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大进,田龙伟,李 垣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2.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3.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企业创新能力体系
——十力模型的构建与作用机理
骆大进1,2,田龙伟1,李 垣3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2.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 200235;3.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本文基于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主导作用的重新诠释,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包括6个显性能力和4个隐性能力。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机理,阐述了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影响,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创新能力;能力体系;显性能力;隐性能力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兴起,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还主要停留在单一能力的构建,没有形成创新能力体系的战略思维模式。如何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能力体系,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例如,胡凤玲等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型产品、创新性流程、创新性定位和创新性范式[1]。高巍等认为工艺创新能力由工艺创新投入能力、过程能力和动态能力三层架构组成[2]。陈伟等构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包括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转换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3]。索晴认为军民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市场创新能力和持续管理创新能力[4]。尽管现有研究在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文献主要针对特殊的企业(如军民结合企业、制造企业)和创新类型(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来研究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缺乏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覆盖企业完整创新链的创新能力体系的研究;二是现有文献只是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研究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现有研究没有体现出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这一新含义的考虑;三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与企业内部活动(创新、营销和管理)相关的能力,但对在当今的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与研发合作者、利益相关者的协作能力考虑不充分。
本文基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重新阐释,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视角分析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与指导。
对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识,是一个逐渐演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2006年颁布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企业要成为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三个主体”。2012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强调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四个主体”,其中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这一定位要求。如果说投入、组织、成果转化分别是解决保障、过程和目标问题,那么决策是解决方向问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内涵更加全面和立体化。
企业要真正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在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任务主要由企业完成,关键还在于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由企业主导创新目标的提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主体相比,对于市场的创新需求具有更敏锐的识别能力,也更能够及时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这正是确保技术创新目标和价值实现的前提。二是要由企业主导创新资源的配置。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最敏感,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创新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要由企业主导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其本质意义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财富,通过技术、资本和商业等要素资源的协同,把钱变成纸,再把纸变成钱。这一过程,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但能够汇聚各类资源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唯有企业。
创新能力体系是支撑创新的基础[5-6]。根据权变理论,创新能力体系的价值依赖于它所处的环境。在相对封闭环境下,能够支撑线性积累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能力体系,将在开放性创新环境下大打折扣。因此,面对新的开放性创新环境以及中国独特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构建与新环境相匹配的创新能力体系,支撑中国企业跳出传统线性模式,进入系统式创新的新模式,进而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为此,我们需要着眼于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重新认识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及其演化发展规律。本研究基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视角,从显性和隐性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创新能力体系。
从价值链理论的角度考察企业价值链导向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活动链中广泛需要的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构建能力、研制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新产品市场化及商业模式推广能力、转型及发展能力这6种显性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寻找新商机的能力,表现为企业要具备在快速的技术变化中识别技术机会的能力,从而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市场的不断出现,也催生新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组织方式。企业家必须及时发现这些技术机会,才有可能组织有效的创新[7-8],这也正是企业家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之一。资源构建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创新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需要资源的能力。创新是需要浓度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得到足够资源的支撑,企业获取资源、配置资源的能力甚至比企业拥有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目前,本土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资源,特别是缺乏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为了实现加快创新的目标,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构建资源的能力[9]。研究开发能力是指企业综合运用各种研发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研究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建新平台,将新知识、新成果转化开发形成新产品、新服务[10-11]。生产制造能力是指企业基于技术创新成果,采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方式,组合运用相关生产资源,批量生产一定规模、质量可靠、成本可控的产品,或形成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新产品市场化及商业模式推广能力是指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将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推向市场并占领市场。转型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演进,主动调整现有创新战略和资源配置方式,综合开展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组织网络化趋势,使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体系逐渐向开放式体系转变。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为企业通过社会网络来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环境基础,同时,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创新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价值网络的角度考察,主要包括风险控制能力、学习与知识管理能力、自主构建产学研生态联盟能力、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能力这4种隐性能力。在技术进步加快、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今天,市场环境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正在改变着市场环境。其中,风险控制能力是指企业在新产品研制、中试、产业化过程,面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能够制定并形成一套创新风险管理的体系,在创新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学习与知识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学习文化和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学习应用各种创新所需的知识,并对过程中汲取和产生的知识进行体系化管理[12]。自主构建产学研生态联盟能力是指企业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和创新生态发展规律与特点,积极参与和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企业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以适应从企业竞争向集群竞争、联盟竞争的演化。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能力是指企业在自身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同时,参与行业标准、市场规则等制定,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从而抢占更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其具体行为和创新活动,和所在行业领域、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任何企业的创新能力都可以解析为以上6种显性能力和4种隐性能力的组合体,我们将其称为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十力模型。
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能力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创新能力体系发挥作用,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则需要不同的能力组合。比如,当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研制新产品时,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资源构建能力、研制能力,如果还能获得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则将有利于增强新产品商业化的能力,为其创新产品赢得率先进入市场的机会,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又如,当企业进行战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时,离不开较强的机会识别能力,还需具备强有力的资源构建能力,能够集聚整合必需的创新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研制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取决于各种显性和隐性能力的整合效率,不仅反映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比对手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更反映在创新成本、产品质量和一致性要求等价值化效果上比市场竞争对手更具优势[13-14]。与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互补性的一系列组织能力集中体现在学者Teece等人以及后来追随者的相关研究中。Teece等人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其具有的独特资源,而且也取决于配置资源的方式[11],企业的能力就是要把潜在的内外部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活动。
