实施
“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后,全国各级农广校积极采取措施,多层次、多渠道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努力解决培养经费保障人才培养顺利开展。一是争取助学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中央农广校主动与教育部、财政部沟通协调,并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组织专家举办论坛呼吁等,积极争取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补贴政策。及时总结各地争取政策支持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引导和交流推广,推动地方农广校在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方面取得支持。辽宁、江苏、河南、新疆等多个省份取得一定的突破,部分全日制学员阶段性享受到了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政策。浙江、河北、广西、山西等省份争取到了非全日制学员地方资助政策支持,如浙江省农广校争取到免费就读种植、养殖专业(业余班)政策,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补贴每个学员1000元。二是项目结合带动人才培养。部分地方农广校根据当地实际积极谋划,主动争取项目、承担项目,并和“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紧密结合,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河北、辽宁、陕西、宁夏、江西、广东等省级农广校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养中等学历学员,吉林省农广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在试点村招收农民学员,实行减免学费。天津市农广校将“百万中专生计划”纳入“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2008—2011年每年培养1万名种植、养殖、加工及农村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中等学历农民。三是部门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地方农广校积极加强与联合办学部门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办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广西将农广校中专学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列入村“两委”干部大培训方案,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北、陕西、四川等省农广校与当地组织、教育、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办学,不仅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还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率,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二、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农民需求
积极探索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和途径,适应农民学习特点,创新完善有效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一是坚持送教下乡实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坚持进村办班教学,在田间地头、产业链条上开展人才培养,实行“半农半读”缓解生产与学习矛盾,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推动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2014年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推进了职业教育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采用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方式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河北省农广校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推行送教下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得到刘延东同志的肯定性批示。二是组合“四大课堂”建立一体化综合培养模式。通过空中课堂传送通用知识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提供开放教育服务;通过车辆集成设备、资源和教师组装为流动课堂,深入乡村和田间巡回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建立田间课堂,对农民开展现场教学和技能实训;县级农广校作为固定课堂,利用办学条件开展集中教育培训,承接空中课堂、支撑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通过“四大课堂”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培训途径,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培训。三是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建立“农广在线”在线学习平台和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为农民提供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发挥田间学校实践教学作用,开展技能培训和现场指导,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提高农民职业综合素养,培养农民生产实践技能。
三、优化专业课程突出实用实效
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目标任务,全国农广校系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办好专业促产业,确保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见人见物。一是适应农业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设专业。服务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开设了现代种植技术、动物卫生防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机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为培养新型经营主体骨干成员,开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专业。二是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调整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增加技能培养学时,加宽专业技能课程选择范围。以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形式,组织学员到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实训实习现场指导和课后跟踪指导服务,注重培养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对接农业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结合农时季节、农业生产节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农忙时多安排实践教学,农闲时多安排理论学习。坚持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周期同步,实践实训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推进理实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四、规范办学管理确保培养质量
规范办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百万中专后计划”实施期间,全国农广校系统扎实推进制度建设,狠抓教学环节落实和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努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一是健全教育教学规范制度体系。以农业部文件下发《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组织、管理分工、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学制学时和教材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规范。各地农广校相应制定了本省教学管理办法和细则,河南、江苏、陕西、四川、新疆等地还以农业厅文件下发了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在教学、考核、学籍、督导、教师、学生等方面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农广校办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狠抓落实保证教学质量。中央农广校与省级农广校每年不定期开展检查督导指导,促进体系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各级农广校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根本的原则,严肃执行教学计划安排,加强教学组织、实践实习、考试考核等环节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教学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交流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有力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十年,一大批职业农民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增收致富和示范带动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等学历、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例如,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2010级学员王飞,建立了家庭农场,2015年纯收入已超过80万元,实现了创业梦并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实现致富;2008年毕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米家村支书李如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获得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中专以上学历占比由2004年的3.9%上升到2015年的7%,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百万中专生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