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钩玄读古文

2017-12-16 23:58邓思庆
江西教育B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化繁为简

导读:

“提要钩玄”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它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是“提要”,指阅读者能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一个纲要性认知,通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或纲要,整体把握全部内容的布局框架。 一层是“钩玄”,指依据文本中特别的遣词用语,由此及彼,从简单中看到丰富,从平常中看出深奥,从无意中发现有意,去关联探求丰富精深的内涵。两者关系即“提要”是“钩玄”的前提,“钩玄”是“提要”的升华。

作者简介

邓思庆,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中语会理事,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和“名师讲堂”专家,赣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课堂”邀请,录制《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专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频道播出。曾主持 “高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提优与文本阅读价值的提炼研究”等多项课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在“乐读、乐讲、乐写”中学语文、用语文,践行“交流、渗透、点燃”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开启学生高中时代古代叙事散文的阅读历程。古文阅读在衔接初中的基础上,有没有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呢?第二单元“说明”就明确了这更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要钩玄”一词是从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一句中提炼而来。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提出来,必定有教材编者的深意,但多年来鲜有提及。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做一点深入解读,并尝试在该单元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提要钩玄阅读方法的内涵

“提要钩玄”阅读方法包含“提要”和“钩玄”两层内涵。“提要”指通过概括内容要点或脉络,整体把握全部内容的布局框架,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一个纲要性认知。“钩玄”指依据文本中特别的遣词用语,由此及彼,从简单中看到丰富,从平常中看出深奥,从无意中发现有意,去关联探求丰富精深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提要”是“钩玄”的前提,“钩玄”是“提要”的升华。

二、提要钩玄阅读方法的运用

本单元三篇课文选入的历史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史官们并没有死板枯燥地去记录这些故事,而是运用了相当高超的叙事艺术去处理题材,安排结构,塑造人物。其内容的结构布局和细节呈现都有许多值得提要钩玄。

(一)“提要”阅读《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只用了294个字,就把故事记载得清楚完备,而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故事该有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叙述得相当清晰。《左传》史官是怎么叙述使“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呢?常见的情节概括是:郑国遭围→郑国破围→烛之武退围→秦晋撤围。那么有没有不常见的、对学生有新鲜感的、能激发学生某种好奇心的形式来进行概括呢?在教学中,我引入并借鉴古典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提要《烛之武退秦师》的叙述脉络,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故不揣浅陋,分享“提要钩玄”读古文的教学过程,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按一般故事叙述应有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五部分划分叙事脉络。然后介绍提要阅读要用到的“回目”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再要求回归文本,从字里行间找人,找到人,找对人,找到找对这些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最后尝试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组合。

序幕部分涉及了两方面的人,一是郑伯,一是晋侯。涉及的事是当年落难的晋侯在秦伯的帮助下逐渐强大,有成为中原霸主的势头。原依附楚国的郑国转而依附晋国,但又暗中与楚修好。晋侯为巩固其地位,再加上当年落难郑国时,郑伯不以礼节接待他,于是邀秦伯联军围郑。经梳理可生成序幕提要回目为:郑伯无礼遭报复,晋侯得势起狼烟。

开端部分涉及三方面的人事:一是佚之狐推荐,一是烛之武拒绝,一是郑伯致歉。佚之狐是郑国大夫,他洞悉郑国此番解围突破点在秦伯,但谁去秦营见秦伯呢?他知道烛之武胸中有韬略,他也知道烛之武作为三朝老臣,始终得不到器重,一直做着“圉正”(管理马匹的人)。经过梳理可生成开端提要回目为:佚之狐慧眼荐贤,烛之武临危弃嫌。

故事的发展情节是烛之武如何抵达秦营这件事。在这里文本用了“夜缒而出”四个字,省去这四个字,这个故事可能不完整。因为这四字是故事开端与高潮的有机衔接,至少传递了两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秦晉已把郑国围得水泄不通,一是郑国根本不敢开城门。经梳理可生成发展提要回目为:大军压城围国都,孤胆夜缒潜秦营。

高潮部分是烛之武的十句话,这十句话一经烛之武说出就抵得上一支军队。我曾组织学生以“我扮烛之武说秦师”的古代版和现代版,表演独角戏,脱稿讲好这十句话,来体验烛之武的口才。经梳理可生成高潮提要回目为:烛武利舌陈利弊,秦伯审势崩盟约 。

