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成/浙江省发展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我国民办中学发展的命运解码
——以古丽中学为例探索民办中学的发展困境与破局
田光成/浙江省发展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田光成
我国新时期的民办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私立教育,它发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之际,至今已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四十年历程中,民办教育经历了萌芽、崛起、繁荣、调整、分类等多个阶段,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事业日益壮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截止至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约占全国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校生达4825.47万人,超过全国同类型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
民办教育政策环境日趋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民办教育第一部专门法律《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民办教育行政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随后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均表明民办教育已进入依法办学的法制轨道。
民办教育市场环境日趋成熟,人民群众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逐步理性。在一些地区,部分民办学校通过自己良好的办学品质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并且成为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是家长们为子女择校的首选对象。
民办教育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今天,民办教育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公办教育的补充上,而且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力量,有效地增加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也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排头兵。
四十年来,民办教育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教委1987年颁布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明确将民办教育置于“教育补充”的配角地位。而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强调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质和教育大家庭的成员身份。在2010年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则对民办教育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教育改革探索方面寄予了较高的期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民办教育面临着一个分类改革的全新时期,又将如何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方向:“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对此,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是这样理解的:“发展民办教育的核心价值至少有三点:一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选择;三是发挥教育创新改革试验田和先锋的作用,来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充分利用好民办教育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积极创新,内涵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逐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选择。
在民办教育大家庭中,民办中学(含民办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总体数量不大,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占比不高。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6年全国民办普通初中5085所,约占全国初中学校总量的9.7%,约占民办学校总量的3%;在校生532.82万人,约占全国初中生总数的12.3%,约占民办学校学生总量的11%。民办普通高中2787所,约占全国高中学校总数20.8%,约占民办学校总量的1.6%;在校生279.08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总数11.8%,约占民办学校学生总量的5.8%。
尽管如此,由于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生涯中承上启下,且中考和高考又直接影响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所以这两个学段也一直倍受学生和家长们的高度关注,优质的初中和高中常常是一位难求,是家长们“择校热”中的“热土”。然而,面对着中考和高考这两道绕不过去的质量检测关,民办初中和高中,尤其是民办高中一直是民办学校举办者们谨慎进入的办学领域。
无论是民办初中还是民办高中,办好的关键仍然在于教育自身,立足点是解决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容比较丰富,核心是“质量”和“特色”。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观点一:质量与特色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可以同步发展,在民办学校初创阶段,可以特色优先,质量跟进。
主要理由:民办学校创办初期,学校尚无过硬的办学业绩,学校的品牌传播主要是靠媒体宣传,再加上较高的收费,民办学校的生源选择范围狭窄,可挑选的对象不足,很多情况下是来者不拒,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优质生源。生源现状为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非一朝一日之功,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而民办学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又需要在短期里出成绩有亮点,尽快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认可,就必须从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开展特色教育,与学习成绩的关联度不强,可能正是这些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各种特色项目如艺术、体育、科技、国际教育也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特长,极容易看到成功的结果。
观点二:质量与特色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质量是基础,没有质量作保证,特色难以持久。
主要理由:我国有着悠久的科举考试历史,考试教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绩”永远是学生和家长们的“刚需”,中考和高考也是民办学校办学者们很难绕过的坎。没有质量作保证,民办学校永远活在生死线上,很难得到社会和家长的信任和认可。纵观中国曾经的和现有的“牛校”和“神校”,无不是高考场上的佼佼者。反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质量问题,学校的特色教育才能做得更加坚实,如北京十一学校、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等,他们的特色教育远比一般的学校开展得更出色、更有影响力。
面对不同的家庭和学生群体,这两种观点都有着一定的市场。从笔者以往的工作阅历来看,第二种观点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利于民办学校品牌的形成和学校的长远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村普通家庭的县域民办中学,更是如此。
民办中学在解决“质量观”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很多制约性因素。笔者认为核心因素有三点,解决好了,则为民办中学的质量发展之路找到了破局之道。
首要因素是教师队伍。教师是民办学校实施一切战略的执行主体,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办学水平。然而,在当下的民办学校中,优秀的教师被招编或回流到公办教育体系中,大量的“85后”和“00后”年轻人充实到教师阵营,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职业精神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显然难以承担振救民办学校质量于水火的大任。
次要因素是生源状况。民办学校的生源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高额的学费阻挡了一批优秀但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入学,初期所招收的“富家子弟”和“问题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非短时间和常规方法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招生工作常常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同程度的干预,譬如义务教育阶段不能采取考试或测试手段,民办高中的招收批次晚于当地公办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等,低分段学生成为主体,能保证这些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顺利毕业已非易事,要想取得中考、高考的优异成绩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最后因素是教育教学管理。在目前教师队伍和生源状况下,民办学校要想在质量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上下功夫。只有通过在课堂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上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质量的快速提升和弯道超车。
古丽中学创办于1997年7月,目前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拥有普高部、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以及职高部等五个学部(校),在校师生八千余人,是永康市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集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壮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古丽中学的普高部是古丽中学的核心和主体,五年前也面临着其他民办高中同样的困境:四流的生源、年轻且不稳定的教师队伍、陈旧传统的管理体制,高考成绩乏善可陈,一本高校录取人数一直停滞在个位数上。
