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组织开展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至关重要。本文以“补短板”战略任务为引领,研究提出了激发农民参训动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同步抓好农村科技设施建设等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科技素质;农民培训;策略研究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训质量,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下“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但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路狭窄、路径单一、手段滞后,成为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和障碍。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拓展农民培训的路径,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组学组训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 注重抓关键,充分激发农民自身参学参训的动力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存在就培训抓培训的现象,忽视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认知问题教育,农民参学参训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因此,开展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务必首先抓住让农民“愿意学、主动学”这个关键环节。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新风尚,用多种方式方法推动,让农民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爱科学”教育纳入农民培训总体规划,作为重要环节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要突出进行科技观念、科技理想、科技价值与作用等方面的教育,运用先进典型启发和引导,从灵魂深处激发农民学用科技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培训计划中增加发展和运用农业科技重要性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农民对科技的认同感。通过教育培训,解决好在农民培训中容易出现的硬性安排、被动灌输等“纯理论式”做法,真正使广大农民形成爱科技、学科技、钻科技、用科技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提高农民科技培训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善于抓整合,努力拓展农民培训的路径
有的地方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基本的方式还是把农民集中起来“上大课”的形式。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仅靠单一机构单枪匹马抓培训,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容易产生覆盖过窄、被动应付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因此,有效整合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健全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多维度、多层次、全时空综合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重视发挥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职能作用。目前,县级层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许多地方通过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担负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的主体任务,从实践效果看,值得大力推广。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在政府授权和统一安排下,起草制定县域内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培训的规划意见,统筹部署和安排县域内农民培训工作任务,抓好各培训机构、基层单位培训工作的协调推进,负责培训工作的检查、统计、验收等。
二是发挥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单元的作用。县市区应根据本县域内的人口数量、农业发展基础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等因素,合理安排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和组训。
1. 重视并发挥好农广校系统作用。农广校系统要积极适应党和国家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号召要求,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培训数量和培训密度,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 用好职业院校资源抓培训。要正确认识加强农口职校建设的必要性,不得只顾眼前和自身利益而随意调整、撤并农口院系和专业,要积极争取扩大农职专业招生规模,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细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为农业发展输送和储备具有较高现代科技素质的专门人才。
3. 培植选定有实力的社会培训机构。预设达标条件,可以依托当地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培训,也可从社会中选定培训理念正确、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善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对于各乡镇农技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单位要高度重视,这些机构分布广,遍布农村大地,贴近农民实际,农民参训方便,具有组训灵活、广泛、便捷、实用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为其建档立卡,赋予一定的培训任务,并给予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调动其组学组训的积极性。
三是广泛开展和运用“互联网+”农民培训模式。数字化学校、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在线教育、云教育、微信等交互式学习平台已日渐普及和完善。将互联网作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平台,利用其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多元性与社群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特点,有效地克服单纯的“一堂课、一张嘴”式的灌输模式和基层农技人员“两条腿、一张嘴”式的推广模式,使农民科技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及、无所不能。
三、 突出抓主体,大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和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在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16年,山东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达22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万个以上。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富有时代特色和生命力,是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培训的新生力量和有效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具有较高的现代科技素质,他们将会吸纳较大数量的农民就业,让农民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学到新的科技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扶持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尽其所能,组织尽量多的农民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让农民在自家流转的土地上学本事、强技能、促发展。
四、 重视抓基础,加强农村科技设施建设
高科技含量农业设施装备的推广和使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有利于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对提升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适宜的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和升级改造,提高智能化水平。目前许多地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下一步重点是推进棉花、花生、蔬菜、林果、茶叶等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要加快农村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村互联网全覆盖,让互联网进得村、联得上、用得顺。要加强科技设施建设和推广普及。抓好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建设,增加测土配方施肥仪的分布密度;重视和搞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建设,提升县级监测站规模层次,普及乡镇监测站,新建农业大村强村监测站,通过点多面广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影响和促进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
五、 致力抓创新,不断丰富灵活多样的组学组训模式
一是运用好产业技术联盟的作用。产业技术联盟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组织、规范、整合、带动引领作用,发挥其在农民培训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有益渠道和有效方法。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状况,适时进行推广,为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提供科技学习、交流、互助和转换的平台。
二是引用采取“学徒制”方法。“学徒”是我国古代传承农耕文明和技艺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业文明中,“师傅带徒弟”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当今组织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应有效借鉴“学徒制”方式,选定具有较强责任心和意愿的科技能人和农业专家当师傅,选定具有一定基础、有培养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农民做徒弟,提高农业科技传承推广的及时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強与创先活动的融合发展。比如经济强村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美丽乡村评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评选、种粮大户表彰以及农业标准化建设、粮食高产县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等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都在牵引和激发着农村社区和广大农民的创建热情。通过增强科技在各类活动中的含量和评比表彰中的分量,促动各级各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调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让科技的光辉沐浴在广大农民身上。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2).
[2]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基于劳动分工的视角[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思萍.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6).endprint