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原始社会生殖崇拜问题探要

2017-12-12 12:37侯则名霍妍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天人合一

侯则名+霍妍

摘要: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人类原始先民对自我与自然的一种初级认知和改造,其不仅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万物化生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及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一问题的探究,更是后人关于“性”所产生种种思考和举措的思想发端所在。其中如何认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现象?如何审视这一触及人类自身最本质的问题?又应当如何从中汲取对当今性文化有科学理性导向的正能量营养?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饱受争议却又悬而未决,故而以全新的哲学视角来透析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现象,从而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途径,便是本文的旨要所在。

关键词:生殖崇拜;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际,原始社会中的部族们依据当时的生存环境与认知水平衍生了诸多信仰形式。时过境迁,原始社会中的大多崇拜形式已成为文化历史中的化石,但唯有生殖崇拜,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中依旧生命鲜活,甚至至今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思维。然而当谈及先祖生殖崇拜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大多抱有讳莫如深或欲说还羞的态度。这无疑不利于我们对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解,更无法有效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对此通过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中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是具有思想高度与科学价值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生殖崇拜现象与“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其意指人与自然之天、道德之天、义理之天的和谐统一。其滥觞于庄子,发展于董仲舒,并为后世所不断丰富深化,从而构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率先阐述了天地万物间相生相承的关系;而后的汉儒董仲舒,更在此之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将天上升为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认为天人相通相感。纵然董仲舒这一唯心色彩浓厚的“天人感应”说未能为后世所推崇,但其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却在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现象中得到了佐证。据史料记载,原始先民将生殖现象与农业生产、畜牧发展情况相关联;认为对其祭祀可感天动地,可祈得丰厚的大地回馈和上天僻佑。

不仅如此,先民把生殖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后世以思辨的态度将这种关系扩展为天地、阴阳关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谙识阴阳和合之道,体查化生增长之理,这便是生殖崇拜现象中所折射出的深刻而成熟的“天人合一”思想。时至今日,当我们考察地方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文化遗产,以生殖崇拜所折射“天人合一”思想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自然世界是人类赖以为生的家园,也是人们所实践改造的对象;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自然的福泽给予;因此,原始社会中人们所进行的生殖崇拜现象,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思考的证明,也是后世深入研究“天人合一”问题的思想渊源。

二、生殖崇拜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先前其它哲学流派所表现出的最显著的特点。其将前人形而上学的主观认识论复归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上来,以解释古往今来的人类认知变化与社会演进。

母系社会时期,女性以采集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在生殖方面的主导权,造就了母系社会中女性崇高的社会地位。由于采集这一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收益稳定之优势和人们对生殖原理的有限认识,使男性的生产与生育都附庸于女性。

而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男性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与男性对自身在生殖过程的作用的重新定位,致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冲击。原始部落中的群婚习俗渐变为“一夫一妻”的婚配形式,并为维护男性对女性的人身所有权而形成了日益繁复的律法约束和道德规范。而究其这一现象产生和演变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与推动作用”这一原理的踪影。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目的;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马克思充分肯定并重视了实践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人类日益发展的技术进步,尤其是科技进步成为了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从而伴随着生产实践,人们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进步。因此放眼原始社会时期,纵然男女生殖地位的转换只是母系社会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其间所彰显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原理无疑为我们分析历史与展望未来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思维与依据。

三、生殖崇拜现象与否定之否定辩证思想

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人们的认知与过程总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环节,会总体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发展,故而生殖崇拜现象自然也无法规避这一规律的作用与影响。因为说到底,生殖崇拜是人类对自身生产实践的认知表现。曾几何时,被视为神圣而纯洁的生殖崇拜演变为世人眼中难以启齿的话题,这与后世反复发生的性禁锢与性解放运动息息相关。从古罗马时代的纵欲之风到中世纪的禁欲浪潮,再從天主教禁制下的性禁锢到文艺复兴的性解放。反反复复,不断在否定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历史总会抹去时代的烟云,留给我们最真实的启示:性,只是生殖崇拜现象中的一个方面,而人类对性的态度则折射出了人类对自己的态度。

正视先民生殖崇拜现象对当今性文化的科学导向,反对历史中对性的不公允态度与偏激的处理方式;马克思如是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呼唤人性的复归但反对纵欲主义,我们倡导价值理性但拒绝禁欲之风,以思辨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处理当今社会关于性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研究生殖崇拜这一文化现象所得到的启示以及该文化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科学导向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15.

作者简介:侯则名(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南开大学哲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霍妍(1991-),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天人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