总而言之,本文提出的企业创新能力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内部不同能力之间交互组合,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能力体系能不能发挥作用,由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内部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的战略导向,比如是不是关注创新,是不是关注知识;二是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企业是有机型组织,还是机械型组织;三是企业文化,主要包括是不是对创新失败比较宽容,是不是鼓励员工去冒险,等等。这些内部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系作用的发挥。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资源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系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或者促进。比如政策环境,如果政府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那么政策将会引导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的完善,反之则会影响和制约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又如市场环境,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下,企业内有更大的压力去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体系,而在一个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建设创新能力体系的动机就会有所降低。
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反应、战略选择及战略变化等方面。一方面,制度、市场、政府等环境因素可以解释企业活动路径、参与水平和战略等行为选择,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例如,企业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并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摆脱竞争者的步调、使利益相关者获取财富、重新构建已经存在的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适应外部环境、融入外部环境,也可以主动改变、修正环境[15]。根据共演理论,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机制的强度、结果及其影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企业可以从宏观、微观、个人层面主动改变环境,而不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转型环境下的企业,可以作用于市场规则,可以与所处行业进行交互作用,从而改变其经营环境,并影响经济发展[16]。转型环境下的管理者,通过执行不同程度的战略选择,可以对环境产生作用;而管理者的战略选择,又受到其个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则是形成个人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种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而企业也可以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有机整体。创新能力体系由不同能力组成,主要包括基础能力和一些更高级的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创新能力体系作用的发挥还受到其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图1所示。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和基础能力差距,与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国企业更加注重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较为低下。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企业缺乏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方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主体主动为之、着力加强,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予以支持。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创新竞合环境下,基于十力模型,建议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原创力度。企业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拥有十种能力中一种或几种能力的组合,具体体现为产品的技术含量、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和产业生态的完善性,从而抬高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门槛,也为后续创新活动赢得时间和空间,不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二是加强创新管理建设,加大管理力度。企业创新十种能力的提升,其基本遵循在于创新绩效的最大化,要注重投入成本和发展效益的结合,要注重短期利润实现和长远竞争力增强的结合,要注重发展目标可实现和能力提升过程可操作的结合。可以说,创新管理能力的提升,比研发能力的提升更难更重要。总结分析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既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成功,更是其创新管理思想和能力的成功。三是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加大协同力度。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不仅仅需要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投融资等多方面均衡发展,从战略、运营和技术等层面同步推动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加强。企业创新资源整合涉及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各类资源,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的。如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既可以招聘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团队,也可以通过技术并购、购买技术,还可以第三方外包、开展产学研合作等。为此,企业要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既要提升技术创新硬能力,还要提升创新管理软能力,还要在创新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实现创新能力体系的整体发展。
图1 创新能力体系与环境因素
高效市场离不开有为政府,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政策、监管、服务等手段和途径,为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引导和服务: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要最大限度在政策上支持企业创新,如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财税激励力度,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把结构性减税和财政资助有机结合起来,更多的通过普惠型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完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加大金融服务企业创新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政策,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人才、投资、土地、贸易和消费等政策,更好地适应和激励企业创新。二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硬件条件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科技基础条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条件建设,加快推进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环节,创新政府管理,优化公共治理,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三是大力促进协同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创新网络,搭建开放合作的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包括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支持创新发展论坛、沙龙等活动,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更为浓厚的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本文基于对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新阐释,从显性和隐性两大维度构建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并对其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协调作用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创新能力相关文献从独立的视角发展了联系的视角、体系的视角,加深学者和管理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
[1]胡凤玲,上官学进,龙三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构成要素与运作机理——基于创新目标定位理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3(6):102-105.
[2]高巍,毕克新.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32-36,62.
[3]陈伟,赵富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32-34.
[4]索晴.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6(3):130-135.
[5]李垣.构建创新能力体系提升企业创新水平[J].经济界,2014(5):18-21.
[6]张方华,朱朝晖.长江三角洲“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4):44-48.
[7]张艳,张建琦.社会网络和高管团队构建对企业家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基于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5):173-179.
[8]MA R,HUANG Y C,SHENKAR O.Social network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1):1183-1205.
[9]赵文红,王文琼.基于创业学习的资源构建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 (15):86-90.
[10]丁勇.研发能力、规模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J].南开经济研究,2011(4):137-153.
[11]TEECE D 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86,15(6):285-305.
[12]ALAVI M,LEIDNER D E.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郑文全,译.管理世界,2012(5):157-169.
[13]IANSITI M.Technology integration:making critical choices in a dynamic world[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4]IANSITI M,WEST J.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c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5-6):67-79.
[15]DIELEMAN M,SACHS W M.Co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How the Salim Group morphed into an institution of Suharto’s Crony Regim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7):1274-1300.
[16]TAN J,TAN D.Environment-strategy co-evolution and co-alignment:a staged model of Chinese SOEs under trans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2):141-157.
Enterprises’InnovationCapabilitySystem——ConstructionofTenForcesModelandItsMechanism
Luo Dajin1,2,Tian Longwei1,Li Yuan3
(1.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for Science of Science,Shanghai 200235,China;3.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Based on reinterpreting the leading role of enterprises in techn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ystem,which included six dominant capabilities and four recessive capabilities,was built from the view of value chain and value network.The components of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ystem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 were analyzed.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ystem was illustrated.Countermeasures were brought out for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novation capability;Capability system;Dominant capability;Recessive capability
F124.3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项目“运营与创新管理”(71421002)。
2017-05-24
骆大进(1977-),男,浙江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创新战略、创新政策、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 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