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下的解题与复习启示
——以2017年江苏卷第13题为例

2017-12-14 02:30江苏高文慧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时空观念经济体制

江苏 高文慧

“时空观念”下的解题与复习启示
——以2017年江苏卷第13题为例

江苏 高文慧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现行教材以专题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为体例,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刻掌握专题内某一知识,但有时无法把握各专题知识的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导致学生不能完整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制约了学生运用知识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下面以2017年江苏卷第13题的解题为例,来谈谈“时空观念”的考查与培养。

【高考链接】

(2017·江苏卷·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用的材料来自教材之外,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单纯地运用教材知识很难准确判定本题的考点、找到答案。如仅对题目作字面上的解读,抓住几个关键词如“扩大出口”“外贸垄断”等,很容易错误判断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从而陷入误区,错选C、D两个选项。

碰到此类使用教材之外材料、不能准确判断是考的哪个知识点的题目时,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分析本道题目,材料中出现了明确的时间条件“1981年底”,根据材料中“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可以判断,空间条件是当时的外贸企业。在此时空框架中重新理解本题所用的材料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准确定位本题涉及的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题目材料,不难发现: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以后。“从1984 年北京天桥百货商店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化的公司数目迅速增加……颇具戏剧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没有出现。1997年,资本收益率只有3.29%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深陷危局,此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才得以全面推开。”(摘编自李骥、孙健敏、刘向阳、巴曙松《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故“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在1981年底不可能提上议程,应排除A项。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在当时只有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该组织不是一个常设组织,存在诸多弊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故“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当时是不可能提出来的,应排除C项。

3.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除有省级经济决策权外,还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1979年4月30日,邓小平提出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1年底广东等省市已经设立经济特区,无需再提出这一建议,应排除D项。

4.题目材料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这与外贸体制(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有关,1949 —1978年为“外贸专营时期”,这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达到保护民族工业的目的”。其弊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仿,如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产品质量低等现象。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很快进入“简政放权时期”,即通过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外贸企业的活力,推动外贸发展。故选B项。

尝试运用“时空观念”建构本题材料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1981年底,外贸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后,“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建议及实践,实际上也为后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积累了经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在管理体制方面,推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变平均主义分配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样也打通了学生原有教材知识,丰富了对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理解,完善了原有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这种关键能力。“时空观念”下的解题对复习启示有:

1.复习某一专题时,要尝试通过关键时间、关键事件来建构这一专题的知识结构

如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专题,要抓住“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1966年十年探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90年开发和开放浦东”“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等关键时间和事件来勾勒专题线索或时空坐标(如下图),清晰把握专题知识。

2.对于高考考点之间内容,在学习或复习时要善于联想,通过联想打破原有教材专题体例,更全面、立体地建构知识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联想,利用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1)同一时间下的联想,如由1895年联想到此时处于19世纪末,西方即将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马关条约》里带有符合此时代特征的条款——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资本输出);(2)以时间为线索的联想,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大革命失败联想到八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长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3)同一空间下的联想,如南京这个城市既与近代史有关,又与现代史有关,《南京条约》签订所在地,太平天国定都所在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南京国民政府,渡江战役等;(4)对具体事物的联想,如由太庙联想到民间的宗祠,都是祭祀的场所,都与宗法制有关。

3.平时解题训练中,养成运用“时空观念”解题的习惯

解题时要有意识地去标记题目中的时间、空间信息,如看到19世纪中期就要联系工业革命,看到1978年就要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在解题后验证时,同样可以运用“时空观念”,把相关答案带到题目中,看是否符合那个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题目材料叙述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而答案选的是军机处,把答案带入题目情境,很显然时空不符合,应排除这种答案。

总之,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这是修订中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教育提出的亮点,也是未来高考所关注的考查方向。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学生在解题训练和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养成这种关键能力。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学)

猜你喜欢
世界贸易组织时空观念经济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运行困境成因探析——基于核心机制的考察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货物进出口额
中国接受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