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12-19 05:45:39朱俐俐兰丽梅杨秋菊劳安定
海南医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家属

朱俐俐,兰丽梅,杨秋菊,劳安定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中山 528415)

协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朱俐俐,兰丽梅,杨秋菊,劳安定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中山 528415)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协同护理干预,3个月为一个疗程。干预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后调查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FMA、FAC和SS-QOL评分分别为(61.52±23.46)分、(8.25±1.47)分、(144.02±18.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14±19.06)分、(6.31±1.38)分、(134.27±1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脑梗死;协同护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虽然随着介入、溶栓技术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发展,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存活患者的致残率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研究表明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2],本研究旨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其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47~82岁。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②首次发病,临床表现至少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脑梗死继发脑出血、进展性脑梗死患者;②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脏、肾脏等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颅内肿瘤、其他恶性肿瘤。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2例,年龄平均(67.2±7.8)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22.3±4.1)分;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平均(68.7±7.6)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21.2±4.4)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神经、降颅内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同时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应用协同护理干预,方法如下:将患者的护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入院时全面调查、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治疗、康复训练及协同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以及其目的、意义,责任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制定治疗目标。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取得家属信任;同时要求家属积极学习、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乐观、自信的心态;第2阶段: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护理内容和康复计划,由医生、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制定;患者家属应对需承担的护理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掌握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及相关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让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早期康复过程。第3阶段:出院后每半个月电话回访1次,每月督促患者回医院复诊1次,全面了解患者饮食起居、疾病恢复、服药及康复训练、心理状态等情况,并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干预。从入院干预开始,总干预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FAC和SS-QO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FAC和SS-QO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FAC和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MA、FAC和SS-QOL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5例,满意16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3.18%;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9例,满意15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7.27%;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有70%~80%的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最常见的为肢体偏瘫等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4]。研究证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5];另一方面,脑梗死最佳恢复期为起病后3个月,但是起病后6~12个月均为有效恢复期。我国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一般在院内进行急性期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出院后往往缺乏有效正规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6],这一“护理断层”也影响着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

协同护理是一种以Orem自我护理理论为框架、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7]。协同护理干预指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充分鼓励患者自我护理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参疾病的治疗、康复及护理过程。协同护理干预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在护理过程中将责任护士、患者、家属联系起来,责任护士充分发挥支持者、协同者的作用,有利于护理质量、临床疗效的提高[8]。协同护理干预目前在多种慢性病的治疗及管理中也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本研究对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协同护理干预模式,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FAC和SS-QO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我们认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协同护理干预,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而予以纠正,使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导参与到脑梗死的护理、康复过程,将这一过程由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协同护理干预使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可以得到护理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了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干预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有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值得临床推荐。

[1]邓晓清,黄丽华,蒋红焱,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31-34.

[2]侯彩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139-140,143.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刘艳秋,刘彤,刘有为.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4):618-620.

[5]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5):285-287.

[6]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0):107-108.

[7]秦蕾,冀蓁.协同护理模式对偏瘫患者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J].职业与健康,2015,31(8):1093-1095.

[8]Goodrich DE,Kilbourne AM,Nord KM,et al.Mental health collabo-rative care and its role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Curr Psychiatry Rep,2013,15(8):1-12.

[9]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07-209.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ZHU Li-li,LAN Li-mei,YANG Qiu-ju,LAO An-d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Xiaolan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Zhongshan 528415,Guangdong,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A total of 88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who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Xiaolan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treatment of course was 3 months.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implified Fugl-Meyer scale(FMA)and functional ambulation(FAC)and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was evaluated.At the same time,the satisfaction rate was recorded.Results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the FMA,FAC and SS-QO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61.52±23.46),(8.25±1.47),(144.02±18.38),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46.14±19.06),(6.31±1.38),(134.27±13.06)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3.18%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versus 77.27%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limb mov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Cooperative nursing;Motor function of the limbs;Quality of life

R473.5

A

1003—6350(2017)22—377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7.22.057

劳安定。E-mail:406648251@qq.com

2017-05-23)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