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评论员
从“刚刚体”看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
□ 本刊特约评论员
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野蛮生长,在很多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已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媒体,而是一些新锐新媒体人。这种错位,既是新媒体时代竞争加剧的一种必然,也何尝不是一些主流媒体转型缓慢的结果。
办好新媒体很重要,这其实已毋庸多言。但怎么办好,却见仁见智。甚至很多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已经过时,更多是渠道为王、标题为王……但在笔者看来,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只是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同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排版等多个层面……一举确立了微信的“刚刚体”。随后有大量模仿“刚刚”的稿件。后台还有不少留言说,他们领导特意让他们来看这条微信,学习新华社的“刚刚”,做好新媒体。
■ 刘 洪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新华社微信公号负责人
如果一定要把“刚刚”换作“快讯”,播发出去应该也没太大问题。但个人感觉,“快讯”是比较正式的新闻表述。新媒体时代,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读者,微信传播更有独特性,如果用“刚刚”而不是“快讯”,显得更直接、自然一些。现在,“刚刚体”成了新华社微信的一个品牌。我们一放出标题带“刚刚”的微信文章,就会有大量的粉丝留言沟
新媒体时代,其实对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至少有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方面:
第一,是选题。社会关注度高,文章有角度有锐度更有深度,那就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得到广泛传播。
第二,是速度。事件发生后,如果在短时间内有独家报道,那就会迅速形成刷屏之效,更显示出一家媒体的信息采集能力。
第三,写作手法有变化。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风格,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我本人为例,我现在写作已经成了两种模式,传统专栏是专栏,但微信文章是微信文章,后者更灵活,思维更发散,还要尽可能幽默风趣一点,否则就纯粹自娱自乐了。
以新华社微信公号不久前刷屏的《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这篇文章为例,成为现象级稿件有多重原因,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是标题的锤炼。至于为什么要取这样的标题,第一、感觉被动句比主动句更有力;第二、新闻点不是立新王储而是废原王储;第三,用“废”而不是“废黜”,肯定不是标题党,但却有着特殊的传播效果。
尤其是“刚刚”,不少朋友说,这一篇微信文章,让新华社通,点击量也会有很大提升。
新媒体时代,又被称为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大忌是关起门来做文章。其实,如果互动得当,会大大增加粉丝黏性,形成更大影响力。这也是新华社微信公号一直坚持的做法。当然,回复看似简单,其实颇费思量。留言中会有很多生动有趣的言论,难免也有一些负能量,我们既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也要善于甄别其中的对错。而且,回复还要符合主流媒体公号的特点,可以人格化,但还是要真诚、低姿态,真正和网友互动起来。
文字工作,都是刀尖上的跳舞。错误有时难免,发生了怎么办?我们的做法,就是直面问题,坦诚地承认错误。在《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一文中,我们一度把“废黜”写成了“废除”,我们马上置顶了这样一条回复:谢谢朋友们指点,压力山大啊。虽然有三个编辑,“废黜”还是弄成了“废除”。我们正在深刻反省……这种态度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肯定。
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徐慨说,虽然这是条有瑕疵的报道,但并没有妨碍它成为无可争议的现象级稿件。网友宁愿接受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道歉的小编,也不认同一个高高在上永远正确无懈可击的绝对态度——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恐怕就不能理解新媒体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