故事结局中,秦穆公单方面撤军后,晋文公为什么不同意子犯“请击之”的请求,也选择撤军呢?课文中有“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实际上这里面还有晋文公更深入的思考,他流亡19年,最终保得性命坐上晋君之位,不仅凭他的聪明和远见,还凭一帮忠臣和贵人来帮他,尤其是秦伯的帮扶,他完全推想得到秦伯退军的理由,预测得到他只要攻击秦、郑任何一方,则完全彻底会毁掉自己的形象,落个不仁不义、不德不武、多面树敌的下场。经梳理可生成结局提要回目为:晋侯审势弃泄怨,烛武巧言息烽烟。

(二)“钩玄”阅读《烛之武退秦师》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诗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其实,经典历史散文也能简字见丰,常字见奇,浅字见深。这里从课文中选“秦伯说”一“说”字来进行“钩玄”阅读,以这一常字为入口,去推想并关联获得这一结果的丰富信息。

这一“说”(通悦)可非闲笔赘字,是故事高潮中的顶峰。烛之武此番进秦营,仅凭十句话,就让秦伯高兴了;秦伯一高兴,就当即做出了三个对郑国利好的决策。作为答应晋国一起合围攻打郑国的秦伯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他到底从烛之武的十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烛之武一番宏论为什么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必须钩玄出两方面的信息,一是他说了什么,二是为什么只有他才能说。endprint

首先,他说了什么让秦伯如此高兴?

从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开始,让秦穆公高兴的信息就一条条扑面而来:秦晋围郑,郑公认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秦穆公心中应有一阵幸灾乐祸的喜悦。消灭了郑国,秦国获得了什么好处?原来降服了郑国后,如果归属大秦,管治起来还真有难度。如果归属晋国就增强了晋国的力量,一国之主可以做损己利人的事吗?一阵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大悟喜悦。这是高兴于舍郑为东,有利可图,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过去秦援助晋侯弟弟夷吾回国为君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重又提起,大秦已经被晋忽悠过几回,许诺的两座城池成了泡影,晋遭饥荒秦一船一船的粮食去救援,秦遭饥荒晋一粒粮食都不给。看来这晋君不讲信用尽人皆知,这是高兴于拨雾见日,再次看清晋君真面目。看了过去,再看看将来,这样一个晋国的确对秦有威胁,帮他消灭了郑国,必将遗患于秦,此次合围,后遗症不浅。这是听君一席话,心里亮堂喜滋滋。

从秦穆公的一“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秦穆公全部认可了烛之武抛给他的四个观点:亡郑无益论,舍郑有益论,晋侯无信论,晋国威胁论。这四个观点都是烛之武急秦伯之所急,想秦伯之所想,紧紧抓住秦伯图霸心理,来赢得秦伯的好感,使之顿悟倍邻薄己,舍郑益秦,晋君无信,郑亡秦继的道理。

其次,钩玄为什么只有烛之武能说出这些话呢?

不妨先隐去烛之武这一角色,钩玄一下这么有针对性的话语,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头脑和眼界才能说得出呢?他必定对诸侯国诸多信息都了然于心:熟知各诸侯国在中原的分布版图,了然郑国、晋国、秦国的地理位置,熟知发生在秦晋两国之间发生的多件历史大事,熟知各诸侯国君的图霸野心。这在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战国时期,这么丰富的信息能汇聚在一个人身上,并被他掌握和思考,这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要知道烛之武在郑国只不过是养马官而已。在這方面,课文里没有一个字交代,那就还要从佚之狐在第一时间想到烛之武并自信地在国君面前夸下海口“师必退”中去钩玄烛之武的形象:尽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仍热切关注周边时事,仍积极参与茶余饭后的国事讨论,做到对国君心有怨但对国家言行不怨。就这样,他茶余饭后的高谈宏论不时传入佚之狐的耳朵,在佚之狐眼中,一个心态摆得很正,个人与国家利益观念摆得很正的养马小官逐渐变成了一个情系郑国、立足郑国、放眼诸侯、事态前瞻的老练政治家,一个虽然长期闲置却仍能热心关注时局变化的富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臣民。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繁为简
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化繁为简的几种策略
抓课堂之根本,促素养之养成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
浅析化学计算中的“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