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之探索

2017-12-13 10:26黄少彬
赢未来 2017年5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黄少彬

摘要:语文、数学、英语是学生学习的三大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大的,但是三者在学生当中所受欢迎程度却是不同的。数学相比于语文、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运用思维去进行解决的。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都会觉得数学无聊,要记忆很多的公式,计算很多的题目,有时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不得不进行题海战术,將自己的思维全部投入数学题目中,极少数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喜欢上那种征服数学难题的过程,大部分则是觉得太过困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为了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发散思维

引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都说数学可以激发人的思考能力,让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活跃思维,让人变得更加的聪明、理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锻炼思维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常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学习道路上,总会不断的遇到困难,有的人因为一再地挫败,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对于什么都很好奇,学习东西也能保持着激情,但是这个时候的他们兴趣也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情绪波动很大,同时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学习数学的时候也是如此。

因此,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个从事小学数学教学20年的一线教师,我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淡化标准答案,发散多向思维。

在以往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模式下,学生通常思维单一,方法单一。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倡导师生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法。这是我做过的一个发散思维的成功尝试。那天,一年的数学老师请假,我去代了一节课。刚好发现一年级教室门口的花圃有刚修剪下来的一些花枝,我返回办公室找了两个笔筒当花瓶,随手折了8朵小花来到了教室。孩子们一看,可兴奋了。我把3朵小花插在一个花瓶,把另5朵小花插在另一个花瓶,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两个花瓶的花变成一样多呢?”孩子们差不多异口同声地说“这还不简单,把5朵的移1朵过来不就行了吗?”我哈哈大笑:“你们怎么都想一块去了!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议论开了,有的说左边的花瓶抽出2朵就一样多,有的说右边的花瓶再插入2朵就一样多,有的说左抽3右抽1就一样多,有的说左插1右插3就一样多……最后总结有三类方法:一移二减三加。通过这种方法淡化以往数学的“唯一标准答案”,培养学生发散多向思维。

二、弱化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人通常都有想当然习惯性思维,也就是思维经常是有定势的。例如:我经常会冷不防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一吨钢铁与一吨棉花哪个重?”总有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钢铁.”说不定你也中招,钢铁当然比棉花重了,却没听清楚都是一吨。为了弱化思维定势,我尝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寻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六年级学习分率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道题:“有两根一样长的竹竿,第一根插入水中1/3,第二根插入水中1/3米,哪一根竹竿露出水面的部分长?”经常会有同学没有细想就会抢答:“一样长”。然后会有同学反驳:“不一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题中并没有告知两根竹竿的长度,所以哪一根竹竿露出水面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再经过充分地讨论,最终会得出存在三种情况的结论:

① 当竹竿的长度刚好是1米时,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刚好等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两根露出水面的长度一样长。

② 当竹竿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大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第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比第二根露出水面的长度短。

③ 当竹竿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插入水中的1/3小于第二根插入水中的1/3米,因此第一根露出水面的长度比第二根露出水面的长度长。

通过这样的练习,弱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抓住知识点,串联类型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数学的知识点与类型题虽然千千万万,但其实是相关联的,有其自有的规律可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指导学生从大量的习题中发现题目的共同规律,从而找出题目中的相关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系统。

例如,教学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我们采用了变繁为简的数学思想,通过有条理地思考,总结出其规律是:1+2+3+4+5=15。随后,我尝试让学生解决以下一系列题目,并总结规律。

如图①,把一条线段分成5份,则这条线段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如图②,把一个角分成5份,则这个角一共有多少个角?

如图③,把一个三角形分成5份,则这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如图④,把一个长方形分成5份,则这个长方形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其实,从线段到角到三角形到长方形,其规律都是:1+2+3+4+5=15。通过这样的实际的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依此类推,触类旁通。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自信,自然就会爱上数学。

四、结语

总之,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黎明. 浅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J]. 教育, 2016(12):00070-00070.

[2]肖雁芳.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 中外交流, 2016(12).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