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神话故事的巧妙处理

2017-12-15 10:37付胜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移山愚公

付胜芳

在上《愚公移山》时,我问学生:“课文结尾用了一个神话故事,假如,我们要把它变换成现实故事,你会怎样设计?”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纷纷讨论开来。片刻,学生甲举手:“我是这样设计的。愚公弥留之际,召开了最后一次家庭会议。会上,愚公语重心长地嘱咐子孙们:‘儿孙们,我不行了。你们也不必难过,因为我觉得这十多年过得很有意义,虽然移山艰苦,但开挖太行、王屋两座山可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所以大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这样我也会含笑九泉,否则,我死不瞑目!子孙们听后纷纷表示不会辜负愚公的期望。愚公去世后,子孙们继承了愚公遗志,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不停地凿石、挖土、运泥。经过愚公几十代子孙的艰苦努力,太行、王屋两座山终于被移走了。”

学生乙听后若有所思,便补充道:“我看在愚公去世后的移山队伍中,一定还会有孀妻的弱子及其子孙们。因为‘弱子七岁时况且会‘跳往助之,此时已年轻力壮又更懂事的‘弱子,当然更会助愚公一臂之力。何况他与愚公是邻居,移走这两座山不也给自己家带来方便吗?”

也许是受到前两位同学的启发,学生丙的设计更有独到之处:“河曲智叟被愚公驳得理屈词穷后,左思右想,觉得愚公的话还是有点道理,之后他目睹了愚公及其子孙们每天都披星戴月地挖山运土情景,被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他也参加了移山。愚公去世后,智叟还动员自己的子孙加入到移山的队伍中。再后来愚公移山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七里八乡的乡亲也踊跃地参加移山,移山的队伍越来越大,浩浩荡荡,移山的进度大大加快了。两座大山终于被移走了。之后,乡亲们为怀念愚公,在两座山的原址,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写着‘愚公移山,精神永存!”

借着学生设计课文结尾兴致浓厚的东风,我乘势点拨道:“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结尾的设计很好,既尊重了原文,又有所创新。既然这样,课文就不用神话传说而用同学们设计的内容来结尾不是更好吗?”

老师的问题,又引来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学生甲:“不好。大家想想看,课文用神话故事来结尾,实际上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愚公移山的行为不只是感动世上的凡人,而且连天帝都能感动,真是感天动地啊!这不就更能突出愚公移山精神可贵吗?”“愚公移山的精神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有疑问了:如果没有天帝幫忙,愚公不就移不走这两座山吗?”我顺势又抛出疑问。思考了一会儿,学生乙站起来回答:“这篇课文体裁是寓言故事,原本就是虚构的,加点神话故事,是合理自然的,况且这样一来可使故事内容更具有神秘感,更引人入胜。”“可这个神话故事从某个角度看多少会影响愚公的形象,人们会认为,愚公是位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笨之人,真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带着全家搬到别处住省事多了,这个神话故事不就有点弄巧成拙吗?”我追问道。学生哑然,课堂一时静悄悄的。

“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吧。联系相关语句,看看课文内容折射出了古代当时社会哪些状况?”我点拨道。“劳动工具非常落后。”学生丙说。“理由呢?”“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见愚公移山的工具便是最普通的锄头、箕畚,车马运输工具都没有。”“有道理。”“生活状况恶劣。”学生丁补充道,“文中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一家闭塞、孤寂、落后的处境实际上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不错,能以小见大地看问题。那么,当时的人们面对着这种生活环境,是自认天命,还是要求改变?”我继续点拨。“要求改变现状。课文中愚公及其家人移山的决心和行为就是很好的例证。”学生戊抢答道。“我们古代先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明知劳动工具落后,用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现状,但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积极抗争,表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从这点你能看出这篇课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进一步启发道。“老师我明白了,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移山这件事,来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而借助神力移掉两座大山,既赞颂了愚公移山的心意之诚、意志之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恶劣生存环境、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而强烈愿望。”学生己的回答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赞同。

从上述情境我们可以看到,对课文结尾神话故事的巧妙处理,是经历了三个环节的,第一个环节是变换,即把课文中的神话故事变换成现实故事。此环节,由于问题设计得当,丰富了课文的内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为下面两个环节的设置作好了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比较阅读,即课文用神话故事结尾和现实性故事结尾哪个更好进行讨论。此环节才真正涉及到正题,如何正确理解课文结尾的神话故事?从这点来讲,第二个环节是个过渡性环节,也是为第三个环节作铺垫的。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到第三个环节,即回到文本中,扣住关键语句,还原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中,让学生搞清楚远古时代,我们祖辈的生活状况和美好愿望。这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课文结尾神话故事的作用便“昭然于天下”了:“借助神力来搬掉两座大山,既赞颂了愚公移山心意之诚、意志之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恶劣生存环境,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而强烈的愿望。”其实把问题进行恰当的变换,并还原到文本中,结合相关的语句作比较阅读,就能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能把握的深层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移山愚公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山里的深秋
嘻哈段子铺
1911年的枪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为啥移山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