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荀子教育思想价值探究

2017-12-12 12:51齐利利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价值

齐利利

摘要: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荀子教育思想的论述和解析,对其在新时期的价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并集百家思想之精华。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新时期,重新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荀子教育思想概述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中,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必定会与他人有争夺,如此发展下去必定会行恶。若要“化性起伪”,必须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荀子·修身》中有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从此可看出,荀子认为人性由恶变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实现。关于这一点,《荀子·儒效》中也说“性也者,无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从中可知,荀子所说的后天教育指的是用“善”教导人,从而使人向善,“化性起伪”,进而使人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从中也可以看出,荀子丰厚的教育思想离不开其对教育的重视。《荀子·劝学》中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在客观方面,荀子认为人贤与不贤的差异主要是由其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决定的。在主观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进行一定时间的积累学习,“圣人”也不例外。故其在《荀子·性恶》中提出,“途之人可以为禹”。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就目前来讲,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成功,使21世纪的教育能够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由此可看出,这一改革理念与荀子的“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一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二、荀子教育思想解析

(一)义利观

关于义与利的关系,先秦诸子曾开展过多次辩论,且各侧重点不同。其中,儒家从阶级统治需要角度提倡“罕言利”;法家认为“利之所在民归之”;墨家则要求培养兴利除弊的“兼士”;而荀子则以一己之私利与社会之公利做出了区分,认为私利是小利,若唯利是图,以侵犯他人利益为代价来获得一些蝇头小利,对于关乎大业的社会大利来说是不利的。《荀子·王霸》中讲“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因此,若要保护个人利益,又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则要学会调节义与利的关系。在这一方面,荀子认为“师法”就是远小人、致礼义的途径。

(二)重视积累

第一,荀子认为学习的主体是“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净化、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因此,他认为学习应从“我”开始积累,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是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发展。《荀子·劝学》中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意识和经验的传递过程中都要从自我开始积累。

第二,荀子强调积微见著,认为成圣在于能够谨小慎微,而不在于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荀子·劝学》中有说“端而言,蠕而动。”由此可知,荀子“积”不厌小、不厌少,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这一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董仲舒的“微之将为著也”,王充训诫“轻躁早成”,等等。此外,《荀子·劝学》中说“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此,“积”还要“善假于物”。

第三,荀子主张从本“积”,进而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荀子·劝学》中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荀子通过对水与冰零散表面现象的“积”和从本质上的“积”所得出的结论。

第四,荀子强调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荀子·劝学》中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由此可知,学习不是手到擒来,而是通过一心一意持续积累才得到的结果。因此,在学习中秉承一心一意的信念十分重要。

(三)重视实践

第一,荀子“明天人之分”强调要了解和重视与人事相关的自然,并要求“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教育能够改善劳动对象的条件、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最终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品。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知觉,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在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出智慧,才能激发人处理事物的潜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第二,荀子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统一的,考察教育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也要着眼于整体。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能力,直接提高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化程度;另一方面還要认识到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仕途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荀子认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皆使人载其事”,最终使人“最为天下贵”。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荀子·劝学》篇突出人的主体性,主要是通过教育,使人摒除恶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

三、荀子教育思想的价值

(一)有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由于只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忽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出现一些问题。目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荀子强调学习既要重视积累知识,也要注重德行的修养,这对于正视应试教育中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助于教育主体重新调整自身,最终求得真知。

(二)有助于挖掘教育主体的潜能

从师生关系角度讲,教学交往的具体方式是由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直接决定的。对于在“积”的过程中由教育双方年龄、价值观等方面差异引起的矛盾,荀子认为可通过“好其人”和“隆礼”进行处理。也就是说:一是要从内部关系出发,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各方面都心悦诚服,进而最大限度的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要从外部向受教育者浸润尊师的理念,使之懂得“约之以礼”。《荀子·劝学》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因此,在新时期,荀子教育思想的应用有助于帮助教育主体更好地把握自己,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三)有助于提高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首先,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我们只有先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遵从其本性,进而更好地进行利用。此外,人们通过广泛地学习和不断地自我反省,进而逐渐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帮助学生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防止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现象的发生,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四)有助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作为学习的“助推器”,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获得成功的前提。荀子认为要追求全面纯粹的完美,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德性的修养,都是需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反复打磨。就目前来讲,教育仍需要发扬这一精神,而荀子教育思想的习得与传授则有助于锲而不舍精神的发扬。

综上所述,荀子教育思想内涵广博,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价值。对荀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阐释,有助于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挖掘教育主体的潜能,有助于提高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助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祖民,战湛,张忠梅等.实践理性:荀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及特征[J].教育与经济,2016(2):90-96.

[2]孙德玉,许露.《荀子·劝学》中“积”的教育意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708-711.

[3]祝明江.荀子教育学说探源[J].兰台世界,2013(12):115-116.

[4]杨青莉.浅论荀子“教育重在督导”理念[J].兰台世界,2013(21):137-138.

猜你喜欢
荀子教育思想价值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