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辉
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阅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主旨,学会自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从而达到提升阅读水平的目的。施行新课改之后,教材加重了阅读内容的比例,这不仅反映出教育部门对阅读的重视,更加表现了整个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教师,应在快节奏中坚守住教学的原则和底线,带领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书的海洋之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提升儿童阅读素养,需要他们静下心来用心品读文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这样的阅读量让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感觉遥不可及。所以,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保持对文本阅读的热情,从而为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奠基。
培养儿童阅读素养首先应激发他们的阅读期望,如果学生对阅读本身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动力,可想而知,课堂氛围将会变得沉闷,教学效率也就无从提高。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图像、声音以及富有个性的动态场景。而教材中的文字无法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故而他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饶有趣味地细细品读,更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活他们的阅读热情,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草船借箭》一课选自《三国演义》,采用叙事、对话的手法来描写故事情节,缺少细致入微的神态、细节描写,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所在。教学伊始,笔者并没有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而是播放了《三国演义·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视频。首先,视频中的画面、音频对话相对于课本中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其次,视频中的故事情节有旁白和字幕描述,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言语也都有字幕展示,与文中的文字大致相同,学生较容易理解故事的脉络;最后,视频中的场景画面、演员的神态表现可以更形象地弥补文字的不足,尤其将诸葛亮的老练、鲁肃的焦虑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回过头来阅读课文,就会兴致勃勃。笔者在教学时,将视频画面与课文文字相结合,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从而理解文字描述中的精妙之处,课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让心灵得到升华的过程。纵然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如果不能理解文字的含义、不能体会角色的情感,那阅读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作批注或写读书笔记,将自己觉得有趣味、有意义的词句进行摘录或者标注,对阅读时产生的思想感悟进行及时记录,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也可以写读后感或者进行续写……这样做,一是因为读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二是作批注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三是写读书笔记会提升阅读的价值,阅读体验也不会转瞬即逝。
《穷人》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通过对渔夫、妻子桑娜等人物情节的描写,展现了这对夫妻美好的性格品质,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在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本篇文章中,有大量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把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得细致入微。在进行本篇文章的学习时,学生更应该做好批注,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措辞用意,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
作者在描写两个小孩时,用到了“蜷缩”这个词。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角度去理解“蜷缩”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作者在这里使用“蜷缩”的用意。
师:“蜷缩”的意思就是身体弯曲着缩在一起。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身体蜷缩的情况?
生:有,在冬天睡觉的时候,刚进被窝时,身体就是蜷缩的,因为被窝太冷了。
师:你们看,冬天在家里,有被子盖着还觉得冷,课文中的两个小孩,只盖着旧衣服,你们想象一下这两个小孩该有多冷啊!
(生1批注:蜷缩,表示很冷,身体忍不住地缩在一起。)
(生2批注:冬天这么冷,他们竟然没有过冬的衣物,真的很可怜。如果自己的生活变成那样,不知道会不会挺过来。)
有了批注的过程,阅读才是真正的精读,学生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而这对于学生远离浮躁、精心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如今,各种图书、文章涌现于世面,儿童阅读的内容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他们对文章的深刻感悟。要做到深刻感悟,就需要在阅读时精心品读、深入思考。阅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书中获得情感体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而这个的过程正是提升阅读品质的重要步骤。
《怀念母亲》一文描写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国外时期,对亲生母亲和祖国的怀念之情。学生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父母身边,没有背井离乡的感受。要理解本篇课文,就要使他们在情感上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笔者在第一课时,简单地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在概括文章大意后,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是布置了以下任务:回去与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一件事,并写一篇习作《我的父(母)亲》。在第二课时,笔者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有的学生读道:“我平时都是乖乖女,父母从未打骂过我,也从未让我做过家务,昨天我与妈妈一起洗了碗,不仅洗不干净,而且还打碎了一个,真的觉得很愧疚……”有的学生读道:“我老家是外地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外打工,爸爸都很久没买过新衣服了,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那么辛苦供我上学,自己学习成绩却不好,真的觉得很对不起父母……”更有的学生在读自己的习作时,竟然流出了泪水。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心灵上经受了一次情感顿悟,得到了心灵洗礼,明白了一些道理,我想这不论是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还是在理解文章上,亦或是人格品质的提升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以文本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中,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