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连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可喜的是,本次展示活动的课堂都能关注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以生为本”,摒弃“授之以鱼”,重视“授之以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执教者这样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角色,找准他们在事件中的内在联系(“我”带猎狗散步—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被感动);然后让学生自主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便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迅速抓住课文的主干,厘清故事的脉络,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便水到渠成了。学生还可以将这种概括方法运用到同类题材的文章中,有方法可循,举一反三,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理想的风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多,目标杂,所以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还在阅读,还在品味,教师就马上提问谈感受。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往下赶,学生的学习是“走马观花”。我认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必再浪费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学生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必再做过多分析。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想象、表达、评价,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许多教师不易把握的难题。在我们的这些“优质课”中,教师强势主宰课堂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执教者为了让学生感悟“辩斗”,便让学生不断地重复自己的理由,甚至“扯着嗓子”“拍着胸脯”“指着对方”来朗读,“闹哄哄”的朗读显然都是教师的意愿。这不仅是对课文错误的理解,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在这一课中,与其让学生高调地胡乱“读”,不如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可以先范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使朗读指导更具有梯度,相信学生也会读得兴趣盎然。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课题‘我的’一词中,你体会到了‘我’对伯父的什么感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用“敬佩、自豪、骄傲”等词来形容自己情感,可是教师明显不满意,就花了大量的时间频频发问,只为了引出执教者心中的答案——“爱戴”。这样的现象,有的专家风趣地形容道“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我认为,教师应放低自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悟“我”所悟。
在《窃读记》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言非常朴实,非常优美,但是教师爱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接出教师自己心中的那个词。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很融洽,配合很默契,事实上,这种语言训练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时候,教师的导语和问题的设置越简单,越明了,学生更能畅所欲言,张扬个性。
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放轻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课堂表演化,让“顺学而导”真正成为贯穿阅读教学过程的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准确制订是教学高效的关键。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力求准确简明,具备可操作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会经常看到高年段学习目标要求偏低,而低年段教学目标订得又偏高的现象。如教学《谁在顶楼》一课时,执教者在分析“小马自告奋勇地说:‘我住顶楼,我爱跑,身体好’……”几组对话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自告奋勇’是什么意思?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始“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执教者这样说:“同学们,下面老师考考大家对生字掌握得怎样。(出示课件)下面我们来开两列火车读一读生字……”显然,在这两节课中,执教者完全忽视了年段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低段应突出识字教学,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中段应突出词句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高段应突出篇章教学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明确了每个年段的整体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能尽可能地避免“一年级和六年级一样教”的现象。
在不少的课堂中,教师为了让课上得“完整”“好看”,而将教学环节设计得环环相扣、步步开花。不管多长的课文,都要想方设法在一节课中讲完。课堂被塞得满满的,以求达到面面俱到、“充分”训练的目标。事实上,这样的课堂目标太杂,被教师控制得过于严密,训练反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让学生“一课一得”显得尤为重要。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简称为“语用”。教材根据不同年段特点,编入了各种体裁的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学习丰富的语言。以高年段语用教学为例,课标在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诗歌等各种文体的阅读要求,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在教学叙事性课文《十年后的礼物》时应关注课文记叙了什么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和细节、场景来体会人物角色的特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说明文《鲸》时,应关注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特点,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应关注古诗的韵律节奏,教给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总之,阅读教学要根据年段目标、不同文体的语用特征,在课文的整体把握、部分精教的教学中,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为我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但从一节节课的磨砺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营养,帮助我们在专业上茁壮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信念和追求的教育人,合理地关注语文课堂的“教”与“学”,一定会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让“优质课”更“优质”,让课堂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