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然,聂俊杰,田贵森,刘玲
(1.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 吉林 132011;2.吉林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吉林 吉林 132011)
全身弥散技术与PET/CT扫描对骨肿瘤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陈然1,聂俊杰2,田贵森1,刘玲1
(1.吉林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吉林 吉林 132011;2.吉林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WB-DWI)与PET/CT扫描对骨肿瘤诊断效能评价。方法 选择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25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分别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和PET/CT扫描。结果 所有的良、恶性骨肿瘤在DWI图像中均呈现等或高信号,对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尤其转移性骨肿瘤,WB-DWI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敏感性明显好于PET-CT;WB-DWI成像的特异性高于PET/CT扫描(P<0.05)。结论 两者检出骨肿瘤的效能一致,可以更好的相互弥补,提高诊断准确性,更好为临床提供依据。
骨肿瘤;全身弥散技术;PET/CT;诊断效能;对比研究
骨肿瘤患者的检出率日渐升高。早期发现骨肿瘤、早确诊并及时采取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尤其重要。全身(头、颈、胸、腹及四肢)均可采用DWI大范围薄层检查,这种DWI成像方式称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WBDWI)[1],图像后处理中采用无缝拼接技术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可以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三维、立体图像,可通过背景抑制及黑白翻转进行颜色转变,从而获得和PET-CT相似的图像,所以这种技术又称为类“PET”[2]。PET-CT能较好地将功能代谢显像与功能结构显像结合,对于肿瘤尤其是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临床价值不容忽视[3]。本研究主要是判定WB-DWI是否能够准确快速的检出骨肿瘤,与PET-CT比较两者在骨转移瘤的检出效能方面有无差异及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骨肿瘤患者65例,年龄9~78岁。患者选取的准则有:①骨肿瘤病灶均由病理检查确诊;②患者之前无抗癌治疗史或者治疗距今2月以上;③患者均可进行DWI及PET-CT检查,无禁忌证(如怀孕;体内安装金属支架、心脏起搏器或钢板;幽闭恐惧症;肾功能衰竭;造影剂过敏等)。良性病例25例,恶性病例40例,骨转移瘤占25例。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1.2.1 DWI成像 在FHILIPS Achieva 3.0 T TX仪器下对病变部位行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下的DWI扫描,机器自动生成相对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工作站上,在ADC图上选择感兴趣区,并计算ADC值,对病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比记录每组图像的DWI信号强度以及对应ADC值。
1.2.2 PET/CT 选择Siemens Biograph 16 HR PET/CT扫描仪。患者禁食至少6 h后,于静脉注射18F-FDG(美国GE公司生产),放化纯度在95%以上。患者排尿后进行PET/CT检查,首先进行CT透射扫描,再行PET发射扫描,最大扫描范围是颅顶到大腿1/2,最后将CT数据衰减校正,最终形成各个方向的CT、PET和PET/CT融合图像。
1.3 图像分析 DWI成像由经验丰富的2名影像医生分析,PET/CT融合图像由经验丰富的2名核医学医生判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良恶性骨肿瘤每个b值所测ADC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查。分别统计DWI成像(b=800 s/mm2)与PE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WB-DWI图像信号特点 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均未呈现低信号,且仅2例良性病灶表现为等信号,其余良性病灶及所有的恶性病灶皆为高信号,见表1。
表1 骨肿瘤WB-DWI信号表现
2.2 WB-DWI成像和PET/CT融合显像对可疑骨转移瘤病灶的诊断效能比较 两种检查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见表2。其中仅特异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5例转移性骨肿瘤可疑病灶效能比较
大多数正常骨质于DWI中表现为明显低信号,但肿瘤组织的细胞体积变大、核浆比例增加,从而提高细胞密度,减小细胞外间隙,不利于内部水分子扩散,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周围正常组织低信号的比较下呈现的更加明显,检出可靠性高。DWI检查中不产生辐射剂量,无需对比剂,可以重复检查,检查者整个过程保持自由呼吸即可,一次扫描的成像时间约为40 min,一次定位和录入参数可以通过检查床的自动移动对全身进行自动扫描[4]。骨转移瘤患者的骨外器官、原发灶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可通过WB-DWI检出,是一种全新的检查手段,它不产生辐射剂量,重复性好,检查时间明显短于PET-CT,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PET-CT兼具PET和CT的特点,即可显示骨组织结构、密度的改变情况,也可以显示骨组织能量代谢变化[5],检查骨肿瘤时多采用的追踪剂为18 F-脱氧葡萄糖(18 F-FDG),顾名思义,在葡萄糖上标记可显像的正电子核素18 F。18 FFDG注入人体后,它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到达细胞内,进而转换成6-磷酸-FDG,后者的结构不同于葡萄糖,无法进一步代谢,因而无法进入细胞外,大量储存于细胞内。肿瘤细胞的能源主要以葡萄糖为主,因此它对收集的18 F-FDG明显较正常细胞增高,可通过PET-CT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6]。此外,人体为保持代谢平衡,细胞内储积的6-磷酸-FDG和不注入18 F-FDG的细胞所消耗的葡萄糖相一致,因此通过PET可以定量反映机体葡萄糖代谢情况,因而取得反映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定量图像,肿瘤细胞由于储积的18 F-FDG量高而在图像中凸显出来,可定量诊断[7]。相对于良性病灶,恶性肿瘤细胞摄取的葡萄糖量更高,因此图像中定量分析更加直观。尽管如此,PET-CT成像中容易受到血流灌注、代谢状态的影响。比如炎症、外伤造成的骨折等均会影响局部血流和代谢状态,从而增加局部细胞18 F-FDG摄取量,从而发生假阳性,不易鉴别。
本研究对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尤其转移性骨肿瘤分别进行PET-CT和WB-DWI检查后发现,WB-DWI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敏感性明显好于PET-CT。但不可否认,两者检出病灶的效能一致。DWI和PET-CT对于不同区域的骨肿瘤检出可靠性有所区别,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DWI部位特异性稍高于PET-CT。蔡自强等[8]认为DWI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部位以颅骨、胸锁骨以及肩胛骨为主。颅骨DWI检查中容易受到脑组织的信号影响,胸锁骨、肩胛骨靠近颈部,容易受到颈部磁场不均匀的影响。部分骨肿瘤,尤其是骨转移瘤开始于骨髓,若病变处于尚局限于骨髓内的早期或是比如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检查不易发现,易漏诊。DWI的优势在于可反映微观结构变化,因此骨肿瘤病变局限于骨髓时,即可通过DWI检出,骨骼结构发生变化之前很难通过PET-CT检出。
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作用下,PET-CT和DWI可表现为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但普遍认为,两者检出骨肿瘤的效能一致,可以更好的相互弥补,提高诊断准确性,更好为临床提供依据。
[1] 万齐,李新春,周嘉璇.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的应用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3,7(5):711-714.
[2] 孙梦恬,程敬亮,张勇,等.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类型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3):236-241.
[3] 王年飞.背景抑制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与PETCT临床价值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1-22.
[4] 任进军,韩书明,赵宝宏,等.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价值[J].临床荟萃,2012,27(17):1535-1537.
[5] 范贤东,廖梓宏,王安波.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和PET-CT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13):52-53.
[6] 沈茜刚,周良平,彭卫军,等.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诊断中的对照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3):187-196.
[7] 康厚艺,张伟国,金榕兵,等.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4):748-751.
[8] 蔡自强,闫培华,郝培来,等.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SPECT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12):932-9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5.054
吉林市科研项目(201437091)
陈然,E-mail:4658966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