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宽+卢雪松+黄春娟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多学校都遇到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新技术、新理论,又能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难题。该文从日常实际需求出发以计算机硬件配置的选择为例,开展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内容的研究性教学尝试,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硬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2-0142-02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产业和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应用,国内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然而受制于各种因素,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都是以教师先在教室使用PPT讲理论,过几天再去上机操作,但是到了机房的时候学生可能已经将大部分理论课的内容忘记了,造成实验课效率极低,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缓慢,甚至连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受到影响。
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什么,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规划好的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学习,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空间。教师完全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扮演了指挥者的角色,而学生仅是教师意图的体验者,缺乏对课程内容独立思考和选择的空间,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上课不再认真听讲,开小差,玩手机甚至于埋头睡觉,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最后教师为了保证一定的通过率,不得不采取降低试卷难度,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等非常手段,长久以往只能使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背离教育的初衷。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我们发现,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生理正逐渐成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比如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等。[1]这些特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浓厚的求知欲和实践欲,而研究性教学正好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发掘各人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能力,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2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分析
研究性教学从以认知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而来,传承了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学习是基于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来获得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二是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2,3]。它是一种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实践动手技能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次重新分配,适当的提高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规划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辅以现实、生动、有意义的案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从完全被动地接受理论转入到主动探究理论,主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再依靠教师强灌硬压,将教师的压力在无形中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动力,从而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同时也会使教师和学生相处得更为融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研究性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千篇一律的重复一本教材,而应该重新规划整个授课过程。在课前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案例既要是经常发生的,同时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在课上不再是单纯的提问者,需要参与学生问题的讨论,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步骤,评价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并给出下一步的研究任务等。这些客观上都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涉猎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3 《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多媒体与数据编码、网络与信息安全等。[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理论和原理性的內容比较适合课内讲授及课后的习题练习,因此可以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应用型的章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对其中部分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下面以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授课为例来分析研究性教学的过程。
计算机硬件部分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大纲设计该部分内容需要约6课时。如果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在教室使用PPT告诉学生硬件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等,因为受实验室的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拆开主机箱查看,学生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本课程并非专业课,学生此前对计算机硬件也毫无了解,很可能就此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个案例:假设现在我要买一台计算机该需要什么配置呢?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需要使用计算机,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 基础知识介绍
教师可以先使用2节课简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和外部设备。主机又包括CPU和内存,外部设备有外存、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各部分的功能也做简单的叙述,让学生先对计算机的每个部分有初步的映像。
3.2 学生分组和任务布置
生活中不同的人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需求是各不相同:有办公应用为主型、科学研究为主型、多媒体设计为主型、游戏娱乐为主型等,不同应用场景所需要的配置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组,每组设定相同的预算金额,时间定为一周。每组安排6至8人负责一种应用需求的硬件配置,组内各人的具体分工可以由组长来安排,或者让大家自由选择,通常CPU的选择安排1-2人,存储器1-2人,主板2人,电源、显示器等1人。然后各人根据分工可以通过上网检索、去电脑市场实地调研、组内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面对众多的产品,在选择时要求各小组必须充分了解这些硬件的性能参数、技术特征、适用对象等,同时组内各成员必须要充分讨论,保证在预算范围内做到整机性能的平衡,而不会出现因某一硬件性能较落后,拖累整机速度。这样的分配既要求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与同组成员的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技能也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做好相应的方案后各组需要给出足够的理由,合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办法一起撰写报告以便班级讨论时陈述,如果组内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3.3 集中讨论
使用3至4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轮流汇报本组针对具体需求所选择的硬件配置,并给出相应的参数、价格、理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可能不合理之处提出疑问,并一起参与评价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集中的归纳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广泛深入的讨论可以让各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对各自的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使得自己的方案达到更高的性价比,同时在大纲规定的课时以内也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成绩评定
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定可以由教师指导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3个评价主体分别进行。[5]在各组完成最终方案以后提交完整的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各组员的分工情况,为保证成绩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各组员之间的互相评分及各人的自评结果直接发送给教师,教师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值作为各人的最终成绩。
4 结束语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采用研究性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内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获取课外的知识作为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沟通协调技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谢秉智.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5(6):55-57.
[2] 王毅,王晓丹,王晓楠.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307-311.
[3] 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3):81-84.
[4] 卢雪松,周彩英.大学计算机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 徐晶,卢雪松,唐忠宽,等.基于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研究性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1):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