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化玲 赵玉 徐秋菊 万秀君 蒋雪婷
摘要:目前,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差异型较大,基地建设也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可依,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实训基地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对职业技师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课改,技师学院,校内实训基地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技师学校在办学质量和内涵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二为一,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本课题研究根据上述文件精神,研究了一体化课改理念下的技师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策略。
二、课题关键词界定
1、一体化课改
一体化课改是指基于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人社厅发[2009]86号)对一体化课程在有明确定义:“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从文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内容一部分,并将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实用性、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与技术社会的规范相结合,通过一体化的课程,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智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
2、一体化课程的主要优点
从宏观层面讲通过实施一体化课程学生的培养过程可以实现三个内容的合一,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
从微观层面讲一体化的课程,学生在行动导向的模式中学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各个环节中,完成知识或技能的自建构,极大增强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技师学校实训基地建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历了实验室+校办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室+实训车间、实训基地几个典型阶段,校内实训基地概念是本世纪初逐步被职教界所熟知,国内职教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个要素建设、运行、管理进行人量研究。
(1)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北京师范人学赵志群教授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明确指出,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物质基础就是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技师院校要用典型工作任务指导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建设,实现两者的匹配。同时也指出实训基地建设不能盲目追求高端设施、设备,如果先进设备没有相应的课程去支持,那么再高端设备也无法发挥最佳的效益。
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基于教学原则的实训基地(教学环境)建设,并说明了实训室的三种类型单一功能、多功能、一体化,在理论层次系统说明了基地建设与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有较好的理论指导。
在《中职旅游专业校内实訓基地的建设研究》一文中,陈静从分析国内外实训基建设的几种模式,提出中职旅游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实训基地建设应从实训日标制定、实训室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系统设计。
(2)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在《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成本效益分析》一文中,姜大源在从教学主体、经费主体、法律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又从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层面对职业教育对企业自身发展中的效益分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德国两国国情不同,不能盲目照搬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经验。
廖小春在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的联动,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李良,凌小平撰写的《中职院校电子商务生产型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究》论文中,探索从中职实践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中职院校生产型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为契机,实现中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以便更好的应对未来的职业竞争。
(3)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吴樱樱在《“教学工厂”模式对中职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管理》中,提出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从教学文化、师资队伍、项目课程、校企项目四个方面,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最终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冯旭敏在《浅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一文中指出,通过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相关教学理论,归纳出科学、理想的构建方法和管理模式。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训基地建设系统化、体系化。
在论文《产业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浙江省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运作模式探究》中,陈林德,陈列提出了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就是职业学校校内相关专业为依托建成类似企业经营的方式动作的实训基地,基地按照“一一三三”模式进行一体化管理,对实训基地产业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2、国外研究现状
(1)美国的CBE模式
法律层面美国上年世纪60年代,相继出台《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之后为增加适龄人群进入职业院校的比例,美国政府颁布了《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 1990)》实施双学分制,解决了美国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衔接与沟通的问题,使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CBE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CBE职业教育模式对全球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十分深远影响,其它几个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BTEC都是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依据本国国情逐步形成的职业教育模式。CBE 模式的载体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社区服务于一身职业教育形式。美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主要是校办工厂,校办工厂是由美国企业资助职业学校主要是用于实训教学,并提供或捐赠实训教学设备,美国的校办工厂能够进行生产功能和实训功能的整合,是实训基地的主要形式。
(2)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推动德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也是德国制业保持世界领先的关键因素。德国职业教有是以职业为基础的集体主义教育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是指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的基础是企业参与,但由于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训练条件,通常由协会牵头,企业和政府的数目共同出资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来保障企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跨企业培训中心是非常普遍的校外培训形式,许多中小企业都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像汽车维修培训中心将拥有超过500个。在德国职业教育投入大部分资金由该公司承担,国家承担的责任只是职业学校的费用,包括教师和学校管理成本,而企业承担资本开支为国家的4倍。德国的“双元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校企双方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与约束,通过法律来保障校企合作在实施的全过程。“双元制”模式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外界称为让德国经济持续保持活力的“秘密武器”。
四、研究意义
实训基地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对职业技师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差异型较大,基地建设也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可依,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无长远的规划、基地功能定位模糊、基地建设也课程建设不匹配、甚至出现为建设而建设情况。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细致的顶层设计,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规划实训基地建设,笔者结合所在单位的基地建设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为技师学院實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探索一条有效建设路径,构建适合技师学院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又与其它职业类学校形成错位发展,避免重复性建设,使实训基地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五、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
1、文献研究
就目前在一体化课改背景下的技师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搜索并整理现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基础依据。
2、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状况,搞清问题所在,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四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范围主要为本校师生及参与研究的企业单位。
