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

2017-12-14 05:32王建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3期
关键词:注射法性病变切除率

王建新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

王建新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目的分析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的术式为黏膜下注射法,观察组采用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出现复发,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均较好,其中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一次切除率高,但容易发生局限性腹膜炎,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合理术式。

黏膜下注射法;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

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是基底部直径和病变最大直径接近的宽基病变,其包括凹陷型、平坦型、宽基隆起型和平坦增高型,目前,随着临床技术不断发展,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其常用治疗方法有内镜干预,但传统内镜下治疗无法彻底切除病变[1]。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为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40例。本研究探讨了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1~76岁,平均(60.11±2.13)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77岁,平均(60.92±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方法:对照组采取的术式为黏膜下注射法,黏膜下在病变边缘选择1~2点给予5~10 mL生理盐水注射,并用带钩圈套器分多次将病变进行高频电切除,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观察组采用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将内槽装好圈套器的专用透明帽将套紧内镜先端,将内镜送至隆起病变黏膜并压紧,给予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中,将圈套缓慢收紧并给予圈套电切,将病灶切除后,若术后有残留,直径低于5 mm者采用氩气刀凝固治疗,对直径>5 mm者需再次进行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2]。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以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相比较:观察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复发率相比较:观察组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出现复发,P>0.05。见表2。

3 讨 论

黏膜下注射法是在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黏膜下层将适量溶液注入,促使病变基底隆起,再用圈套器将病灶套住,使其收紧成为假蒂息肉,并进行高频电切除的过程。在黏膜下注射法实施过程,黏膜下注射部位的选择可选择病变口侧,若深度较浅,可直接在病灶中间进针注射。进针深度以进入黏膜下为好。对直径10 mm左右的病变,生理盐水注射量5~10 mL,若直径较大,可适当增加生理盐水注射量或反复多次注射。若切除时间较长,可用10%葡萄糖进行黏膜下注射,延长黏膜下液体垫吸收的时间。黏膜下注射法对于深度较浅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成功率较高[3-4]。

表1 两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相比较[n(%)]

表2 两组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复发率相比较 [n(%)]

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是将病变吸入透明帽并在内镜下切除的过程,可有效切除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但需严格掌握负压吸引时间和负压水平,并尽可能避免切除直肠以上病变,因直肠以上大肠固有肌层比较薄,在采用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时候,容易将病变基底固有肌层同时吸入透明帽而损伤肌层,出现肠壁穿孔和局限性腹膜炎[5-6]。

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均容易发生出血,这和直肠病变黏膜下静脉丛丰富相关,因此,在手术过程可辅以镜下止血或配合静脉止血药物进行止血。总的来说,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均是治疗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有效安全方法,前者适合大肠各个部位病变,但操作难度增大;后者适合肌层比较厚的直肠病变,具有较高的切除成功率,更适合小型黏膜下肿瘤[7-8]。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的术式为黏膜下注射法,观察组采用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一次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出现复发,P>0.05。综上所述,黏膜下注射法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腺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均较好,其中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一次切除率高,但容易发生局限性腹膜炎,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合理术式。

[1]宁佳宁,刘红南,王永锋,等.大肠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4):282-285.

[2]冯俊.放大肠镜结合NBI技术在结直肠无蒂锯齿状腺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5.

[3]骆泉,张周娟,蒋月芳,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46-48.

[4]朱海龙,易祥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鉴别诊断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6):666-669.

[5]李雅琳,占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3):139-141.

[6]于冰,唐星火,吕小平,等.EMR治疗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临床应用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264-266.

[7]田卫华,杨根源,龚飞跃,等.结直肠无蒂型锯齿状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胃肠病学,2011,16(9):566-568

[8]邱野,付祥胜,彭燕,等.结直肠无蒂锯齿状腺瘤的筛检及临床处理策略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78-180.

R735.3

B

1671-8194(2017)33-0156-02

猜你喜欢
注射法性病变切除率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下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治疗后排胶出血的临床观察
烯啶虫胺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受施药方式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