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张宝贵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本文通过建立大学毕业生影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匹配的理论,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趋势理论,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依据国内外相关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揭示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这对理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驱动,并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教育发展战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就业形势的严峻,造成学历越高反而越难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收入不断降低但人们上大学的热情不减反增等现象。对于这些违反经济基本规律现象,有学者提出“制度约束”论,认为是社会资本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1]以及社会制度影响大学生就业[2]等,但没有说明:如果市场机制健全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与当前供给是否可以保持均衡?基于“奥肯定律”进行大学毕业生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较“供给过剩”说认为:因为大学毕业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对其需求的速度[3],认为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相对过剩[4];也有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水平已经超过实际岗位所要求水平”的“扩招过度”观点等[5],这些观点没有说明:大学生作为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劳动群体,“供大于求”或“增长快速”的深层次原因,没有揭示大学生就业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形成机理以及判定标准。“素质差距”派认为:大学生人力资本水平包括:大学生职场知识与技能[6]、自身软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7],低于市场需求。事实上,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需求不适应,即使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也存在这种现象[8]。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到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大学生能否创业之争”:有学者甚至把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看作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一举多得的“良药”[9];也有学者指出“既不能片面强调创业带动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更不能忽视指导就业、扩大就业的根本性目标”[10];有学者还提出大学生“创业悖论”——“越是名校,越不愿意在市场上进行创业”,原因是:“沉淀成本、交易成本、风险认知和资源禀赋等因素”,“会大大提高创业成本,同时降低创业收益”[11]。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匹配模型理论,提出经济增长梯度势能是社会生产需要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新和创业结构优化的动力理论,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揭示大学生创业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从表面上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就业市场上供求平衡问题。实际上,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水平人力资本劳动群体,通过数量增加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之外,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创新与创业的功能结构也发生变化。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结构匹配表现为三点:
(1)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之间的结构匹配。设经济增长中的总需求Y、总供给S和生产P的函数分别为:
Y=Y(A,K,L,H)
S=S(A,K,L,H)
P=P(A,K,L,H)
其中,A为技术进步、K为生产物质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数量、H为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水平。
在人均人力资本实证研究中,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很难判断将平均受教育程度解释为人力资本存量会有多大问题”[12],所以,H(t)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显然,A=A(t),K=K(t),L=L(t),H=H(t)。式中,t为时间。
从数量上讲,提高人力资本的标志是人均教育年限的增加。由于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任何一级的教育发展需要相对低一级教育提供生源保证,也需要相对高一级教育发展来拉动。因此,可以得到假设Ⅰ:不同层次教育劳动力的比重具有一定比例关系。
(2)在社会生产中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与各个生产要素相匹配,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假定经济增长是总供给S满足总需求Y决定的,总供给S是由各个生产单位dP构成的,显然:
在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时期,劳动者主要依靠体力重复性模仿已有生产知识与技能从事生产劳动,产出P是由劳动力数量L和资本数量K决定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就是劳动力具有“同质性”,这种劳动力就业数量取决于产出数量。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需要技术进步与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匹配: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文化、技术与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掌握先进知识劳动者才能进行技术进步方面的创新知识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可以得到假设Ⅱ: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进步匹配提高,才能使得生产效率最大化。
(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得社会生产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匹配,最大化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社会总需求增长梯度势能为:
式中,a、k、l、h分别为A、K、L、H的单位向量。
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不断提高和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只有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当供求匹配时,也就是S=P与Y的方向一致时,(P,Y)=0,即供求匹配时cos(P,Y)=1,那么,divP=divY,而且P=Y。
人们的欲望和由此产生的对于产品的需要是无限多样而且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生活的水平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由于生产中的学习能力导致平均成本下降,使得同样数量的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这就要求面向消费者创新产品,“通过彻底解决消费者问题,来创造消费者价值”;“孕育有关创新的新知识,包括重新创造创新的过程本身”[13],等等。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产品创新以及生产创新产品的创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创业是创新性知识应用到生产领域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者以价格、质量优势提供原有产品,一方面开拓新的产品需求市场,拓展产业链等,形成新的社会需求,扩大就业、创新知识生产数量等,形成新的就业、知识创新和创业需求;另一方面肯定对于所替代产品的工作岗位具有挤出效应,造成技术性失业。但总体来讲,创业是创新性知识的技术进步所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总需求,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就业和创业岗位规模和数量。
但由于供求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源配置上的价格扭曲等影响,S=P与Y方向不一致,(P,Y)>0,也就是供求不匹配时cos(P,Y)<1,Y=P× cos(P,Y),divP=▽·P>divY=▽·Y,所以Y