3、访谈调查
对学校的管理者、部分任教老师和学生进行单独访谈,来进一步弄清问题,挖掘问题实质,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六、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立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观察、访谈本校师生、及参加企业单位关于在一体化课改要求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进行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结合研究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对实施操作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七、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
1、基地效益与实践教学功能不平衡
目前各技师院校校内基地的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政府支持、学院自主建设型;一种是校企合作型。这两种基地模式中,第一种模式中,因为缺少企业的参与,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使得基地仅用于学生实训;加上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等不足,造成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最终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使得基地的持续性发展受到制约。
第二种模式中,因为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使得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又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
2、实训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接
目前技师学生毕业后主要的问题有: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至少需要1至3年的岗位适应期;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实际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在工作过程中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
3、实训基地管理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变。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里进行学习,这一转变给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一体化的课堂上可能会用到若干实训室,这给实训教学的教学组织、工量具和耗材管理带来了较大不便,原有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
八、实训基地总体建设原则
1、指导与建构整合的原则
指导与建构整合原则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与职业能力建构过程融通,强调学生个人的主动自我建构,同时又能体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上,教师由知识传播的主体,向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的主体转变,如何发挥该类课堂最大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指导与建构之间寻求平衡。
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指导优先与建构优先原则融合的载体,从狭义上讲学习环境是指学习项目和案例;从广义上来讲学习环境创设有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教学项目或案例、教学场地、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其中教学项目是核心、教学所地是基础、教学模式是纽带,要想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2、实用性原则
实训基地要能全面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与职业训练功能,能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的各种规范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合理,各种实验、实训室的规模适当,具备齐全的满足职业训练所需的设备配置与足够的工位,以保证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训基地的设备选型与配套,应做到先进性、真实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减少低层次重复投资,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3、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实训基地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普遍建立起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其它各项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使实训基地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运行规范有序,考核办法完备。
4、持续性原则
提高实训基地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九、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方法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这都是吸引企业与之合作的基础。各院校、各专业学生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行业用人数量大、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背景下,印刷企业非常希望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学校的支持。因此,技师学院以保证为企业优先提供学生资源为吸引力,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模式,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在学校建厂或提供必要的和闲置的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使企业在享受学生资源的同时,学校共享企业的设备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资源共享,为校内实训基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一般认为,只有配置先进的设备;才能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但就某些专业而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设备越先进,价格越高,操作越简便,但这种简便的操作反而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一定非要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而是应该保证所购设备的工艺具有先进性且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标准。
3、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
如果每个学校都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投资费用高,而且各个学校仅靠自己的力量不易达到较高水准。最好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或协调,可以在龙头专业所在学校组建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也可在不同院校组建不同专业的区域性实训中心,供专业相同的院校共同使用,学生在实训中心完成实训获得的学分各校互认。这样,不仅使接受实训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减少实训基地的空转费用,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实训中心这个纽带,进一步加强专业相同或相近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4、建设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一体化实训室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工学一体化实训室作为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场所,其功能定位能实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
实训室的建设按照“足够、配套,高效、共享、实用”的原则,设计实习实训的硬件设施。我们将它设计为以下功能区域:
(1)讲解及讨论区:教师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现场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地讲解技术原理、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该区域可进行理论讲解及小组分组讨论。
(2)操作区:学生在该区域根据工作也得内容进行相关实际工作操作。
(3)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在某些课程实践中所制作的作品,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资料查询区:配置若干专业书籍、报刊、杂志、联网信息查询电脑1-2台,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或课后查阅。
(5)储物区 :用于存放设备、工具、量具、配件、材料等。
对于某项工作而言,对已经研发成功的产品、引进的产品,根据订单和客户要求,组织专职教师、企业专家,编制产品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工装标准和管理标准;分别编制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分别实施原材料、工装准备和教学设计工作;由参加实训的学生担任员工;实现学生员工化;由企业专家或教师担任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者;将整个真实生产过程与教学实训过程一体化,并按照作业流程、岗位标准、工序检验和人库检验标准对工作过程實施质量控制、工时控制和产量控制,按照教学流程、师生岗位标准、教学检查标准实施学时和进度控制,使学生置身真实企业工作环境,体验职场和企业文化的氛围,“教、学、做”合一,实现“零距离”就业。
十、结语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是实训基地文化创建的过程,实训基地的改造、新建、评估等也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内涵的充实与更新的 过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技应用水平的要求,是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 景琴玲,王革.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02)
[2]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 李新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2)
[3]“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思考[J]. 罗罹,金祝年. 教育与职业. 2009(23)
[4]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 廖小春.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中职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曲岩.北京邮电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