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2017-12-14 01:54李甫华
赢未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李甫华

摘要:农村初中由于大量优质生源流失,留下的大多属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子女等特殊学生。在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就不能只重视文化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养成教育无疑正是针对这些特殊身份的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养成教育;立德树人;“三爱”

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大量小学毕业生随农民工父母进城求学。农村学校面临的问题不仅生源急剧萎缩,生源质量也持续下降。我校针对这一情况,适时提出了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养成内在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不教而教;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健全人格,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一、农村初中生的现状

养成教育要有针对性,能弥补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足,解决农村现实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社会身份

由于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之各种政策的原因及家庭自身的因素,形成不少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有的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独身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溺爱,养尊处优,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留守儿童”,家长对其疏于管理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感情冷漠,行为古怪。现在农村初中生的社会身份大部分属于独身子女、留守儿童或单亲子女。

(二)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孩子社会身份变化了,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却未随之变化,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溺爱问题

现在的学生已进入第二代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许多家庭教育是“有爱无教”,把孩子摆得地位过高,成为家庭中的“特等公民”。只享受权利,不尽一点义务。这样就难免使独生子女出现人格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的倾向,这种家庭环境,往往使独生子女变得越来越“独”,越来越“傲”,越来越不合群。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冷漠、骄纵任性、敏感多疑、依赖他人。从而造成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善交际,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2.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方法。因长期与孩子分离,觉得亏欠孩子,往往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其情感需求,心理问题则很少关心。再加之代理家也基本只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其习惯养成很少培养,容易养成孩子爱慕虚荣,大手大脚的习惯;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长期内心孤独生活中容易产生孤僻甚至自闭等心理问题。

3.单亲家庭孩子的情感关怀缺失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冷战”、“热战”之中,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幼小的心灵长期饱受折磨,又缺少同龄人倾述、开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有的愤世嫉俗、脾气暴躁,喜欢打架斗殴。

总的来说,这三种身份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都有问题,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物质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学校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1.确定一个培养目标:立德树人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可以说是初中生学习、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必然要有学校来解决。因为教育的内涵,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立德树人的重任。

2.培养学生三“热爱”

(1)培养学生“爱学习”

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相对于城市家长较低,再加之管教的时间、精力有限,又缺少教育方法,农村孩子普遍不爱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第一要务就是发挥本学科的特点,除了知识性之外强调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愿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學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2)培养学生“爱生活”

热爱生活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身处逆境而不失希望;遭受失败而不失勇气;面对批评而乐于接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村孩子散养下独立生活能力可能要强一点,但是在生活习惯相对来说较差。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老师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学会分担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等,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3)培养学生“爱他人”

现在的独生子在家庭的宠爱中长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父母或长辈的辛勤付出心安理得地接受,却不知道感恩。甚至稍不如意就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养成了自私自利,娇惯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然就无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容易产生矛盾。学校要通过班会课、道德讲堂、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在家做一个能自理、担责任、有孝行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尊重老师、团结同学、遵章守纪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讲文明、守公德的小公民。

当然,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学校初中三年的教育就能形成,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持之以恒的培养才能最终养成。这将给学生将来的发展,甚至是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开展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浅析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