2010年,古丽中学的举办者姚恒国亲自披挂上阵,兼任学校校长,以一个非教育系统出身的领导者掀起了一轮颠覆性的教育改革。七年过去,学校实现了连续五年高考跨越式进步,一本学校录取人数由2011年的6人到2016年、2017年两年连续200人以上,多项指标超过许多省一级重点中学。本科率从2011年的不到10%提升至96%以上,大批学生被985、211等全国重点名校录取。此外,在国家和省市学科竞赛中,学校也多次获得团体优胜奖,多名学生获得金、银、铜牌,在浙江省参加竞争的中学中名列前茅。
梳理古丽中学的这一轮教育改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学习成绩差,很多情况下是对学习缺乏信心,在学校已放弃奋斗的想法。学校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恢复学生努力学习的强烈意愿。具体措施:一是对所有入校学生采取了“背靠背”的平行分班,除了校长和教务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不知道学生入学的中考成绩,避免了他们一开始就可能遭受到教师、同学们的“有色”看待。
二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学校通过统筹大多数学生可能实现的阶段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低起点、碎步走”的教学方案,在入学后三个月,要求各科有意设计很简单的学习考试,让大多数基础差的学生发现“只要课堂专心听讲,每次考试都能考到90分以上”。这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计划,大大激发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是学校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幅度和力度。每年获得奖励的学生达到80%以上,每年发给学生的奖学金总额达到四百万元以上。获奖的学生中除了一些成绩优异者,还有大量是进步显著者。很多同学是上学以来第一次在学校里获奖并拿到奖学金,于是更加增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民办学校要想在质量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上下功夫。
弹性学制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各地有一些学校在进行不同程度地尝试。古丽中学勇立教改潮头,率先进行校内弹性学制改革探索,将初中三年与高中三年学制打通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规划,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两年读完初中三年课程。第三年,只要本人提出申请,家长同意,通过模拟中考,就可以进入高一年级的“少年班”学习,同时,只要上完高二年级,并且通过省级高中阶段学业水平综合考试,就可以毕业参加高考。
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意愿,自然形成“二二制”“二三制”“二四制”“三三制”,构成了该校内部有机分层的弹性学制,激发了办学体制的活力,也取得显著成效。弹性学制改革后,多名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学校与其他重点高中一样具有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推荐资格。
围绕学生学业进步,古丽中学实施了“堂堂清、日日清”的做法,实行“独立即时作业”制。通俗而言,即作业考试化,学生每天的课程作业,以一页纸考试的方法,每日每个年级集中限时独立完成。教师当时批改,教务处当日将数据结果反馈到相关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校长。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学生每天一页纸的作业试卷,内容不多,考完后不再有家庭作业,做到天天巩固、天天清理,无形疏解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校可以精确掌握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依据相关数据,及时而又有针对性调整下步教学。
针对年轻教师数量多、不稳定的特点,古丽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做法:强化集体智慧,发挥教师团队作战优势,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一个中心组,每一个中心组任命一名中心组长。
学校把各中心组的作业、备课、教学上升到了制度的层面:年级作业要同步,教师备课要同步,教学进度要同步。作业不可“夹生饭”“炒剩饭”,不可超纲,不可过量,要与教学进度同步,根据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地出题。出题时也不可照搬,复制、粘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题慎重,难度适中,并要求各个组员都提前做过,确认可行方可生成作业。学生的同步作业是各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一来,新老师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发挥。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每个班的教学品质,同时也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的年轻老师从毕业入职,仅仅三个月,就可以独立承担一个班教学任务。
古丽中学通过系列改革,打破了民办中学发展的生源和师资困境,不仅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经验,也给普通公办高中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案例。古丽教育现象引发了省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许多民办学校甚至公办学校的校长、管理干部和教师纷纷到古丽中学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古丽教育现象带给我们哪些启迪?
第一,民办中学的发展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奇迹。
在古丽中学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不难发现有很多事情都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的框框。如人们普遍认为,民办学校在幼儿园与培训机构中是主阵地,小学和初中还勉强可以,办高中最好是走国际化或艺体特色,要想在普通高中领域与公办学校竞争并且还占有优势,不亚于虎口拔牙。而古丽中学就是以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充分利用民办学校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公办教育的优势领域中强势切入,且取得不俗表现。
另外,传统的观念还认为,要想办好一所高中,必需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才能支撑。古丽中学再次给我们证明了普通的生源和师资,只要管理到位,方法得当,同样可以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奇迹。
第二,民办学校只有成为优质教育的代表,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公办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改革力度,公办学校的办学优势大大增强。民办学校的补充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价值越来越小,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即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上给民办学校保留了一席之地,然而在无情的市场规则下,民办学校很容易遭到家长和社会的抛弃,所以有些民办学校越办越难。
当前,民办学校的生源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和农村普通家庭,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有学上”,而期望能“上好学”,而且他们眼中的好学校更多体现在优质的教学质量上,这也形成了社会通常意义上的“优质学校”的标准。现阶段,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应充分考虑甚至适当迎合绝大多数家长的服务需求,努力让自己在教育质量上成为“好学校”,充分满足家长们在教育上的美好需求,民办学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未来。
第三,民办学校要充分利用民办教育体制机制的优势,创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把民办教育看作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古丽中学五年来所进行的“弹性学制”“独立即时作业”“唤醒学生信心”等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与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期望是不谋而合的。
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体制机制优势。民办学校可以不受太多公办教育管理体系的制约,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发挥民办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民办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唯有此,民办教育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在大教育范畴中彰显自己特有的价值。
民办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第四,推动民办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构建事业共同体。
从古丽教育的灵魂人物姚恒国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目前办得较成功和有影响力的民办学校,绝大多数存在着一个共性规律:要么举办者就是校长,亲自掌舵学校发展,要么学校发展与办学者(校长及管理团队)有着密切关系,双方已形成了事业共同体。开封的求实中学、杭州的育才中学、上海新纪元教育等,无不证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民办学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参与者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教育不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领域,人们的很多行为常常取决于个人的职业品质和自身修养,较难从自发行为转为自觉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短视行为。只有建立以利益为支撑的事业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培养民办学校办学者、管理者、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更有利于民办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务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也是肯定了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