以上数学模型说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会使得资源消耗总量大于社会产品需求总量。而这与国家发展水平无关,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波动,也就是“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中的经济增长波动性。所以,人力资本的提高不仅是为社会生产提供模仿性知识的劳动者、创新性知识的生产者,也提供把创新性的知识转化为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产品的创业者。因此,可以得到假设Ⅲ: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同步性提高,使得社会生产中不断涌现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产品,可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1)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结构优化。大学毕业生作为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技能与技术的高水平人力资本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增加在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满足生产效益最大化并最大化满足梯度势能增长的社会需求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在社会生产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模仿性知识的生产劳动,二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创新性知识如发明、专利等;三是通过创新性知识生产出创新性产品,满足社会需要,成为新的企业、行业进行创业。大学毕业生发明、专利等技术创新性知识生产可以满足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企业应用创新性知识生产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大学生与之相匹配,拉动了掌握模仿性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通过创新型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使企业生产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作用升级变化:由适应技术进步的“就业”需求、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知识生产到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型的“创业”变迁。因此,可以得到假设Ⅳ: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其中创新乃至创业比重随着经济增长增大。
图1 大学毕业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
创业企业的三个要素是:知识创新、先进管理和经济社会效益。在这三个要素中,创新知识即专利、发明等,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知识资源是组织所有资源中对竞争优势最具有贡献性的一种资源[14]。没有知识的创新,企业组织就没有竞争的优势和机会。创新知识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与资本组合实现企业生产产品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或者通过出售专利等形式给企业、研究机构等产业部门和事业单位实现市场的转化等,这些形式都是创新知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创业的途径。同时,创新知识的层次与应用范围决定创业产品的规模、效益、质量、层次,所以,越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研发知识创新,产品应用越来越广,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应用范围越广,开发出新的产品市场需求程度越高,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越大或扩展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越长。因此,可以得到假设Ⅴ: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结构优化中,生产创新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多。
(2)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结构优化约束条件。在生产要素优化中,从短期来看,企业增加技术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投入,使得短期内企业投入—产出效益不会明显提高甚至下降。高技术对于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高需求,使得企业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以及短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等,这样,使得市场发展更加倾向低技术企业,会挤压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就业空间。在自由放纵的短期生产行为政策下,国家只强调单纯增加教育投资的教育供给行为,必然导致高水平人力资本和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的缪尔达尔的“世界经济反常回流”现象[15]。
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中,通常来讲,个人对于自己的就业、创新、创造能力是未知的,也可以说是不能确定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即使知道自己真正的爱好,也很难正确选择与自己天然禀赋的才能之间契合程度高的行业或企业就业,从事专业创新性研究。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这种选择一方面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作用”,较高的教育水平代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工资收入,同时,由于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得企业通过教育信号对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进行评估和筛选,使得“热门”劳动岗位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供给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同辈压力”的驱使,即使知道自己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也常常会迫于同辈压力选择不是自己所擅长专业学习和工作。这种非理性行为出现,导致人力资本和创新性知识生产的错配。这也导致创新和创造性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创新知识生产的数量不能满足企业技术进步需求。
在满足社会需求中,大学毕业生推动技术进步也是有市场约束条件的。尽管专利、发明等创新性知识随机产生,但是,技术进步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之上,长期来看,需要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予以保障,同时还要在制度上的保护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例如,欧盟就是通过制定高于国际标准的技术法规,提高社会生产的技术标准,造成“技术性贸易壁垒”[16],从而形成“适龄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率提高了一半”,但“就业状况只有微弱的变化”的局面[17]。因为,从短期来看,增加引进技术的数量或高技术企业,可以增加高水平人力资本就业数量,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必然影响创新性知识的生产投入,不仅减少从事创新性知识生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比重,削弱本国或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1)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大学毕业生规模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相适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线性相关[18],用公式表示为:
T=a×S+b
(1)
式中,T与S分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中等教育入学率,a、b为常数。
使用2011年世界各国中等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相关计量分析,数据来自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name=146#),得到:
T=17.12094 + 0.336384S
(2)
R2=0.1476,S.E.=25.1839,F=13.5093
这样,可以得出命题Ⅰ:在人力资本结构水平有序提高中,相邻教育层次劳动力比重线性相关。
(2)社会生产最优化模型。假定生产全部满足经济总需求,大学毕业生规模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投资在“匹配市场”的条件下,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同步提高,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做优化。在社会生产要素做优化条件下,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具有指数函数关系[19],用公式表示为:
T=c0+c1lny
(3)
式中,c0、c1为常数。
对于公式(3),利用世界各个国家的2011年数据对世界各国人均GDP(用y表示)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用T表示)分别计量实证分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来自教科文组织网站(网址: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人均GDP数据根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cn/)计算得到,计量分析结果为:
T=-84.79201+14.49279lny
(4)
(11.30) (1.26)
R2=0.61,S.E.=18.36133,F=131.8697
因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T与人均GDP对数作回归分析在统计上显著,可以得出命题Ⅱ: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相同增长速度的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率与经济增长值的对数相关。
(1)短期生产劳动力市场信号扭曲的判定。根据命题Ⅱ,由公式(4),2011年我国人均GDP5416.67美元,按照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就应为39.8%,实际上是26.9%。也就是说:2011年大学生入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即使大学生毕业率100%,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经济增长合理需求的66.75%。
由命题Ⅱ,可以得出推论Ⅰ:如果同龄人口大学生毕业率低于生产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所对应水平,那么,经济增长一定是物质资本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人力资本投资增长。
因此,可以判定,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保持的,实现经济转型最为根本的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根据命题Ⅰ,由公式(2),2011年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2.4%,按照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为48.2%。而实际上,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这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只是合理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需求的55.8%。
由命题Ⅱ和推论Ⅰ,可以得出推论Ⅱ:在物质资本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条件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中大学毕业生比重相对较低,或者说,中等教育劳动者比重较高,劳动力市场必将倾向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工资。
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信号的引导,人民群众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是“学历越高反而越难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收入不断降低但人们上大学的热情不减反增”的原因。
(2)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判定。大学毕业生增加的创新性知识生产数量满足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罗默(Paul 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等提出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的数学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dA(t)/dt=HAΦ
式中,H为人力资本水平,A为技术进步,Φ为常数。
技术进步具有指数增长性质,索洛就假定技术进步A(t)服从指数函数性质[20],即:
A(t)=A0eζt
式中,A(t)为技术进步,t为时间,A0、ζ为常数。
人力资本水平可以用人均教育年限度量,人均教育年限用g(t)表示,根据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具有指数函数性质[21],可以假设:
g(t)=g0eηt
式中,g(t)为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t为时间,g0、η为常数。
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匹配,ζ=η,由d[A(t)]/A(t)=H(t)dt,可以得到:
H(t)=k0A(t)
式中,A(t)为创新性知识生产数量,H(t)为人力资本水平,k0为常数。
这是因为,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结果。
设全社会劳动力人数为常数,人均教育年限与大学生率正相关,可以得到:
L0×P3=k0A(t)
(5)
创新性知识生产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大学毕业生数量,更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质量和创新环境。短期的企业生产行为、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引导、短期的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企业对于创新性知识生产空间“挤压”,无疑会限制和阻碍创新知识生产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落后于技术进步,即ζ>η>0。
设θ=η÷ζ,θ表示实际人力资本适应技术进步的程度,代入公式(5)可以得到:
L0×(P3)θ=k0A(t)
(6)
式中,A(t)为创新性知识生产数量,L0为全社会劳动力人数,P3为大学毕业生率,θ、k0为常数。
技术进步的创新性知识生产包括:科技投入、研发成果和市场交易。假设技术进步的创新性知识生产具有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规律,其中,科技投入用AFR表示,研发成果用AT表示,市场交易用AD表示,技术进步计量用生产函数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A(t)=A0(AFR)ε(AFR)π(AFR)ω
式中,ε、π、ω为常数,且ε+π+ω=1。
代入公式(6),可以得到:
P3=c0+c1ln[(AF/L+AR/L)÷2]+c2(AT÷L)+c3ln(AD÷L)
(7)
对公式(7)进行计量分析,P3:第t年i地区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单位:%);AF/L:第t年i地区在财政的总投入中用于科技支出部分的人均水平(单位:元/人),政府在财政投入中用于科学技术的部分除以当年总人口数;AR/L:第t年i地区人均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单位:元/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除以当年总人口数;AT/L:第t年i地区国内专利申请的授权数的每人拥有量(单位:项/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除以各地区当年总人口(单位:项/人);AD/L:第t年i地区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元/人)。利用2003—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得到:
P3=-2.285+1.027ln[(AF/L+AR/L)÷2]+0.389ln(AT/L)+1.459ln(AD/L)
(8)
R2=0.912,S.E.=2.231,F=96.531
从公式(8)可以看出,科技市场成交额对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增加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可以得出命题Ⅲ:在知识创新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创新性知识过程的生产率与全社会大学毕业生比重具有指数相关性。
(3)创新性知识生产满足技术进步需求的程度。由公式(6)与(7),可以得到:
1/θ=c1+c2+c3=1.027+0.389+1.459=2.875
θ=0.3478
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创新性知识生产的数量满足技术进步需求程度仅为θ=34.78%。进一步讲,大学毕业生劳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创设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数量仅达到应有水平的34.78%。1/θ=2.875说明:同样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先进的国家创新性知识生产的数量是我国的2.875倍。
(4)创新性知识生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在创新知识方面,以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量为例,比较我国人口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创新知识能力,见表1。
表1 2015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专利申请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①http://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7/article_0002.html;②http://www.akci.com/news/data/2016/02/17/135753gzwp.shtml;③2015年欧盟数据包括英国。
