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赟,李佩双,余妮丝,蔡方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饶赟,李佩双,余妮丝,蔡方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热敏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筛选8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常规艾灸治疗组,各42例。根据分组,对热敏灸治疗组患者采取热敏灸方法进行治疗,对常规艾灸治疗组采取常规艾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热敏灸治疗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艾灸治疗组(P<0.05);且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艾灸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艾灸治疗方法相比,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热敏灸的方法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痛经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热敏灸;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在月经期前后,部分女性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同时还可能伴有小腹坠胀、腰酸以及肛门坠胀等症状,这便是我们临床所称的痛经。痛经可以说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病之一,发生率非常高,根据具体情况,痛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另一种是继发性痛经,其中以原发性痛经占大多数[1]。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其主要指的是非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研究显示很多的女性都患有或曾经患有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发作时,女性的身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工作、学习也会由此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不断提高原发性痛经治疗的质量和效果,以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2]。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让艾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疗效较好,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高。近年来根据“疾病的体表反应点就是最佳治疗点”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反应点有其相对特异的适宜刺激方式”的针灸学普遍规律及既往研究结果,临床又提出了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3]。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4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热敏灸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常规艾灸治疗更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抽取作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以来,收治的8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设热敏灸治疗组和常规艾灸治疗组,各42例,热敏灸治疗组患者年龄18~28岁,病程3~34个月,平均(11.53±2.58)个月,30例未婚,12例已婚,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3.28±0.62)分。常规艾灸治疗组患者年龄17~27岁,病程3~31个月,平均(11.22±2.16)个月,29例未婚,13例已婚,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3.12±0.47)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临床治疗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充分。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②多见于青年未婚女性;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可伴有下腹坠胀、腰酸等其他不适症状;②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痛经。
1.2.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不小于16岁,不超过30岁;②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③至少连续痛经3个月;④对本研究完全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经期极不规律者;②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或恶性病变者;③不适合进行热敏灸和常规艾灸治疗者及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根据分组,对热敏灸治疗组患者采取热敏灸方法进行治疗,对常规艾灸治疗组采取常规艾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1 热敏灸治疗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保证好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暴露将要施灸的部位,点燃艾条在关元、中极、子宫、归来、次髎、三阴交等腧穴皮肤上方5 cm处,施行往返、回旋、雀啄各约30 s,其余时间做温和灸。先行循经往返灸约30 s温通气血、激发经气,回旋灸约30 s温通局部,继以雀啄灸约30 s加强敏化,最后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腧穴处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它非热感等感传现象时,如酸、胀、压、重等,此即是所谓腧穴热敏。此穴大概灸疗时间大约30 min,以“敏消量足”为度。每个月月经来潮前5~7 d开始施灸,1次/d,至月经来潮为止,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2 常规艾灸治疗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保证好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暴露将要施灸的部位,点燃艾条在关元、中极、子宫、归来、次髎、三阴交等腧穴皮肤上方5 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能够感到温热,但无灼痛感。灸疗时间大约30 min,每个月经来潮前5~7 d开始施灸,1次/d,至月经来潮为止,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 观察指标 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即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对患者的痛经症状进行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症状越轻。
疗效评价依据以下标准:经期或经期前后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为治愈;经期或经期前后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显著改善,对生活、工作、学习完全无影响,3个月内无加重,为显效;经期或经期前后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较治疗之前相比生活、工作、学习所受影响减小,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基本保持一致,分组治疗3个疗程后,热敏灸治疗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艾灸治疗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对比(x±s)Table 1 The two groups of COX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ymptom scale(x±s)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热敏灸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艾灸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5),见表2。
有临床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女性痛经的发生率越在33.1%左右,其中以原发性痛经居多,大约占到了所有痛经的53.2%,这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会极大降低她们的生活质量[4]。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Table 2 Total effectiv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原发性痛经,主要会导致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下腹坠胀、下腹痛疼,或伴有肢冷、恶心、呕吐腰酸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晕厥。在我国历史悠久的祖国医学当中,对痛经的研究起源较早,只不过在对“痛经”的命名上一直没有得到统一,不同朝代的中医,对“痛经”的称呼都不尽相同,先后出现了“月水来而腹痛”、“经痛”和“经期腹痛”以及“经行腹痛”等说法,但不论称呼如何,其本质都在指同一种病症。从病机来看,我国中医认为冲任不畅、经血受阻,则会引起“不通则痛”的痛经症状,所以在治疗过程当中,关键应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5-7]。
艾灸在我国的中医治疗方法体系当中,具有祛寒逐痹痛、温经通络的主要作用,随着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临床的推广,艾灸疗法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当中,而且疗效较好,无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其主要是取关元穴,系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调理冲任、温养胞宫,以改变“不通则痛”的痛经症状,另取中极、子宫、归来、次髎、三阴交等腧穴,也可调血通经、祛瘀止痛[8-9]。热敏灸以传统的艾灸治疗方法为基础,在施灸过程当中主要以“气至而有效”为基本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情,可以动态性、个体化的激发患者经络感传现象,最终以最小的刺激,来获得患者最大的反应,达到治疗的效果和目的[10]。通过临床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病情的变化和热敏腧穴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存在病情和病情严重的时候,热敏腧穴就会随之出现,而且甚为敏感,相反则会消失或减轻,这便是为什么与常规艾灸相比,热敏灸的疗效更加显著的原因,所以近些年临床提出了热敏炙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
在本文的临床研究过程当中,为了观察和体现热敏灸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分别设置了热敏灸治疗组和常规艾灸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各项临床资料基本保持一致,然后分别对热敏灸治疗组患者采取热敏灸方法进行治疗,对常规艾灸治疗组采取常规艾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显示,热敏灸治疗组患者的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1.12±0.18)明显低于常规艾灸治疗组(2.54±0.36),且热敏灸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5.23%)显著高于常规艾灸治疗组(78.57%),两项观察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热敏灸治疗组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更好的改善,治疗效果也更好。这证明,与常规艾灸治疗方法相比,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热敏灸的方法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痛经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对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1] 熊俊,张伟,焦琳,等.基于倾向性评分探讨不同灸感对原发性痛经灸疗疗效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J].针刺研究,2015,40(6):465-469.
[2] 马红梅,侯新聚,万国强.热敏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3):257-258.
[3] 高颍.电针三阴交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6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6,31(2):31-32.
[4] 张伟,李海澜,胡锦玉.热敏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灸感与灸效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46-248.
[5] 张伟,陈明人,熊俊,等.热敏灸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J].新中医,2013,45(7):144-146.
[6] 苟朝琴,高静,吴晨曦,等.艾条灸灸量时间参数对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27(34):14-20.
[7] 何怡瀚,秦新东,李国铭,等.宫寒型痛经热敏化腧穴分布规律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08-1709.
[8] 陆海娟,陆金英,金惠明,等.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60(1):50-51.
[9] 肖晓玲.热敏灸结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29(5):1020-1022.
[10]陈金萍,陈日新,熊俊.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58(7):1368-1370.
Thermal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observation
Rao Yun,Li Pei-shuang,Yu Ni-si,Cai Fang-min
(The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Gynecology,Nanchang,Jiangxi,330006,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hermal ma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mal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each group of 42 cases of patients,comparability between groups.In patients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rmal moxibustion treatment,the routine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routine moxibustion treatment method.Results COX therm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symptoms rating scal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contrast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routine moxibustion treatment methods,adopt the method of thermal moxibus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treatment,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better,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and practice to strengthen clinical promotion.
Thermal moxibustion;Primary dysmenorrhea;Treatment effect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