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数量比重,中国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12%、6.11%和20.68%。我国创新知识的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这是30余年人力资本相对匮乏,依靠物质资本投入导致生产数量“供大于求”后,经济增速调整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重叠加”压力下,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的根本性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创新性知识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创业训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可以实现完全竞争状态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因为,大学生创业成功运营,需要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与政府机构(代表社会)两大利益主体合作完成。把创业大学生与政府作为博弈对象,并作以下接近经济现实的前提条件:
假设Ⅰ:创业大学生企业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然也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创新产品运营与政府资本高效融合的运行中,如果合作所获得的创业收益比不合作时获得的大,则进行创业,否则不参与。
假设Ⅱ:政府机构是理性的,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然也包括就业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在创业企业与国家资本高效融合的运行中,如果在保证国家资本安全的条件下,利益大即合作所获得的收益比不合作时获得的大,则政府支持,否则不支持。
从创业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是创新型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产品,着眼于创新性知识的创新产品生产,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的要求很高,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重视物质资本轻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生产状况。另一方面,是面向市场创新产品,使得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样,政府应当支持创业。
大学生创业可以使得政府运用国家资本支持的效益最大化,特有优势有以下两点:
(1)大学生在创业的优势核心是知识创新的优势。大学生是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与文化、技能与技术的群体,不仅可以预测和把握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和商机,而且也可以更快地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策略。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创业实质是充分调动人的创新知识生产的潜能。而在所有劳动力中,大学毕业生最具有创业上的知识创新优势。人才学的研究表明:取得重大发明、发现人才的最佳年龄期是在大学期间,大多数人在三十岁之前就完成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例如,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学说,26岁;爱迪生第一项发明成功,21岁;伽罗华提出群论,17岁;海森堡建立量子力学,24岁,等等。而且,在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开设创造创业课程,引导、教育青年人进行创造和创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有效探索[22]。由此,可以相信:大学毕业生创业是社会生产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
(2)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与水平,是通过教育提高最快的。我国学者收集422个在校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样本数据研究证实:创业特质及其通过创业动机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业成长绩效[23],而创业动机具有教育性即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实现,通过教育强化,间接影响创业成长。因为,“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知识体系的过程,他将新信息和被调用的先有的概念进行对照,生产出能够回答自己疑问的新意义……学习者理解了一种新模式,也就意味着他的心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提问框架被重塑,参考网格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重新炼制”[24]。这些说明:只要创立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创新和创业的青年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并且,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创业性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当然,创业教育需要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改善。例如,大学期间开展创业相关综合课程进行创业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转型重要标志,其中,就有以消费者需求为价值导向综合性训练,以此替代分科目、分专业课堂教育,单纯提高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创新知识的生产数量。例如,风靡全球的CESIM模拟课程,包括经济、管理和战略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非仿真的研究中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例如,芬兰在2016年11月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学,转而采取实际场景的主题教学,不设教学科目。这说明,从基础教育开始,有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1)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社会生产角度来讲,原因是社会生产中企业技术进步速度较慢或者说是企业生产重视物质资本投入所造成的;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缺乏创新知识支撑生产产量 “供大于求”或者说是“相对过剩”,没有有效满足社会需求,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规模和数量,而且也影响其他劳动者就业的规模和数量。大学毕业生创新知识生产的能力较低,导致生产产品的知识含量低,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根本途径。
(2)大学毕业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仅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掌握相应技术模仿知识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创新知识的生产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进行创新产品知识生产的创业劳动者,开发新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为企业开辟新的生产空间,促进经济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趋势是:后两种劳动者在整个大学生就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依据国内外相关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不仅可以解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解释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根本原因,而且对理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驱动并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树立“不创业、无就业”的理念。短期生产方式、劳动市场信号扭曲以及引进国外技术、企业的“挤压”等,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人口的创新能力较低,导致技术进步的速度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只有大学毕业生培养目标从“就业”到“创新”“创业”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价值尚未凸显的情况下,但仍需强化“创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基础地位。
(2)以“创新”“创业”带动 “就业”。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强化 “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要加强与教育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落实各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要建设大学生创业产权交易机构,搭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融资平台,使得创新的“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实现有机整合;要聚集并扶持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强化高端创业带动作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
(3)以创业型大学为“龙头”,建立创业型教育体系。在高等学校开展创建“创业型”大学活动,打造创业型的学校文化,以建立健全创业课程为核心,科学规划和设计创业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以及各门创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健全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要引导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高等学校进行创业型教育,全面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奠定的知识、能力和人格基础。
(4)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在法制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创业大学生的基本权益之外,努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外,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中介组织和机构,为大学生创业者项目效益与风险评估、技术支撑和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和信用担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和简单化服务,弥补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资金、技能、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最大程度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1]岳昌君,程飞.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求职途径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21-27.
[2]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1):22-26.
[3]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2-13.
[4]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2-86.
[5]刘金菊.中国人口的教育过度:水平、趋势与差异[J].北京:人口研究,2014(9):41-53.
[6]CAI Y Z.Graduate employabi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mployers’ perceptions.[J].High educe,2013,(65):457-469.
[7]FINCH David,HAMILTON Leah.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 employability.[J].Education training,2013,(7):681-704.
[8]MASON G,WILLIAMS G,GRANMER S.Employability skills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 on graduate labor market outcome?[J].Education economics,2009,17(1):1-30.
[9]陈洪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学生初创企业绩效评估[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5(6):130-136.
[10]游磊,孙荣华.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北京: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94-105.
[11]汤吉军,刘仲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分析[J].武汉:教育与经济,2015(2):32-37.
[12]帕加内托,菲尔普斯.金融、研究、教育与增长[M].路蒙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克里斯托弗·海耶.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4.
[14]MCEVILY S K,CHAKRAVARTHY B.The persistence of knowledge-based advantage:an empirical test for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4):285-305.
[15]赖纳特.复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M].杨虎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6]徐光科.欧盟、WTO与中国技术法规之比较[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30-32.
[17]乌尔里希·泰希勒.高校扩招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变化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61-71.
[18]张宝贵.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9]张宝贵.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究竟该如何确定: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9(1):58-63.
[20]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朱保华,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1]张宝贵.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2]王琦,赖德胜,陈建伟.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模式的国际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15(3),149-156.
[23]徐占东,陈文娟.大学生创业特质、创业动机及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51-57.
[24]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Entrepreneurship:theFundamentalWaytoSolvetheProblemofUndergraduateEmployment
Zhang Baogui
(Ti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0222,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value analysis of the data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theory about undergraduates influencing the matching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nd the general trend theory which is about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innov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It also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related to these theories.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entrepreneurship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but also the overall,leading and basic engineering for th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It provides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at China’s economy is turning from factor-driven and investment-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and human capital-driven under the“New Normal”,and to speed up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Human capital;Production function;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G646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项目“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与政策研究”(12YJA880155),天津市教委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20132417)。
2017-06-28
张宝贵(1964-),男,天津人,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 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